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大四十经

大四十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一八九、圣道经(大正藏一,七三五页。)
本经无学之十法为八正道和正知、正解脱。以述正定为中心,为其方便之前七正道;正定为结果而说正智、正解脱。如第一之正见时,有正见、依正见而邪见灭、恶不善法随灭、善法起之四门,同样,其他之九法亦各有四门,十法即有四十法门,而成为经名。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
彼诸比丘白世尊:世尊!
世尊乃如是曰:
诸比丘!当为汝等说圣正定之方便及共资助。谛听,善思念之,当说之。
彼等诸比丘白世尊:如是,世尊。
世尊乃如是曰:
然者,诸比丘!如何是方便及共资助圣正定?
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
诸比丘!由此等七支,可令资助其心一境性。
诸比丘!此称共圣正定之方便,共名为资助。
然,诸比丘!须先行正见。
诸比丘!如何须先行正见?
须了知邪见是邪见,须了知正见是正见,于彼有其正见。
然而,诸比丘!如何为邪见?无施,无供养,无牺牲,无诸善行、恶行业之异熟果,无此世,无他世,无母,无父,无诸化生之有情,于世无诸沙门、婆罗门之正至、正行、自通达、证知此世、他世已而宣说。
诸比丘!此为邪见。
然,诸比丘!如何为正见?
诸比丘!我对正见,说二种。
诸比丘!正见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诸比丘!正见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
然,诸比丘!如何为正见之有漏而有福分?
有持依果?有施,有供养,牺牲,有诸善行、恶行业之异熟果,有此世,有他也,有母,有父,有诸化生之有情,于世沙门、婆罗门之正至、正行、有自通达、证知此世、他世已而宣说。
诸比丘!此是正见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者。
然,诸比丘!如何为正见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
诸比丘!令成就圣心、无漏心、圣道者,为修习圣道结果之慧、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道支。
诸比丘!此等为正见之圣、无漏、出世之道支者也。
有人为断邪见,为逮得正见,而彼精进者,即有其正精进。
彼有念而断邪见,有念具足正见而住。彼有其正念。
如是彼于此等三法随从、随转于正见。谓正见、正精进、正念。
然,诸比丘!正见为先行。
诸比丘!如何正见为先行?
邪思惟了知是邪思惟,正思惟了知是正思惟,彼有其正见。
然而,诸比丘!如何为邪思惟?
欲思惟、嗔思惟、害思惟。
诸比丘!此等为邪思惟。
然,诸比丘!如何为正思惟?
诸比丘!对正思惟,我亦说二种。
诸比丘!正思惟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诸比丘!正思惟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
然,诸比丘!如何为正思惟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出离思惟、无嗔思惟、无害思惟。
诸比丘!此等是正思惟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而,诸比丘!如何为正思惟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者?
诸比丘!以成就圣心、无漏心、圣道者,修习圣道结果之思择、思惟、专注、细专注、心之专精、语行。
诸比丘!此等为正思惟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者。
彼为断邪思惟,为获得正思惟而精进。彼有其正精进。
彼有念而断邪思惟,有念成就正思惟而住。彼有其正念。
如是于彼有此等之三法,随从、随转于正思惟,谓:正见、正精进、正念。
然,诸比丘!正见是先行者。
诸比丘!如何正见为先行者?
邪语了知是邪语,正语了知是正语也。彼有其正见。
诸比丘!如何为邪语?
虚诳语、离间语、粗语、杂秽语,诸比丘!此等为邪语。
诸比丘!如何为正语?
诸比丘!正语,我亦说二种。
诸比丘!正语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诸比丘!正语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
然,诸比丘!如何正语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因为远离虚诳语,远离离间语,远离粗恶语,远离杂秽语。
诸比丘!此等为正语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而,诸比丘!如何为正语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者?
诸比丘!成就彼圣心、无漏心、圣道者,为修习圣道结果之四种语恶行之不乐、离乐、别离乐、远离。
诸比丘!此等为正语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者。
彼为断邪语,为获得正语而精进。彼有其正精进。
彼有念而断邪语,有念成就正语而住。彼有其正念。
如是彼有此等之三法,随从、随转于正语,谓:正见、正精进、正念。
然,诸比丘!正见为先行者也。
诸比丘!如何正见为先行者?
了知邪业为邪业,了知正业为正业也。彼有其正见。
诸比丘!如何为邪业?
于杀生,不与取,受欲之邪行。
诸比丘!此等为邪行也。
诸比丘!如何为正业?
诸比丘!正业,我亦说二种。
诸比丘!正业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诸比丘!正业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
然,诸比丘!如何为正业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者?
诸比丘!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于爱欲远离邪行。
诸比丘!此等为正业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者也。
诸比丘!如何为正业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
诸比丘!成就圣心、无漏心、圣道者,修习圣道之结果,三种身恶行之不乐、离乐、别离乐、远离。
诸比丘!此等为正业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者。
彼为断业行,为成就正业而精进。彼有其精进。
彼有念而断邪业,有念成就正业而住。彼有其正念。
如是彼有此等之三法,随从、随转于正业,谓:正见、正精进、正念。
然,诸比丘!正见为先行者。
而,诸比丘!如何正见为先行者?
邪命了知是邪命,正命了知是正命也。彼有其正见。
诸比丘!如何为邪命?
以欺骗、饶说、占相、骗诈、利之热求。
诸比丘!此等为邪命。
然,诸比丘!如何为正命?
诸比丘!正命,我亦说二种。
诸比丘!正命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诸比丘!正命之之圣、无漏而有道支。
然,诸比丘!如何为正命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于此,诸比丘!有圣弟子断邪命,正命以养命。
于此,诸比丘!有正命有漏而福分、有持依果者。
诸比丘!如何为正命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
诸比丘!成就彼圣心、无漏心、圣道者,修习圣道之结果,邪命之不乐、离乐,别离乐、远离,诸比丘!此等为正命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者。
彼为断邪命,为成就正命而精进。彼有其正精进。
彼有念而断邪命,有念成就正命而住。彼有其正命。
如是彼有此等三法,随从、随转正命,谓:正见、精进、正命。
然,诸比丘!正见为先行者也。
诸比丘!如何正见为先行?
诸比丘!由正见而起正思惟。由正思惟而起正语,由正语而起正业,由正业而起正命,由正命而起正精进,由正精进而起正念,由正念而起正定,由正定而起正智,由正智而起正解脱。
诸比丘!如是有八支具足之学、道迹,有十支具足之阿罗汉。
然,诸比丘!正见为先行者也。
诸比丘!如何正见为先行者?
诸比丘!于正见[之前]邪见灭。如是彼缘邪见而起之种种恶、不善法,彼灭此等;而缘正见以至修习遍满种种之苦法。
诸比丘!于正思惟[之前]邪思惟灭。如是彼缘邪思惟而起种种之恶、不善法,彼灭此等;缘正思惟以至修习遍满种种之善法。
诸比丘!于正语[之前]邪语灭。如是彼缘邪语而起种种恶、不善法,彼灭此等;而缘正语以至修习遍满种种之善法。
诸比丘!正业[之前]邪业灭。如是彼缘邪业而起种种恶、不善法,彼灭此等;而缘正业以至修习遍满种种之善法。
诸比丘!正命[之前]邪命灭。如是彼缘邪命而起种种之恶、不善法,彼灭此等;而缘正命以至修习遍满种种之善法。
诸比丘!正精进[正前]邪精进灭。如是彼缘邪精进而起种种之恶、不善之法,彼灭此等;而缘正精进以至修习之遍满种种之善法。
诸比丘!正念[之前]邪念灭。如是彼缘邪念而起种种之恶、不善法,彼灭此等;而缘正念以至修习遍满种种之善法。
诸比丘!正定[之前]邪定灭。如是彼缘邪定而起种种之恶不善法,彼灭此等;而缘正定以至修习遍满种种之善法。
诸比丘!正智[之前]邪智灭。如是彼缘邪智而起种种之恶、不善法,彼灭此等;而缘正智以至修习之遍满种种之善法。
诸比丘!正解脱[之前]邪解脱灭。如是彼缘邪解脱而起种种之恶、不善法,彼灭此等;而缘正解脱以至修习遍满种种之善法。
诸比丘!如是有二十善分、二十不善分。令转大四十法门。[而且]无由沙门、婆罗门、天、魔、梵天,乃至世界之任何者而转。
诸比丘!若或有沙门、或婆罗门,认为应非难、非议此四十法门者,于现世应令至非难彼之十具法之说、随说。
若非难尊者正见者,而有邪见之沙门、婆罗门,由彼等应恭敬尊者,由彼等应尊重尊者。
若非难尊者正思惟者,而有邪思惟之沙门、婆罗门,由彼等应恭敬尊者,由彼等应尊重尊者。
若非难尊者正语者,而有邪语之沙门、婆罗门,由彼等应恭敬尊者,由彼等应尊重尊者。
若非难尊者正业者,而有邪业之沙门、婆罗门,由彼等应恭敬尊者,由彼等应尊重尊者。
若非难尊者正命者,而有邪命之沙门、婆罗门,由彼等应恭敬尊者,由彼等应尊重尊者。
若非难尊者正精进者,而有邪精进之沙门、婆罗门,由彼等应恭敬尊者,由彼等应尊重尊者。
若非难尊者正念者,而有邪念之沙门、婆罗门,由彼等应恭敬尊者,由彼等应尊重尊者。
若非难尊者正定者,而有邪定之沙门、婆罗门,由彼等应恭敬尊者,由彼等应尊重尊者。
若非难尊者正智者,而有邪智之沙门、婆罗门,由彼等应恭敬尊者,由彼等应尊重尊者。
若非难尊者正解脱者,而彼有邪解脱诸沙门、婆罗门,由彼等应恭敬尊者,由彼等应尊重尊者。诸比丘!彼若有沙门、或婆罗门,认为应非难、非议此大四十法门者,于现世,彼应至非难此等十具法之说、随说。
诸比丘!虽彼之诸奥伽罗(住人)越沙般若及无因论者、无作论者、虚无论者,彼等尚不认为可非难、非议大四十法门。所以者何?是怖畏难责、忿怒、攻击。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彼等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教诫罗侯罗大经

教诫罗侯罗大经

北传之增阿含七。一罗云(大正藏二、五八一页。)
本经亦是世尊教诫罗侯罗的。其说法之内容是于五蕴之无我观及地、水、火、风、空之说明,其如实观察,应不执着于心者:四无量心、不净观、无常观、入出息念等。大纲相似北传本,而次序及内容,有相当的差异。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晨早着衣,执持衣钵,为乞食入舍卫城。具寿罗侯罗晨早着衣,执持衣钵,随世尊后行之。
于是,世尊回顾呼具寿罗侯罗曰:
罗侯罗!凡过去、未来、现在之色,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卑、或贵,或在远、或在近,一切之色乃其[色]非属于我,我非是此[色],此[色]非有我。如是,对其[色]应以正慧如实观之。
[罗侯罗曰:]世尊!唯色耶?善逝[唯色耶?
[世尊曰:]罗侯罗!色和受;罗侯罗![色]和想;罗侯罗[色]和行;罗侯罗[[色]和识;亦如是也。
于是,具寿罗侯罗[心念:]今谁从世尊面前已受教诫,而将入村里行乞者耶?由其[行乞]还前于一树下结跏跌坐,端身正置,面前现念[分明]。
具寿舍利弗见具寿罗侯罗于一树下结跏跌坐,端身正置,面前现念,对具寿罗侯罗曰:
罗侯罗!汝宜修习出入息念,罗侯罗!已修习,已多修习出入息念,则有大果、大福利也。
于是,具寿罗侯罗于晡时宴默而起,诣世尊处。[诣已,顶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罗侯罗白世尊曰:
世尊!出入息念如何修习之?如何多修习而有大果、大福利耶?
[世尊曰:]罗侯罗!凡独自存于内身之坚粗物及依之而存在之物,即: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物、粪,以及其他,所有独自存于内身之坚、粗物与此等而存在之物,
罗侯罗!此谓之内地界。内地界与外地界,即为地界也。
而对:其[地]非厉于我,我非是此[地],此[地]非有我。如是对此应以正慧如实观之。如是对此[地]以正慧如实观已,则厌离地界,心离地界贪。
罗侯罗!何为水界?
[水界]为内水界与外水界也。
罗侯罗!何为内水界?凡独立存于内身之水及液态物,水及依其存之物,即: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皮脂、唾液、关节、滑液、尿、与其他一切独立存于内身之水及液态物,罗
喉罗!此谓内水界。
内水界与外水界,此即为水界也。
而对其[水]非属于我,我非是此[水],此水非有我。应以正慧如实观之。如是对此[水],以正慧如实观已。则厌离水界,心离水界贪。
罗侯罗!何为火界?
[火界]为内火界与外火界也。
罗侯罗!何为内火界?凡独自存于内身之火以及火态物,与依之而存在之物,即以此[火]被热之,以此[火]被衰老之,以此[火]被烧之,以此[火]啖、饮、嚼、味之至正常消化者,其他一切,各自内身所执受火、火态。罗侯罗!此谓之内火界。
内火界与外火界,此即为火界也。
而对其[火]非属于我、我非是此(火),此[火]非有我。如是观此应以正慧如实观之。如是对此[火]以正慧如实观已,则厌离火界心离火界贪。
罗侯罗!何为风界?
[风界]有内风界与外风界也。
罗侯罗!何为内风界?凡独自存在于内身之风及风态者,以及依之而存者,即:上行风、下行风、腹(外)风、腹(内)风、肢体循环风、入息风、出息风等,与其他一切独自存于内身之风及风态者,以及依之而存在者,罗侯罗!此谓内风界。
此内风界及外风界,即为风界也。
而对其[风]非属于我,我非是此[风],此[风]非有我。应以正慧如实观之;如是对此[风]以正慧如实观已,则厌离风界,心离风界贪。
罗侯罗!何为空界?
[空界]有内空界与外空界也。
罗侯罗!何为内空界?凡独自存在于内身之空、空态者,以及依之而存在者,即:耳孔、鼻孔、口腔、及依其咽下啖、饮、嚼、味,并于其处停留啖、饮、嚼、味,及依其由下方排泄啖、饮、嚼、味者,与其他一切独自存在于内身之空,空态者,以及依之而存在者,罗侯罗!此谓内空界。
内空界与外空界,此即是空界也。
而对其[空]非属于我,我非是此[空],此[空]非有我。如是对此应以正慧如实观之。如是对此[空]以正慧如实观已,则厌离空界,心离空界贪。
罗侯罗!汝应修习如地。
罗侯罗!汝修习如地时,则所生喜,无喜之触,不遍取心而住。
罗侯罗!犹如于地无论投弃净物,亦投弃不净物、亦投弃粪便、亦投弃尿水、亦投弃唾液、亦投弃脓水、亦投弃血液;然地不以其[净物、不净物等]而恼之、或耻之、或忌避之。
如是,罗侯罗!故应修习如地。
罗侯罗!汝修习如地,则所生之喜、无喜之触、不遍取心而住。
罗侯罗!汝应修习如水。
罗侯罗!汝修习如水时,则所生喜,无喜之触,不遍取心而住。
罗侯罗!犹如于水洗净物亦洗不净物、亦洗粪便、亦洗尿水、亦洗唾液、亦洗脓水、亦洗血液;然水不以其[净物、不净物等]而恼之、或耻之、或忌避之。
如是,罗侯罗!汝应修习如水。
罗侯罗!汝修习如水,则所生之喜、无喜之触、不遍取心而住。
罗侯罗!汝应修习如火。
罗侯罗!汝修习如火时,则所生喜、无喜之触,不遍取心而住。
罗侯罗!犹如火烧净物,亦烧不净物、亦烧粪便、亦烧尿水、亦烧唾液、亦烧脓水、亦烧血液,然火不以其[净物、不净物等]而恼之、或耻之、或忌避之。
如是,罗侯罗!汝应修习如火。
罗侯罗!汝修习如火,则所生之喜、无喜之触、不遍取心而住。
罗侯罗!汝应修习如风。
罗侯罗!汝修习如风时,则所生喜,无喜之触、不遍取心而住。
罗侯罗!犹如风吹净物、亦吹不净物、亦吹粪便、亦吹尿水、亦吹唾液、亦吹脓水、亦吹血液[然风不以其[净物、不净物等]而恼之、或耻之、或忌避之]
如是,罗侯罗!汝应修习如风。
罗侯罗!汝修习如火,则所生之喜、无喜之触、不遍取心而住。
罗侯罗!汝应修习如空。
罗侯罗!汝修习如空时,则所生喜,无喜之触,不遍取心而住。
罗侯罗!犹如空不被固定在任何处。
如是,罗侯罗!汝应修习如空。
罗侯罗!汝修习如空时,则所生喜,无喜之触,不遍取心而住。
罗侯罗!汝应修习慈[心]。
罗侯罗!汝修习慈[心]时,则凡彼嗔恚将可被舍断之。
罗侯罗!汝应修习悲[心]。
罗侯罗!汝正修习悲[心]时,凡彼恼害将可被舍断之。
罗侯罗!汝应修习喜[心]。
罗侯罗!汝正修习喜[心]时,凡彼喜乐将可被舍断之。
罗侯罗!汝应修习舍[心]。
罗侯罗!汝正修习舍[心]时,则凡被一切感动对待将可被舍断之。
罗侯罗!汝应修习不净观。
罗侯罗!汝正修习不净观时,凡彼贪欲将可被舍断之。
罗侯罗!汝应修习无常想。
罗侯罗!汝正修习无常想时,凡我慢将可被舍断之。
罗侯罗!汝应修习出入息念。
罗侯罗!由修习、多修习出入息念,则有大果、大福利。
罗侯罗!如何修习出入息念?如何多修习,而有大果、大福利耶?
罗侯罗!在此,比丘诣闲林、或树下、或空闲处结跏跌坐,端身正置,面前现起念,彼具念而出息之,具念而入息之。
或正在长出息时,彼知:予出息长;或正在长入息时,彼知:予入息长;
或正在短出息时,彼知:予出息短;或正在短入息时,彼知:予入息短;
感受遍[息]身者,修学:予将[感受遍息身而]出息之。感受遍[息]身者,修学:予将[感受遍息身而]入息之;
正使身行安息者,修学:予将[使身行安息而]出息之。正使身行安息者,修学:予将[使身
行安息而]入息之;
感受喜者,修学:予将[感受喜而]出息之。感受喜者,修学:予将[感受喜而]入息之;
感受乐者,修学:予将[感受乐而]出息之。感受乐者,修学予将[感受乐而]入息之。;
感受心行者,修学:予将[感受必行而]出息之。]感受心行者,修学:予将[感受小行而]入息之。;
正使心行安息者,修学:予将[使心行安息而]出息之。正使心行安息者,修学:予将[使心行安息而]入息之。;
感受心者,修学:予将[感受心而]出息之。感受心者,修学:予将[感受心而]入息之。;
正使心大喜者,修学:予将[使心大喜而]出息之。正使心大喜者,修学:予将[使心大喜而]入息之。;
正使心定者,修学:予将[使心定而]出息之。正使心定者,修学:予将[使心定而]入息之。;正使心解脱者,修学:予将[使心解脱而]出息之。正使心解脱者,修学:予将[使心解脱而]入息之。;
随观无常者,修学:予将[随观无常而]出息之。随观无常者,修学:予将。随观无常而]入息
之;
随欢离贪者,修学:予将[随欢离贪而]出息之。随欢离贪者,修学:予将[随观离贪而]入息之;
随观灭尽者,修学:予将[随观灭尽而]出息之;随观灭尽者,修学:予将[随观灭尽而]入息之;
随观定弃者,修学:予将[随观定弃而]出息之。随观定弃者,修学:予将[随观定弃而]入息
之。
罗侯罗!对出入息念,实如是修习之,如是多修习之,则有大果、大福利。
罗侯罗!因出入息念以如是修行,如是多修习者,从觉如其最后之出入息而入灭,非从不觉知。
世尊所说已,悦意之具寿罗侯罗大喜世尊之所教。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犍度篇·龙相应

龙相应

第一 品类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龙之生有四种。以何者为四耶?卵生龙、胎生龙、湿生龙、化生龙是。诸比丘!如是龙之生有四种。”
注1 汉译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大正藏二、六四六a)长阿含世记经(大正藏一、一二七)。
第二 妙胜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卵生龙、胎生龙、湿生龙化生龙
也。

“诸比丘!此中胎生、湿生、化生之龙,当比卵生龙为妙胜。

诸比丘!此中湿生、化生之龙,当比卵生、胎生之龙为妙胜。

诸比丘!此中化生之龙,当比卵生、胎生、湿生龙为妙胜。

诸比丘!如是龙之生有四种。”
第三 布萨(一)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而坐于一面。

彼比丘一面坐已,而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一类之卵生龙,住布萨以舍己身耶?”

“比丘!此处一类之卵生龙如是思惟:“谓我等从前,于身作善恶业,于语作善恶业,于意作善恶业。我等于身作善恶业,于语作善恶业,于意作善恶业,于身坏命终后,生卵生龙群中。

我等如今若于身行善行,于语行善行,于意行善行者,如是身坏命终后,生善
趣、天界。

我等宜于身行善,于语行善,于意行善。”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于此处一类之卵生龙,住布萨舍己身。”
注1 “比丘”原本误为诸比丘。
第四 布萨(二)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乃至

彼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缘?于此处,一类胎生之龙,住布萨以舍己身耶?”
四~六
应皆广说。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于此处,一类之胎生龙,住布萨以舍己身。”
第五 布萨(三)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彼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一类之湿生龙,住布应以舍己身耶?”
四~六
应皆广说。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于此处一类之湿生龙,住布萨以舍己身。”
第六 布萨(四)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彼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一类之化生龙,住布萨以舍己身耶?”

“比丘!此处一类之化生龙,如是思惟:“我等前身,于身作善恶业,于语作善恶业,于意作善恶业。因我等于身作善恶业,于语作善恶业,于意作恶业,身坏命终后,生化生龙之群中。

我等如今若于身行善行,于语行善行,于意行善行者,如是于身坏命终后,生善趣、天界。

我等宜于身行善行、于语行善行、于意行善行。”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此处一类之化生龙,住布萨以舍己身。”
第七 闻(一)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彼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1后,生卵龙之群中耶?”

“比丘!此处一类者,于身作善恶业,于语作善恶业,于意作善恶业。彼闻卵生龙乃长寿、端严、多乐。

彼思惟:“我身坏命终后,生卵生龙之群中。”

彼身坏命终后,生卵生龙之群中。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于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卵生龙之群中。”
注1 原本“命终”之语缺失。
第八 闻(二)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彼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缘?于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胎龙之群中耶?”
四~六
“比丘!此处一类者,于身作善恶业……乃至广说。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于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胎生龙之群中。”
第九 闻(三)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彼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湿生龙耶?”
四~六
“比丘!此处一类者,于身作善恶业……乃至广说……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于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湿生龙之群中。”
第十 闻(四)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化生龙之群中耶?”

“比丘!此处一类者,于身作善恶业,于语作善恶业,于意作善恶业。彼闻化生龙乃长寿、端严、多乐。

彼思惟:“我身坏命终后,生化生龙之群中。”

彼身坏命终后,生化生龙之群中。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化生龙之群中。”
第十一 布施利益(一)
一~三
……彼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卵生龙之群中耶?”

“比丘!此处一类者,于身作善恶业,于语作善恶业,于意作善恶业。彼闻卵生龙乃长寿、端严、多乐。

彼思惟:“我身坏命终后,生卵生龙之群中。”

彼布施食、布施饮、布施衣、布施乘具、布施鬘、布施香、布施涂香、布施卧具、布施家、布施灯具。彼身坏命终后,生卵生龙之群中。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卵生之群中。”
第十二~十四 布施利益(二~四)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彼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胎生龙……乃至……湿生龙……化生龙之群中耶?”

“比丘!此处一类者,于身作善恶业,于语作善恶业,于意作善恶业。彼闻化生龙乃长寿、端严,多乐。

彼思惟:“我身坏命终后,生化生龙之群中。”

彼布施食、布施饮……乃至……生化生龙之群中。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化生龙之群中。”如是广说而说十经,如是于四类说四十记别。有十经与五十经。龙相应(终)此摄颂曰:
品类与妙胜
四布萨四闻
四布施利益
于龙之善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长部·等诵经

等诵经

本经相当于汉译长阿含卷第九之众集经(大正藏一),及大集法门经(大正藏一二),于Hoernle:Manuscript Remains found in Eastern Turkestan Vol.I有相当本经梵文Sangitisutya的断简存在。波婆城之末罗族,建立新讲堂,佛令舍利弗代说法。即为本经,其全部阿毗达磨之色彩甚为浓厚。有列记一法二、二法三十三、三法六十、四法五十、五法二十五、六法二十二、七法十四、八法十一、九法大、十法六之法数标准为十段二百二十九法,有部六足论之随一的集异门足论(大正藏一五三六),不外是以有部的立场来注释本经。
第一 诵品
如是我闻。

尔时,世尊与五百大比丘众俱,游行于未罗族之间,次第游行至名为波婆之末罗族都城,于彼处住名为纯陀铁工匠1之庵罗树园。

此时,恰好波婆末罗族等,新建名为郁婆达迦2讲堂完成不久,沙门、婆罗门乃至任何人皆未曾往此。
波婆之末罗族等闻:“世尊与五百大比丘众俱,游行末罗族间而至波婆,于彼处住名为纯陀铁工匠之庵罗树园。”
尔时,彼婆罗族等,便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却坐一面。坐一面已,波婆之末罗族等,白世尊言:
“世尊!波婆之末罗族等,新建名为郁婆达迦讲堂完成不久,沙门、婆罗门及他任何人皆未曾往此。唯愿世尊,世尊为最初之受用此。世尊之最初受用此者,于后,波婆之末罗族等,将永远得利益安乐。”
世尊默然而允许。

尔时,波婆之末罗族等,知世尊承诺已,从座而起,敬礼世尊,行右绕礼,而回彼讲堂。回来以后便于讲堂铺敷物,铺敷物已,设甚多座,放置水瓶,高挂油灯已再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波婆末罗族等,白世尊言:
“世尊!讲堂于一面已铺设敷物,设置诸座,放置水瓶,挂油灯。世尊!世尊若为时宜,即请赴之。”

尔时,世尊着下衣,持上衣及钵,与比丘众俱,诣往讲堂。诣已,洗足而入讲 堂,依中央柱向东而坐。诸比丘众亦各洗足而入讲堂,依西壁向东而坐于世尊之后 波婆之末罗族等亦各洗足而入讲堂,依东壁向西,面世尊而坐。尔时,世尊至夜之深更,为波婆之末罗族等说法,教诫彼等而令感奋、喜悦、庆慰而离去。“宇阇达等!夜至深更矣,汝等想是时宜当回去!”
“诚然,世尊!”彼波婆之末罗族等,依世尊之教诲,从座而起,敬礼世尊,行右绕体而离去。

尔时,世尊于末罗族等离去不久,偏见寂静默然之诸比丘众,而告尊者舍利弗曰:
“舍利弗!我诸比丘众已达远离惛沈、睡眠,舍利弗!当奋起心志,为此诸比丘众说法,我因背痛,今将少卧休息。”
尊者舍利弗,则应诺世尊:“诚然,世尊!”
如是,世尊从僧伽胝衣叠为四叠,置于右胁下,恰如狮子之卧而卧--(一)足叠于他足之上,有具念、正知,自为起想。

尔时,恰尼干子死于波婆不久,而因其死,尼干诸徒分裂为二派,互相相斗、相诤,而渐卷入门诤,交系锐利舌锋而住。谓:“汝不知此法、律,我如此。将来汝如何亦不可能知耶!”“汝行邪行,我行正行!”,“我言与理相应,汝言与理不相应!”,“汝当言于前而言于后,当言于后而言于前!”,“汝不精细思虑,立既被颠覆;”汝虽立言论,但堕于负处!”“为脱汝之说而巡游学习,若能者既自解之!
如是,尼干子之徒众间行杀戮。然,彼尼干子之诸在家白衣弟子等,对尼干子皆厌忌、讥慊7、遗去已,其状态恰如非正说、误说,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非正等觉者所说之法、律;又如不得为依持处之破塔。

尔时,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曰:
“友!尼干子最近死于波婆邑;而其死后,尼干徒分裂为二派……乃至……如不得为依处之跛塔。友!于所询,彼非正说、误说,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如是非依正等觉者之所说法、律。然者,友!我等是世尊之法,是正说、善说,引导出离,令至寂静,依正等觉者之所说也。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结集之,当不令纷诤。盖令此梵行永续、久住,为众多有情之利益、安乐,慈愍世间,为诸天、人之义利、利益、安乐也。
友!然者,云何为我等之佛法?彼是正说、善说,引导出离,令至寂静,依正等觉者之所说也。故我等之一切,令其结集之,当不令之纷诤。盖令此梵行之永续、久住,为众多有情之利益、安乐,慈愍世间,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也8。
友!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世尊,实开示一法。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结集,当不令之纷诤。盖令此梵行之永续、久住,为众多有情之利益、安乐,慈愍世间,为诸天、人之义利、利益、安乐也。

一法者何耶?
一切之有情依食而住,一切之有情依行9而住。友!如是,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实开示一法;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结集,当不令之 纷诤。盖令此梵行之永续、久住,为众多有情之利益、安乐、慈愍世间,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也。

友!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开示二法。故于此我等之一切,其结集之……乃至……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也。
二法者何耶?
1 名与色。
2 无明与有爱。
3 有见与无有见。
4 无惭与无愧。
5 惭与愧。
6 恶言与恶友。
7 善言与善友。
8 入罪善巧与出罪善巧。
9 等至善巧与依等至起善巧。
10 界善巧与作意善巧。
11 处善巧与缘起善巧。
12 处善巧与非处善巧。
13 质直与柔和。
14 堪忍与可乐。
15 和顺与供养。
16 无害与清净。
17 失念与不正知。
18 念与正知。
19 不护根门与不计食量。
20 能护根门与知食量。
21 思惟力与修习力。
22 念力与定力。
23 止与观。
24 止相与精勤相。
25 精勤与专念。
26 戒成就与见成就。
27 戒衰耗与见衰耗。
28 戒清净与见清净。
29 见清净与依见精勤。
30 厌可厌处与为生厌之正精勤。
31 于善法不喜足与于精勤不遮止。
32 明与解脱。
33 尽智与无生智。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说此二法。故于此等之一切,今其结集……乃至……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实开示三法。故于此,我等之一切,今其结集之……乃至……为诸天、人之义利、利益、安乐。
三法者何耶?
1 三不善根: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
2 三善根:无贪善根、无嗔善根、无痴善根。
3 三恶行:身恶行、诸恶行、意恶行。
4 三善行:身善行、语义行、意善行。
5 三不善寻:欲寻、恚寻、害寻。
6 三善寻:出离寻、无恚寻、无害寻。
7 三不善寻:欲思、恚思、害思。
8 三善思:出离思、无恚思、无害思。
9 三不善想:欲想、恚想、害想。
10 三善想:出离想、无恚想、无害想。
11 三不善界:欲界、恚界、害界。
12 三善界:出离界、无恚界、无害界。
13 复三界:欲界、色界 无色界。
14 复三界:色界、无色界、灭界。
15 复三界:劣界、中界、胜界。
16 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
17 复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18 复三爱:色爱、无色爱、灭爱。
19 三结:有身见、疑、戒禁取。
20 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
21 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22 三求:欲求、有求、禁行求。
23 三慢:“我胜”慢、“我等”慢、“我劣”慢。
24 三时:过去时、未来时、现在时。
25 三边:有身边、有身集边、有身灭边。
26 三受: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
27 三苦性:苦苦性、行苦性、坏苦性。
28 三聚:邪定聚、正定聚、不定聚。
29 三疑,关于过去时之疑:犹豫,不得决意12,难平意,关于未来时之疑……乃至….关于现在时之疑……乃至……。
30 如来三不护:友!如来有清净之身行,如来无护藏“令他人不知”之身恶行;友!如来有清净之语行,如来无护藏“令他人不知”之语恶行;如来有清净之意行,如来无护藏“令他人不知”之意恶行。
31 三障:贪障、嗔障、痴障。
32 三火:贪火、嗔火、痴火。
33 复三火:供养火、居士火、惠施火。
34 三种色聚:有见有对色、无色有对色、无见无对色。
35 三行:福行、非福行、不动行。
36 三人:学人、无学人、非学非无学人。
37 三长老:生长老、法长老、认定之长老。
38 三福业事:施行福业事、戒行福业行、修行福业事。
39 三举罪事:依见、闻、疑。
40 三欲生:友!有诸有情,有受现前之欲,于现前之欲有自在力,犹如人及一分天并一分险难处者。此为第一欲生;友!有诸有情,有受自化作欲,彼等于自盛化作,于欲有自在力,犹如化乐天,此为第二欲生,友!有诸有情,有受他化作欲,彼等于他化作欲,有自在力,犹如他化自在天,此为第三欲生。
41 三乐生:友!有诸有情,于所修习13起禅定乐而住,犹如梵众天,此为第一乐生;友!有诸友情,于乐令偏润、偏满、充满、偏溢,彼等便时常发感激之语,曰:“彼为乐!彼为乐!”犹如光音天,此为第二乐生,友!有诸有情,于乐 令犹偏润、偏满、充满、偏益,彼等如是满足已,而感受乐,犹如偏净天,此为第三乐生。
42 三慧:学慧、无学慧、非学非无学慧。
43 复三慧:思所成慧、闻所成慧、修所成慧。
44 三仗:闻仗、离仗、慧仗。
45 三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46 三眼:肉眼、天眼、慧眼。
47 三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48 三修:身修、心修、慧修。
49 三无上:见无上、行无上、解脱无上。
50 三定:有寻有伺定、无寻唯伺定、无寻无伺定。
51 复三定:空定、无相定、无愿定。
52 三清净: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
53 三寂默:身寂默、语寂默、意寂默。
54 三善巧:增益善巧、损益善巧、方便善巧。
55 三憍:无病憍、年壮憍、活命憍。
56 三增上:我增上、世增上、法增上。
57 三论事:关于过去时,如为此言说:“于过去时有如是”;关于未来时,如为此言说:“于未来时当如是”;关于现在时,如为此言说:“于现在时有如是”。
58 三明:于过去随念所住智明,对诸有情之死生智明,对诸漏灭尽智明。
59 三住:天住、梵住、圣住。
60 三神变:神通神变、知他心神变、教诫神变。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实开示如是诸三法。故……乃至……为诸天、人之义利、利益、安乐。
十一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实开示四法、故于此,我等之一切,今其结集之……乃至……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
四法者何耶?
1  四念处:友!于此有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精勤而有正知正念,断世间之贪、忧,于受……于心……于法随观法而住,精勤有正知与正念,断世间之贪、忧。
2  四正勤:友!于此有比丘,未生诸恶不善法令不生,而起愿欲、精进、发勤、策心、持心;已生之诸恶不善法当断,而起愿欲、精进、发勤、策心、持心;未生之诸善法令生,而起愿欲、精进、发勤、策心、持心;已生之诸善法令住不失、倍增、广大、修习、圆满、欲起、发勤、策心、持心。
3  四神足:友!于此有比丘,修欲三昧地勤行成就神足,修心三昧地勤行成就神足;修精进三昧地勤行成就神足;思惟三昧地勤行成就神足。
4  四静虑:友!于此有比丘,离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静虑而住,灭寻与伺,内心归于稳静,得心一境性,如是无寻无思,三昧地所生之喜、乐,成就第二静虑而住;离喜为舍住者,具念,有正知,由身觉受乐,诸圣者称为:“舍、具念、乐住者”,成就第三静虑而住;断乐,断苦,乃至灭所有之喜、忧,无苦无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静虑而住。
5  四修定:有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能导现法乐住;友!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能导获得知、见;友!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能导诸漏之灭尽。友!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云何能导现法乐住?友!于此有比丘,由离欲、离诸不善法,成就初静虑而住……乃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成就第四静虑而住。友!此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能导现法乐住也。友!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云何能导知、见之获得?友!于此有比丘,作意光明想,专作日想,观夜如昼,观昼如夜,如是明彻、澄亮之心,修光明晖耀之心。友!此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能导智、见之获得也。友!修定,修习、多所作者,云何能导正念、正知?友!于此有比丘,了知受之生起,了知住,了知灭,了知想之……乃至……寻之……乃至……友!此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能导正念、正知也。友!修定,修习、多所作者,云何能导诸漏之灭尽?友!于此有比丘,于五取蕴,观生、灭而住。谓:此是色,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灭;此是受……乃至……此是想……乃至……此是行……乃至……此是识,此是识之集,此是识之灭也。友!此修定,修习、多所作者,能导诸漏之灭也。
6 四无量:友!于此有比丘,慈俱行之心,偏满一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方亦然。如是偏满上、下、横、一切处、一切方、一切之一世界,慈俱行之广大、大广博、无量、无怨、无忧之心而住。悲俱行之心……乃至……喜俱行之心……乃至……舍俱行之心……乃至……。
7 四无色:友!于此有比丘!超越一切之色想,灭有对想,无作意种种想,为“虚空是无限”,成就空无边处而住;超越空无边处,为“识是无边”成就识无边而住;超越一切识无边,为“无所有”,成就无所有处而住;超越无所有处,成就非想非非想处而住。
8 四依:友!于此有比丘,思惟一法而受用;思惟一法而忍受;思惟一法而远避;思惟一法而遣除。
9 四圣种:友!于此有比丘,随所得之衣服而喜足,且赞叹随所得衣服之喜足,衣服之因缘故,无陷不当、不应之方法,若不得衣服亦无懊恼;虽得不染着、不迷闷、无罪过而见过患,受用出要之慧;更为随所得衣服之喜足,不自慢、不凌蔑他人;如是有善巧、精勤、正知、正念之比丘,友!名为古往以来第一圣种住者。复次,友!有比丘,随所得饮食而喜足,且赞叹随所得饮食之喜足,饮食之因缘故,无陷不当、不应之方法,若不得饮食亦无懊恼;虽得不染着、不迷闷、无罪过而见过患,受用出要之慧;更为随所得饮食之喜足、不自慢、不凌蔑他人;复之,友!有比丘!随所得房舍而喜足……乃至……复次,友!有比丘,乐断、爱断,乐修、爱修。而彼为乐断、爱断、乐修、爱修,不自慢,不凌蔑他人,如是有善巧,精勤、正知、正念之比丘,友,名为古往以来第一圣种住。
10 四勤:律仪勤、断勤、修勤、随护勤。律仪勤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已,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是,若不制御眼根而住者,当于贪、忧、罪、不善之诸法随起,能入其制御,入于护眼根、眼根之制御:耳之闻声已……乃至……鼻之臭香已……舌之尝味已……身之觉触已……意之识法已,不取相,不取随相……乃至……。友!此谓律仪勤。断勤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不忍容已生之欲寻,断、灭、远离、令无有,不忍容已生之恚寻……不忍容已生之害寻……诸已生之恶不善法……乃至……友!此谓断勤。修勤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修念等觉支,此离之依、离欲之依、灭之依、舍离之成熟者也。修择法等觉支,此离之依……乃至……修精进觉支……修喜等觉支……修轻安等觉支……修定等觉支……修舍等觉支,此离之依、离欲之依、灭之依、舍离之成熟者也,友!此谓修断。随护勤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随护已生善之定相,谓:骨想、虫啖、青瘀想、败坏想、胀膨想也,友!此谓随护勤。
11 四智:法智、类智、他心智、世俗智也。
12 复四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也。
13 四预流向支:亲近善士、听受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也。
14 四预流果支,友!于此有圣弟子,于佛陀成就信不动14、即:如是彼佛陀是应供者、正等觉者、明行足者、善逝者、世间解者、无上师、调御丈夫者、天人师、佛、世尊也。于法成就信不动,即:世尊善说之法,现见而超越时,言近观而能知见,引导、唯智者亲所谅知也,于僧伽成就信不动,即、世尊之圣弟子僧伽,具足妙行,具足质直行,具足如理行,具足正行,所谓四双八辈,世尊之圣弟子僧伽,应恭敬、尊重、布施、合掌礼拜、是世间之无上福田。成就圣所爱之戒,此非所坏,无败秽、非所渎、无所损、自在、智者所赞叹、无染污,导于定。
15 四沙门果: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也。
16 四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也。
17 四食:段食、若粗、若细也,第二解食,第三意思食,第四识食也。
18 四识住:缘色而竖立识,以色为境,以色为依,以喜为座,增长、增益、增广。友!缘受……友!缘想……友!缘行前竖立识,以行为境,以行为依,以喜为座,增长、增益、增广。
19 四不行处行:贪不行处行,嗔不行处行,痴不行处行,怖不行处行也。
20 四爱生:友!因衣服而于比丘爱生;友!因饮食而于比丘爱生;友!因房舍而于比丘爱生:友!更因有无有而于比丘爱生。
21 四行: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
22 复四行:不堪忍行、堪忍行、调伏行、寂静行。
23 四法足:无贪法足、无恚法足、正念法足、正定法足也。
24 四法受:友!有法受,于现苦当来亦苦报;友!有法受,于现苦当来有乐报;友!有法受,于现乐当来有苦报:友!有法受,于现乐当来亦有乐报。
25 四法蕴: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也。
26 四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也。
27 四处:慧处、谛处、舍处、止息处也。
28 四记问:一向记问,分别记问,反结记问,应舍记问也。
29 四业:友!有业,黑而有黑报;友!有业,白而有白报;友!有业,黑白而有黑白报:友!有业,非黑非白而有非黑非白之报,转向业之断尽。
30 四应证法:宿住之事,应依念而证;死生之事,应依眼而证;八解脱,应依身而证:漏尽,应依慧而证。
31 四瀑流: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无明瀑流也。
32 四轭: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也。
33 四离轭:由欲轭之离轭、由有轭之离轭、由见轭之离轭、由无明远之离轭也。
34 四系:贪身系、恚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身系也。
35 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也。
36 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也。
37 四入胎:友!有一类不正知而入母胎中,不正知住母胎中,不正知从母胎出,此为第一入胎;友!复次,有一类正知而入母胎,不正知而住母胎中,不正知而从母胎出,此为第二入胎:友!复次,有一类正知而入母胎,正知而住母胎中,不正知而从母胎出,此为第三入胎;友!复次,有一类正知而入母胎,正知而住母胎中,正知而从母胎出,此为第四入胎。
38 四自体得:友!有自体得,自思所作用而非他思;友!有自体得,他思所作用而非已思:友!有自体得,自思与他思俱作用;友!有自体得,自思与他思俱非作用。
39 四施净:友!有施、施者净,于受者非净;友!于受者净,施者非 净:友!有施、施者、受者俱非净;友!有施、施者及受者俱净。
40 四摄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41 四非圣言: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
42 四圣言: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也。
43 复四非圣语: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不觉言觉、不识言识也。
44 复四圣语:不见言不见、不闻言不闻、不觉言不觉、不识言不识也。
45 复四非圣言:见言不见、闻言不闻、觉言不觉、识言不识也。
46 复四圣言:见言见、闻言闻、觉言觉、识言识也。
47 四人:友!有一类人令自苦、勤自苦:友!有一类人令他苦、勤他苦;友!有一类人令自苦、勤自苦又令他苦、勤他苦:友!非令自苦、非勤他苦、又非 令他苦、非勤他苦,彼不令自苦,不令他苦前于现在世断欲、灭尽、清凉、觉受乐、自为圣性而住。
48 复四人:友!有一类人,有自利行而非他利行:友!有一类人,有利他行而非自利行:有一类人,非自利行亦非利他行;友!有一类人,有自利行亦有利他行。
49 复四人:于闇赴闇、于闇赴明、于明赴闇、于明赴明。
50 复四人:不动沙门、赤莲华沙门、白莲华沙门、妙软沙门。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实开示此等之四法。故……乃至……当为诸天、人之义利、利益、安乐。

第二 诵品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实开示五法。故……乃至……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
五法者何耶?
1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2  五取蕴: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也。
3  五欲功德:眼所识之色是可爱、可喜、可乐、可意而能令赍欲,又能令染着;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是可爱、可喜、可乐、可意而能令赍欲,又能令染着。
4  五趣: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也。
5  五悭:住处悭、家悭、利得悭、色悭、法悭。
6  五盖:欲贪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
7  五下分结.有身见、疑、戒禁取、欲贪、嗔恚。
8  五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
9  五学处: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窣罗迷丽耶、末陀等诸放逸处。
10  五不能处:友!漏尽之比丘,不可能故意断生者之命;漏尽比丘,不可能以盗心不与而取;漏尽比丘,不可能行淫欲法;漏尽比丘,不可能正知而说虚诳语:漏尽比丘,不可能以爱欲意受用所蓄积--犹如前在家时。
11  五损失:亲属损失、财损失、病损失、戒损失、见损失。友!诸有情因其亲属损失、财损失、病损失、身坏命终之后,不生于无幸处、恶处、险难处、地狱;友!诸有情因其戒损失、见损失,身坏命终之后,生于无幸处、恶处、险难处、地狱。
12  五成就:亲属成就、财成就、无病成就、戒成就、见成就。友!诸有情因其亲属成就、财成就、无病成就,身坏命终之后,不生于善趣、天界:友!诸有情因戒成就、见成就、身坏命终之后,生于善趣、天界。
13  恶戒、犯戒者之五患:友!恶戒、犯戒者因!放逸而大损失财富,此为恶戒、犯戒者之第一患;复次,友!恶戒、犯戒者,恶名流布,此是恶戒、犯戒者之第二患:复次,友!恶戒、犯戒者,若近此等任何诸众,即:刹帝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等,无不得怖畏、意安19,此为恶戒、犯戒者之第三患:复次,友!恶戒、犯戒者,于迷乱而命终,此为恶戒、犯戒者之第四患;复次,友!恶戒、犯戒者,身坏命终之后,生于无幸处、险难处、地狱,此为恶戒、犯戒者之第五患。
14  具戒、持戒者之五功德:友!具戒、持戒者,因不放逸,得大财富聚,此为具戒、持戒者之第一功德。复次,友!具戒、持戒者,善名流布,此为具戒、持戒者之第二功德。复次。友!具戒、持戒者,亲近任何诸众:刹帝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等,皆得离怖畏,得安心,此是具戒、持戒者之第三功德。复次,友!具戒、持戒者,正念而命终,此为具戒、持戒者之第四功德。复次,友!具戒、持戒者,身怀命终之后,生于善趣,天界,此为具戒、持戒者之第五功德。
15  友!叱责比丘欲叱责他人时,于内心现前五法,应可以叱责他人:“我于应时语,非时不语。”“我应语实,不语不实。”“我应语柔和之语,不语粗语。”
“我应以慈心语,不怀嗔恚语。”友!叱责比丘欲叱责他人时,应于内心现前此等五法而叱责他。
16  五勤支:友!于此有比丘,有信,信如来之正觉,谓:如是彼世尊是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师、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为无病、无疾,成就体温平均之消化力,不过冷不失热,得中庸堪精进,无谄无诳,及于有智之同梵行者之前,如实自显现;为断不善法,为成就善法。专念精进而住,有力有势,常于诸善法中,系轭而住:具慧,应趣生灭观成就慧,此是圣正决择,趣苦之尽。
17  五净居:无烦、无热、善现、善见、阿迦腻吒天也。
18  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般、有行般涅槃、上流趣阿迦尼吒也。
19  五七芜20:友!于此有比丘,于大师有疑、有危惧、不能胜解、不能心安净:友!若有比丘,如是于大师有疑、有危惧、不能胜解、不能心安净者,彼心虽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能向于趣向;如是心之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者,此为第一之心芜。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于法有疑,有危惧..乃至……此为第二之心芜: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于僧伽有疑……此为第三之心芜;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于学处有疑……此为第四之心芜,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于同梵行者之间,有恚心、有不喜心、有心之动、生芜心;友!若有比丘!于同梵行者之间,有恚心、有不喜心、有心之动、有生芜心者,彼之心虽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也。如是其心之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者,此为第五之心芜。
20  五心缚:友!于此有比丘,于爱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心、不离热恼B不离渴爱;友!若有比丘,于爱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心、不热恼、不离渴爱者,彼心虽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而其心如是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者,此为第一之心缚: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于身不离贪……乃至……此第二之心缚。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于色不离贪..乃至……此为第三之心缚: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唯取食胃之所欲,享受胜乐、触乐、眠乐而住,.…此为第四之心缚;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有类祈愿诸天众而修梵行,谓:“我以此等之禁戒、苦行、梵行,为天或天之类,”友!有比丘如是一类以祈愿诸天众而修梵行,谓:“我以此等之禁戒、苦行、梵行,为天或天之类”,如是比丘之心虽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而且其心如是热勤、专心、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者,此为第五之心缚。
21  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22  复五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
23  复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24  五出离界:友!比丘于此虽思惟欲时,其心不趣入于欲,不信乐、不安住、不被牵引21,而且思惟由此之舍离时,则,其心能趣入舍离、信乐、安住、受牵引;则,彼如是之心,由欲善离、善修、善起、善解脱、善离系。然,凡为缘欲所生之诸漏、损害、热恼,由此皆脱离,彼断无由受为受,此名为由欲而出离;复次,友!于此比丘思惟嗔时,其心不趣入嗔……乃至……是名为由嗔出离;复次,友!比丘于此,思惟害时,心不趣入害……乃至……是名为由害出离;复次,友!于此比丘,思惟色时,其心不趣入于色……乃至……此名为由色出离;复次,友!比丘于此,思惟有身时,其心不趣入有身,不信乐不安住,不被牵引,而且思惟时由此舍离,则,其心能趣入舍离、信乐、安住、受引导;则,彼如是之心由欲善离、善修、善起、善解脱、善离系、如是凡缘为有身之诸漏、损害、热恼,由此皆脱离,彼绝无由受为受。此名为由有身之出离。
25  五解脱处:友!于此大师,又有随一之应尊重之同梵行者而为比丘说法,友!斯大师,或有随一之应尊重之同梵行者而为比丘说法,从其所说,彼于其法觉知义、觉知法;而且觉知斯义、觉知法者生欣心,有欣心者而生喜心;有喜心者,身归稳静;身归稳静则有乐受,有乐者心定,此为第一解脱处。复次,友!大师,或有随一应尊重之同梵行者,非为比丘说法,而且如所闻,如所忆持,详细为他人说法。友!有比丘如斯所闻、如所忆持,详细为他人说法,从其所说,彼于其法,觉知义、觉知法……乃至……此为第二解脱处。复次,友!大师,或有随一同梵行者,非为比丘说法,且如所闻,如所忆持,详细亦非为他人说法,而如所闻、如所忆持、详细读诵法,友!有比丘如斯所闻,如所忆持,详细读诵法,从其读诵,彼于其法,觉知义、觉知法……乃至……此名为第三解脱处。
复次,友!大师,或有随一之同梵行者,非为比丘说法,如所闻、如所忆持、非详细为他人说法;而且如所闻、如所忆持,亦非详细读诵法,而如所闻、如所忆持,于心随寻、随伺、随观法;友!有比丘如斯所闻、如所忆持,于心随寻、随伺、于意观察法,依于此等,彼于法觉知义、觉知法……乃至……此名为第四解脱处。复次,友!大师,或有随一应尊重之同梵行者,非为比丘说法,如所闻、如所忆持,亦非详细为他人说法;如所闻如所忆持,亦非详细读诵法;而且如所闻、如所忆持,亦非于心随寻、随伺、于意观察法;而能以慧,善取随一之定相,善作意、善持念、善通达。友!有比丘如期能以慧,善取随一之定相、善作意、善持念、善通达,而依此等,彼于法觉知义、觉知法。而且如是觉知义、觉知法者生欣心,有欣心者则生喜心,有喜心者身归稳静,身归稳静者有乐受,有乐受者心定,此为第五解脱处。
26  五解脱成熟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断想、离贪想也。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实开示此等五法。故……乃至……。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实开示此等之六法..乃至……。 六法者何耶?
1 六内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
2 六外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
3 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4 六触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5 六受身:眼所生之受、身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
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
6 六想身: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
7 六思身:色思、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思。
8 六变身: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
9 六不恭敬:友!于此有比丘,不恭敬、不随顺于大师而住;不恭敬、
不随顺于法而住;不恭敬、不随顺于僧伽而住;不恭敬、不随顺于学处而住;不恭敬、不随顺于交友而住。
10 六恭敬:友!于此有比丘,有恭敬、随顺于大师而住;于法……乃至……于僧伽……乃至……于学处……乃至……于不放逸……乃至……于交友……乃至……。
11 六喜近伺:以眼见色已,赍喜近伺色;以耳闻声已……以鼻闻香已……以舌尝味已……以身触触已……以意识法已而赍喜近伺法。
12 六忧近伺:以眼见色已,赍忧近伺色;以耳闻声已……以鼻闻声已……以鼻臭香己……以舌尝味已……以身触触已……以意识法已,赍忧近伺法。
13 六舍近伺:以眼见色已,赍舍近伺色;以耳闻声已……以鼻臭香已……以舌尝味已……以身触触已……以意识法已、赍舍近伺法。
14 六和敬法:友!于此有比丘,于同梵行者间,于正于负,兴起慈身业;如是之和敬法,能赍爱、赍恭敬,能导摄受、无诤、和合、一趣也。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乃至……兴起慈语业……乃至。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乃至……兴起慈意业……乃至……。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如法之所得,如法之所获,至所受于钵中;至所获得,与同梵行者俱,若相俱受用者则不止,不相伴受用者则不止;如是之和敬法,能赍爱、赍恭敬……乃至……。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彼于此诸戒之无坏、无断、无杂、无瑕而解脱,智者所称赞、无秽、 导于定,如是于诸戒间,与诸同梵行者,相随于正于负,平等受持而住。如是之和敬法……乃至……。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彼之此见、神圣、导引、能善诱此等所有之正尽苦。于如是之诸见,与同梵行者,相随于正于负,平等修学而住。如是之和敬法,能赍爱、赍恭敬,能摄受、无诤、和合、导于一趣。
15 六诤根:于此有比丘而有忿、有恨:友!比丘如是有忿、有恨,不尊重、不随顺于大师而住;不尊重、不随顺随于法而住;不恭敬、不随顺于僧伽而住,于学处亦无圆满究竟。友!若有比丘,如是不恭敬、不随顺大师而住;于法……乃至……于僧伽……乃至……于学处亦无圆满究竟者,则于僧伽兴起斗争,有人兴起如是斗争者,赍众多之不利,赍众多之非乐,赍众多之非义,赍人、天不和与痛苦。友!汝等如是周偏观察于内外之诤根!友!而且汝等,为断如斯之恶谛根而精勤;友!若汝等如是无周偏观察内外之诤根者,友!其时汝等则不到达除却将来之恶诤根。彼恶诤根之断乃如是;彼恶诤根将来不能除却亦如是。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有覆、有恼……。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有嫉、有悭……(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有诳、有谄……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有恶 望、邪见……。
复次,友!于此有比丘自取着所见,坚守不舍弃。友!比丘之如是自取着所见,坚守不舍弃者,不尊重、不随顺于大师而住;于法……乃至……于僧伽……乃至……于学处亦无圆满究竟。友!于此有比丘如是不尊重、不随顺于大师……乃至……于学处亦无圆满究竟者,于僧伽会兴起斗诤。友!有人如是兴起斗诤者,应赍众多之不利,赍众多之非乐23,赍众多之非义,赍人、天之不利与痛苦;友!汝等如是于内外应周偏观察其诤根;而且汝等为断其恶诤根而精勤;友!汝等如是于内外无周偏观察其诤根者,友!其时,汝等将不能到达除却将来之诤根。彼静根之断乃如是,彼诤根之将来不能除却亦如是。
16 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17 六出离界:友!于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习慈心解脱,多所作、为所乘、为所因,行、数修、令善精勤;而且我尚有嗔恚、缠缚而住。”人应告彼言:“勿为如是,尊者!勿作如是言、勿咎责世尊,咎责世尊者最不善,想世尊不作如是说。”友!无处亦无所容,凡修习慈心解脱、多所作、为所乘,为所因,行、数修、善精勤、尚于其时,心为嗔恚所缠缚者,无如是处。友!慈心解脱,既不外于出离嗔恚也。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习悲心解脱……乃至……而我心尚有害心缠缚而住”……乃至……友!悲心解脱,即不外于出离害心。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喜心解脱……乃至……而我心尚有不乐所缠缚而住”……乃至……友!喜心解脱,即不外于出离不乐。复出,友!于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习舍心解脱……乃至……而我心尚有贪所缠缚而住”……乃至……友!舍心解脱,即不外于出离贪。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习无相心解脱……乃至……而我心尚有随相识”乃至……友!无相心解脱,即不外于出离一切相。复次,友!于此有比丘, 作如是言:“我远离有我见,因此我无周偏观见,而我心尚有疑、狐疑箭所缠缚而住”,人应告彼言:“勿为如是,尊者!不应作如是言,勿咎责世尊,咎责世尊者最不善,想世尊不作如是言”。友!无处无所容。凡远离“有我”见,不周偏观见“我乃此也”,而尚有心疑、狐疑之箭所缠缚者,无如是处。友!远离“有我”之慢,此即不外于出离疑、狐疑之箭。
18 六无上:见无上、闻无上、利得无上、我无上、行无上、忆念无上也。
19 六随念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20 六恒住:友!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已而不喜、又不忧、舍心而住,有念有正知:以耳闻声已……以鼻臭香已……以舌尝味已……以身触所触已……以意识法已而不喜、又不忧、舍心而住,有念有正知也。
21 六生类:友!于此有一类之沙门是黑生类而生黑法;友!于此有一类之沙门是黑生类而生白法;友!于此有一类沙门是黑生类而生非黑非白之涅槃;友!于此有一类之沙门是白生类而生白法;友!于此有一类沙门是白生类而生黑法;友!于此有一类沙门是白生类而生非黑非白之涅槃。
22 六决择分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非我想、断想、离贪想、灭想也。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实开示此六法。故……

友!……乃至……世尊正实开示诸七法,故……乃至……。  七法者何耶?
1  七财: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慧财也。
2  七觉支:念等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也。
3  七定具: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也。
4  七非正法:友!于此有比丘、不信、无惭、无愧、少闻、懈怠、多忘、无慧。
5  七正法:友!于此有比丘、有信、有惭、有愧、多闻、勤精进、念现前、具慧也。
6  七善士法:友!于此有比丘、知法、知义、知自己、知量、知时、知众、知人也。
7  七殊妙事:友!于此有比丘,于热求受持学处,于当来勿离渴望受持学处;于观察法……乃至……于调伏 望……乃至……于闲居……乃至于勤精进……乃至……于具念明察……乃至……于热求有见解,于当来渴望勿离见解。
8  七想:无常想、无我想、不净想、患想、断想、离贪想、灭想也。
9  七力: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也。
10  七识住:友!有诸有情,具种种身,备种种想;犹如诸人及一类天、一类险难处者,此为第一识住;友!有诸有情,具种种身,备一种想,犹如梵众天之最初生时,此为第二识住;友!有诸有情,具一种身,备种种想,犹如光音天,此为第三识住;友!有诸友情,具一种身,备一种想,犹如遍净天,此为第四识住;友!有诸有情,超越一切种之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虚空是无边也”,成就空无边处,此为第五识住;友!有诸有情,超一切空无边处,“识是无边也”,成就识无边处,此为第六识住;友!有诸有情,超越一切识无边处,“无所有”,成就无所有处,此为第七识住。
11  七应供人:俱分解脱、慧解脱、身证、见至、信解脱、随法行、随信行也。
12  七随眼:欲贪睡眠、嗔随眠、见随眠、疑随眠、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也。
13  七结:爱结、嗔结、见结、疑结、慢结、有贪结、无明结也。
14  七止诤:能止、或能治所起之诤讼:当与现前毗奈耶、当与忆念毗奈耶、当与不痴毗奈耶、当依自认而行、多数决法、求其罪处法、草覆地法也。
友!……乃至……世尊开示此等诸七法。故……乃至……。
第三 诵品

友!……乃至……世尊正开示诸八法,故……乃至……。
八法者何耶?
1  八邪: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也。
2  八正: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3  八应供人:预流、成就预流果应证位,一来、成就一来果应证位,不还、成就不还果应证位,阿罗汉,成就阿罗汉果应证位24也。
4  八懈怠事:友!于此有比丘,有应作之事,即为念:“我有应作之事业,而且我身依作其事业而疲惫,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不为得未得,不为至未至,不为证未证,不为勤精进,此为第一懈怠事:复次,友!于有比丘,已作事业,乃为念:“我已作事业,而且我身依作其事业而疲惫,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而……乃至……此为第二懈怠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应行道路,乃为念:“我应行道路,而且我身依行其道路而疲惫,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而……此为第三懈怠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已行道路,乃为念:“我已行道路,而我身依行其道路而疲惫,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乃至……此为第四懈怠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或行某村、镇行乞,于十二分25不得好恶之食,乃为念:“我或往某 村、镇行乞,十二分不得好恶之食,而且我身疲惫而不堪于事业,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乃至……此是第五懈怠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或往某村、镇行乞,受十二好恶之食,乃为念:“我或往村、镇行乞,受十二分好恶之食,而我身疲惫而无堪于事业,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乃至……此等第六懈怠事;复次,有比丘,有起少疾,乃为念:“我有起少疾,卧息较好,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乃至……此为第七懈怠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病愈、疾治不久,乃为念:“我病愈、疾治不久,而我身力弱,不适于事业,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不得未得,不至未至,不证未证,不为勤精进,此为第八懈怠事。
5  八精进事:友!于此有比丘,有应作之事业,乃为念:“我有应作之事业,而我作事业之时,不容易思惟诸佛之教法,今无宁为得未得,为至未至,为证未证,应勤精进!”彼便为得未得,为至未至,为证未证,令勤精进,此为第一精进事:
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已作事业,乃为念:“我已作事业,而我作事业之时,不能思惟诸佛之教法,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为第二精进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当行道路,乃为念:“我应行道路,而且我于行道路之时,不容易思惟诸佛之教法,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为第三精进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已行道路,乃为念:“我已行道路,而且我于行道路之时、不能思惟诸佛之教法,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为第四精进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或往某村、镇行乞,得十二分好恶之食,乃为念:“我往某村、镇行乞,得十二分好恶之食,而且我身轻堪为事业,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为第五精进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或往某村、镇行乞,受十二分好恶之食,乃为念:“我往某村、镇行乞,受十二分好恶之食,且我身力具,堪能事业,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为第六精进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起少疾,乃为念:“我起少疾,而我疾虽增盛,亦无所惧,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为第七精进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病愈、疾治不久,乃为念:“我病愈、疾治不久,而我病虽有再发之可能,亦无所惧,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为第八精进事。
6  八施事:行近施、因布畏而施、“彼曾施我”而施、“彼将施我”而施、“施是善”而施、“我炊彼未炊者不得与施物”而施、“我行此施时善名流布”而行施、为心之庄严为心之资助而行施。
7  八施生:于此有一类人惠施于若沙门、若婆罗门,谓:饮食,衣服、车乘、华鬘、薰香、床坐、房舍、灯明等。彼希望其惠施有所果报,谓:彼见刹帝利、婆罗门、乃至居士等族,充满五欲功德,具足供御,彼所为念:“愿我身坏命终之后,得受生于利帝利、婆罗门,乃至居士等豪族。”彼决定其心,令安住其心,以修其心,而为其心解脱于下者26,无修胜处,转向其生处27,如是我亦名具戒者而非恶戒者,友!而具戒者之心愿,清净而常成就;复次,友!于此有一类人,惠施于若沙门、若婆罗门,谓:饮食……乃至……而彼有所闻:四大王众天长寿、美貌、饶多其乐,彼乃所为念:“愿我身坏命终之后生于……乃至……。复次,友!于此有一类人惠施于若沙门、若婆罗门,谓:……乃至……而彼有所闻:三十三天……复次,友!……而彼有所闻:夜摩天……复次,友!……而彼所闻:靓史多天……复次,友!……而彼有所闻:……乐变化天……复次,友!……而彼有所闻:他化自在天……一乃至……复次,友!于此有一类人,惠施于若沙门、若婆罗门,谓:饮食、衣服、车乘、华鬘、薰香、涂香、床坐、房舍、灯明等。彼希望其施有所果报,而有所闻:梵众天长寿、美貌、饶多其乐。彼乃所为念:“愿我身坏命终之后,得受生于梵众天。”彼决定其心,令安住其心,以修其心,而其心如是解脱于下者,无修胜处,转向其生处,如是我亦名具戒者,而非恶戒者,名为离贪者,而非具贪者。友!而且具戒者离贪者之心愿,清净而常成就。
8  八众:利帝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四大王众、三十三天众、魔众、梵众也。
9  八世法:得、不得、名声、恶声、诽谤、称誉、乐、苦也。
10  八胜处:有人于内有色想,于外见些少好恶之诸色,而且对此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一胜处;有人于内有色想,于外见无量好恶之诸色,而对等之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二胜处;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些少好恶之诸色,而对此等之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三胜处;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好恶之诸色,而对此等之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四胜处;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青、青色、青泽、青光之诸色,犹如青、青色、青泽、青光之鸟莫迦花,或青、青色、青泽、青光,两面柔滑如波罗奈衣,如是有人于内有色想,于外见青、青色、青泽、青光之色,而对此等之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五胜处;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黄、黄色、黄泽、黄光之诸色,犹如黄、黄泽、黄光之羯尼迦华,而对此等之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六胜处;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赤、赤色、赤择、赤光之诸色,犹如赤、赤色、赤泽、赤光之槃豆时缚迦花,或赤、赤色、赤泽、赤光之两面柔滑如波罗奈衣,如是有人于内无色想,于见赤、赤色、赤泽、赤光之诸色,而对此等之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七胜处;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白、白色、白泽、白光之诸色,犹如白、白色、白泽、白光之鸟沙斯星,或白、白色、白泽、白光之两面柔滑之彼罗奈衣。如是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白、白色、白泽、白光之诸色,而对此等之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八胜处。
11  八解脱:有色而观诸色,此为第一解脱;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观诸色,此为第二解脱;有“清净”等胜解,此为第三解脱: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空是无边!”成就空无处而住,此为第四解脱;超一切无所有处,
“识是无边!”成就识无边处而住,此为第五解脱:超一切识无边处,“无所有!”成就无所有处而住,此为第六解脱;超一切无所有处,成就非想非非想处而住,此为第七解脱;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成就想受灭而住,此为第八解脱也。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开示如是之八法,是故……乃至……。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开示九法。是故、乃至……。
九法者何耶?
1  九害心事:“彼对我作不饶益,”而结害心:“彼对我作非义,”而结害心:“彼当对我作不饶益,”而结害心;“彼曾对我所受、可意者行不饶益,”而结害心:“彼曾对我所不受、不快者作饶益,”而结害心:“彼将对我所不受、不快者作饶益,”而结害心。……乃至……“彼我曾于我所不受、不快者作饶益,”而结害心;……“彼将对我所不受、不快者作饶益,”而结害心。
2  九害心调伏:“彼曾对作不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彼今对我作不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彼对我当作不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彼曾对我所受、可意者作不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彼今当对我所受、可意者作不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乃至……“彼曾对我所不受、不快者作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彼今对我所不爱、不快者作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彼当对我所不受、不快者作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
3  九有情居:友!有诸有情,有种种身及种种想,犹如诸人、一部分诸天、一部分之险难处者,此为第一有情居;友!有诸有情,有种种身及一种想,犹如梵众天之最初生时者,此为第二有情居;友!有诸有情,有一种身及种种想,犹如诸光音天,此为第三有情居;友!有诸有情,有一种身及一种想,犹如诸偏净天,此为第四有情居F友!有诸有情,无想亦无别受30,犹如诸无想有情天,此为第五有情居;友!有诸有情,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虚空是无边也!”成就空无边处,此为第六有情居;友!有诸有情,超一切空无边处,“识是无边也上成就识无边处,此为第七有情居;友!有诸有情,超一切识无边处,“成无所有,”成就无所有处,此为第八有情居;友!有诸有情,超无所有处,成就非想非非想处,此为第九有情居。
4  梵行住之不时不节:友!于此有如来出现于世,是阿罗汉、正等觉者也:又说示法,此顺寂静、顺般涅槃、导引等觉,善逝之所开示也。然而彼人恰生于地狱时,此为第一梵住之不时不节;复次,友!于此有如来出现于世,是阿罗汉、正等觉者也,又说示法,此顺寂静、顺般涅槃、导引等觉,善逝之所开示也。然而彼人恰生于畜生趣时,此为第二梵行住之不时不节也。……乃至……恰生于饿鬼趣时……。生于阿修罗众中……乃至……生于长寿天众中……乃至……恰受生于边地,于此蛮族、无智者之间,于彼处无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行。……乃至……虽受生于中国,而自有邪见,有颠倒见,谓:无布施、无供养、无烧施、无善行、恶行之异熟果报,无此世,无彼世,无母、无 父,无化生之有情,于世诸沙门、婆罗门之正至34、正行35,于此世彼世皆无自证智,作证已之宣说,此为第七梵行住之不时不节;复次,……乃至……虽受生于中国,自持恶慧、愚痴、聋哑而不能了知善说、恶说之义理,……乃至复次,友!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不出现于世,对于法之顺寂静、顺般涅般、导引等觉,善逝之无所开示亦无宣说,而自已具慧,不愚痴、非聋哑、得理解善说、恶说之义理,此为第九梵行住之不时不节。
5  九次第住:于此有比丘,离欲、离诸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静虑而住。……乃至……第二静虑……第三静虑……成就第四静虑而住,超一切想,灭诸有对想,无作意种种想,“虚空定无边!”成就空无边处而住;超一切空无边处,“识是无边也!”成就识无边处而住.超一切识无边处,“成无所有!”成就无所有处而住;超一切无所有处,成就非想非非想处而住;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成就想受灭而住。
6  九次第灭:成就初静虑者,欲想已灭;成就第二静虑者寻、伺已灭;成就第三静虑者喜已灭;成就第四静虑者,出入息已灭;成就空无边处者,色想已灭;成就识无边处者,空无边处想已灭;成就无所有处者,识无边处想已灭;成就非想非非想处者,无所有处想已灭;成就想受灭者,想受皆灭也。
“友!彼正智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如是正开示诸九法。故……乃至……。

友!彼正智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开示诸十法。故、乃至……。
十法者何耶?
1  十依因法:友!于此有比丘,具戒而能护顺解脱律仪而住,所行、乞食、具足、见微罪亦怖畏,于诸学处,受持而学,友!如是有比丘,具戒而能护顺解脱 律仪而住,所行、乞食、具足、见微罪亦怖畏,于诸学处,受持而学,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多闻而持闻、积集闻、诸法之初善、中善、后善、义、文具足,一向圆满而开示清净之梵行,多闻、持、唱诵积集、专意观察、依见善通达如是类之诸法,友!有如是比丘多闻……乃至……依见善通达如是类之诸法,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为善友、善伴、善伴党,友!如是,有比丘为善友、善伴、善伴党,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是善言者,而具足、堪忍善言之因法,善易意解诸教法,友!如是,有比丘是善言者……乃至……善易意解诸教法,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是为同梵行者种种之所作业,彼于此等,作此,有精巧、精勤、成就此,具足一切方便及思虑,友!如是,有比丘……乃至……具足一切方便及思虑,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具法欲,于喜谈36、胜法37、胜律有大欢喜,友!如是,有比丘……乃至……有大欢喜,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随所 与之衣服、饮食、床座、病为缘而喜足医药,资具,友!如是,有比丘……乃至……喜足医药、资具,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勤精进而住,为断诸不善法,为成就诸善法,有势力,有精勤,于诸善法常不废忍持,友!如是,有比丘……乃至……常不废忍持,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具念而能具足最上念,于远所作及远所说,俱善忆念性、随念性,友!如是,有比丘……乃至……随念性,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具慧而顺生灭之意解,圣而顺择,具足趣于正尽苦之慧,友!如是,有比丘,具慧而顺生灭之意解,圣而顺决择,具足趣正尽苦之慧,此是依因法。
2  十偏处:有人想地偏,上、下、横无二无量也;有人想水偏……有人想火偏……有人想风偏……有人想青偏……有人想黄偏……有人想赤偏……有人想白偏……有人想空偏……有人想识偏而上、下、横,无二、无量也。
3  十不善业道:断生命、不与取、欲邪行、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欲、嗔恚、邪见。
4  十善业道:离断生命、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离贪欲、离嗔恚、离邪见。
5  十圣居:友!于此有比丘,断五支,具足六支,有一护,有四依,舍自谛,求之断尽,于思无浊,身行寂静,心善解脱,慧善解脱也。然者,友!有比丘断五支者何耶?友!于此比丘渐变欲,断嗔恚,断惛沈、睡眠,断掉举、恶作,断疑,友!此是比丘之断五支;然者,友!有比丘具足六支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已,不喜不忧而住于舍,有念、有正知也;以耳闻声已……以鼻臭香已……以舌尝味已……以身触所触已……以意识法已,不喜、不忧而住于舍,有念、有正知,友!此是比丘之具足六支;然者,友!有比丘有一护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具足念善所护之心,友!此是比丘之一护;然者,友!比丘有四依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熟思而追求一法,熟思而忍受一法,熟思而遣除一法,熟思而远避一法,友!此是比丘之有四依;然者,友!比丘舍自谛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诸杂于自各有谛,彼舍、弃、除、吐遣、放舍、断、远离其一切,友!此是比丘之舍自谛;然者,友!比丘之求断尽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断欲求,断有求,寂止梵行求,友!此是比丘之求断尽;然者;友!比丘于思无浊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断欲思,断恚思,断害思,友!此是比丘于思无浊;然者,友!比丘身行寂静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断乐,断苦,灭于前所有之喜、忧而无苦、无乐、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友!此是比丘之身行寂静;然者,友!比丘心善解脱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由贪心解脱,由嗔心解脱,由痴心解脱,友!此是比丘心善解脱;然者,友!比丘有慧善解脱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了知“我已断贪,恰如断根、截头之多罗树,令趣于无有,令当来为不生之法,”了知“我已断嗔,恰如断根、截头之多罗树下令趣于无有,令当来为不生之法,”了知“我已断痴,恰如断根、截头之多罗树,令趣于无有,令当来为不生之法,”友!此是比丘之慧善解脱。
6  十无学:无学之正见、无学之正思惟、无学之正语、无学之正业、无学之正命、无学之正精进、无学之正念、无学之正定、无学之正智、无学之正解脱也。友!于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如是正宣示诸十法。于此故我等,结集其一切,又不能不令不混诤:为此梵行之永续久住、众多之利益、众多之安乐、对世间之慈愍也。为诸天、人之义利、利益、安乐也。”

尔时,世尊起立,告尊者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哉!舍利弗!汝为
诸比丘,说等诵教法。”
尊者舍利弗,如是说:“大师是允许,”如是彼等诸比丘,闻尊者舍利弗之所说,而欢喜、随喜也。
注:
1 铁工匠Kammaraputta之子,此乃生来就为铁工匠之意,其意即铁匠家之子,故唯如此译之。
2 郁婆达迦Ub1hataka此字又作Ub1hatthaka,直立之意,从佛音注,由其高耸立而得名。
3 依nissaya有二义,一是“持”,二是“……近”之意义中Rhys Davids氏是一,Neumann氏是取二之意,无乃二之为是。
4 起志者patibhatu意思是:“于汝之心……起”,今如是译之。
5 横卧tam aham ayamissami原意为伸背。
6 作起想(utthanasannam manasikaritva)于集异门足论,作当起想,即卧时,同时之意识已想起来,非心之偷安,无不是其念正知以明佛心情。
7 讥慊(visatta-rupa)唯缅甸本之二,于遏罗之印刷本有载,其他版本皆缺。
8 义利(attha)一语,有意义、利益之二义也。
9 行在集异门足论释为命根jivitindriya=寿。
10 精勤原文有padhana以上二九以来之精勤字,皆此字之译,而此字玄奘译为断,今作“于精勤不遮上”“于断不遮上。”又(译为四正断或四五勤,同字之异译。参照本经四法之下),斯字,不管怎样是勤之意义,其勤不是断恶不善法之勤,今一同字屡作pahana (skt.prahana断)又如上译为断。
11 明云云Rhys Davids,The higher knowledge and emancipation;Neumann,Wissenund Erlosung.集异门足论二十二六与此同字,本来之意,是上之无明之反对面,关于万法之真相,佛教之教理,明即知见及依此为解脱之意,于集异门足论,例无学之三明(参照本经三法中)解为心解脱、慧解脱及无为解脱,择灭涅槃之三解脱。
12 不得快意原语na adhimuccati,于汉译作为不善解脱等字。
13 盛在原文反覆记述为化作,暂如此译之。
14 不动之信(avecca-ppasada),avecca是梵文之avetya其avetya是ava+i+tya即深理解,证之意pasada(skt.prasada)是信之意思。
15 窣罗(sura)法蕴足论诸律,及其之委解未必一致,今依法蕴足论之解释:“主麦为主,投入诸药物,酝酿而合成的。”
16 迷丽耶(meraya)同上,诸根、茎、叶、花、果等和诸药物合成酝酿为酒。
17 末陀同上,葡萄酒及其他或上面之窣罗、迷丽耶等。
18 诸放逸处,(Pamadatthana)如法蕴足论,此诸放逸处,是上三种酒之外,且释依其酒惹起诸醉余之放逸,以原意似少有出入,想是此三酒之结语。
19 “意不安”原本mahko-bhuto,于诸辞典有manku-bhuto(discontented,troubled,con-fused)今从此译之。
20 五心芜(panca cetokhila)(Rhys Davids,5 Spiritual barrenness; Neumann,5Herzbeklemmungen)汉二译无,集异门足论是五心栽。
21 不被牵引,原本写na vimuccati,以从佛音注nadhimuccati(=is not drawn to)。
22 定相annataram samadhi-nimittam(Rhys Davids,some given clue to concentration)引导禅观,诸对象心象,即后说之十编处,不净观等cf.Points of Controvercy by Mrs.Rhys Davids,p.388。
23 众多等,缅甸印刷本无此一句,上亦然。
24 应证位成就人,依别本补入。
25 得十二分(yavadattham paripurim)如文,“十分如所愿”。
26 下者,谓五欲。
27 生处(uppatti)意为所愿之生处。
28 具戒离贪者之心愿,今巴利圣典协会本之文,若依其文而译者:“具戒者之心愿是离贪性”,从诸传本之异记,为与上已揭之文相应,今如是译之。
29 有色等,又可译为“有色……”
30 别受appatisamvedino于集异门足论卷一九,记为别想。
31 边地(paccantimesu janapadesu)此中古来解为欲界四大洲之一,想北俱卢洲亦含括在内,盖同洲无苦受,乐着而离染道。
32 供养(yittham)中阿含八难经“斋”。
33 烧施(hutam)中阿含八难经“咒说”,烧施是于婆罗门教,酪等投于火中,谓烧而供奉等。
34 正至(somaggata)于八难经有“往至真人之善趣。”
35 正行(samma-Patipanna)八难经“善法善向”。
36 喜谈(piyasamudaharo)若依佛音注,自谈人之法,喜于倾听,对他又由此而谈法,令喜闻也。
37 胜法(abhidhamma),如所周知,音译为阿毗昙,阿毗达磨,字义如今之译,意为卓越之法。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阿含研究·《阿含经》上的“道”

《阿含经》上的“道”

杨郁文

一、道之含义

此“道”,巴利文有三,一为magga,即中文译为八正道之“道”。magga原意指人践踏出来之道路。二为pa?pad?,即中文苦集灭道之“道”,或译为苦集灭道迹之“道迹”,系指留有解脱者足迹之道路,循迹前行,可同得解脱。三为gati,即中文译为三善三恶道之“道”,系指行方去向。

八正道为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为佛陀成佛前所觅而见之道。佛陀见此道已,即随其道而行,从彼道见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成等正觉。即由八正道见苦灭道迹及缘起、缘灭法,而得解脱。此八正道,苦灭道迹及缘起、缘灭法,分而言之,各各均是道,合而言之,亦是道,虽然如此,其间仍有次第存在,不容颠倒,即应先见八正道之道,随所见之八正道之道而行,才能从彼道见苦灭道迹——缘起法还灭门之缘灭道迹,顺行而成等正觉。

二、道之相似词

关于道之名称很多,惟其名虽异,其义则同。约言之,有下列数种:

(一)杂阿含经上之一乘道(杂五六三)、正真道(杂一二四八)、古仙人道(杂二八七)、正觉道(杂九七四)、正直平等道(杂五八七)、出离道(杂一〇二八)、离苦道(杂一二一七)、涅槃道(杂一二一八)、清净道(杂一一六〇)。

(二)别译杂阿含经上之菩提道(二〇七经)。

(三)增一阿含经上之甘露道(三三品第一〇经)、解脱真道(五〇品第四经)、佛道(二九品第一经)。

三、道之性质

佛陀所开示显发之道,有其特性。对于道性之了解,做为修习之指针。道之性质,有如下数项,分述之:

[一]整体性:

佛陀所见之正道,虽然分为八支,但彼此相摄而具整体性。修道之过程上,由正见引发正志(愿),在行为上有正语、正业,在生活上,以正确方法求得活命之正命,并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一直精进,保持正见、正念,由正念生正定,由正念生正定,由正定得正解脱。八正道有世俗八正道及出世间八正道,先由世俗八正道之正见引发具足世俗八正道,而后进入圣出世间八正道。佛陀由此八正道见古仙人道,见古仙人道迹,即十二缘起,由无明灭、行灭至老病忧悲苦恼大苦聚灭之灭苦道迹。每一步均为灭苦脚印,至大苦集灭,方证无漏,此种智慧为无漏智。整个道是由世俗八正道,连接出世间圣八支道,到十二缘起还灭道,整体一贯,不可分割。故八正道又称八“支”圣道,如人体四肢或五脏六腑,率行工作,虽然肢体器官有主、从,先后运转之别,惟均需整体连贯配合,否则无法发挥应有功能。

[二]次第性:

道有一定之次序,自修道以至成道,应寻序而进,非一蹴可举。如增一阿含经所载,王乘七车入城为例,王先乘一车至二车,即舍第一车而乘二车,前行至三车处,……乃至舍六车而乘七车,以至于城中,若问王乘何车来至宫中?必说各车展转相因得至,单指任何一车,或三车,或四车,或五车,或六车,均不正确。由戒清净必至涅槃亦复如是。戒清净者能使心清净,心清净者能使见清净,见清净者能使无犹豫清净,无犹豫清净者能使行迹清净,行迹清净者能使道清净,道清净者能使知见清净,知见清净者能使入涅槃(卷三三第一○经)。

[三]连贯性:

道具有连贯性,即所谓法法相依、法法相成、法法相因。一个接一个,犹如流水,不能分断。如经上所载,六触入处能三妙行满足,三妙行能令四念处满足,四念处能七觉分满足,七觉分能令明解脱福利满足(杂阿含二八一经)。又,持戒便得不悔,不悔便得欢悦,欢悦便得喜,喜便得止,止便得乐,乐便得定,定便得实知如真,见实知如真便得厌,厌便得无欲,无欲便得解脱,因解脱便知解脱。法法相益、法法相因(中阿含卷一〇第四二经)。

[四]缘起性:

整个道是缘起性的,由八正道发现之道,是十二缘起。缘起法包括缘生法与缘灭法。缘生法是流转生死,缘灭法是出离生死至涅槃。中五五经指出由无明十二支缘生,把握苦为主之四圣谛,建立净信,踏上还灭之圣出世间八正道至涅槃。缘生法是生死道,缘灭法为涅槃道,成就不生不灭。道是缘起性的,所以要成就道,需具足所有条件,否则难以成佛。但条件具足,仍不足以成道,尚需条件配合恰当,时间、空间,顺序合乎定轨,方能成就,否则就像制药,纵懂得成份,不知次序,仍难调制成药丸或药膏等。(以上[一][二][三][四]为道之根本性质。)

[五]相应性:

佛法中,相应相顺如童子戏。何谓相应?即佛法中,童男童女,其相聚会欢娱燕会,随意舞戏,是名相应。现今幼稚教育以唱游为主正是如此。若人年过八十,头白面皱,牙齿堕落,仍然歌舞,作木牛马、踢毽子,如此老人作如此事,名不相应(别译杂阿含卷一一第二〇九经)。

[六]对治性:

修道过程中有障碍,能发现并予以克服,于成道相当重要。以修七觉支为例,修习过程中,心微劣,心犹豫者,不应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而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若掉心起,掉心犹豫,则不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而应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杂阿含七一四经)。又杂阿含二一二经所载,亦为道之对治性之一明证,该经载为:佛不为一切比丘说不放逸,亦非不为一切比丘说不放逸。比丘已得阿罗汉果者,已尽诸有漏,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正解脱,已自不放逸,不复堪能作放逸事,已得不放逸果,故不为彼说不放逸。而对于在学地者,未得心意增上安稳向涅槃住,以彼学习诸根,心乐随顺资生之具,亲近善友,不久当得尽诸有漏,无论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而所必需者,即为专精胜进之不放逸。正如病时服对证之药。病愈时不必再服药,否则反患“药病”。

[七]平等性:

修道固然要勤,要精进,惟应有正方便。欲圆满当前修行行为,应在当前最恰当方法下努力,亦不过分。如杂阿含经所载:习道应平等修习摄受,莫执着,莫放逸,莫取相,否则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则令人懈怠。善修习犹如善调琴弦者,不缓不急,然后发妙和雅音(二五四经)。(以上[五][六][七]为行道所要求。)

[八]实践性:

道是实践性的,应当努力修习,不可不修而用心求,用心求为希望,单纯希望无法得道之实益,充其量仅是知道而已,知而不行,则道仍归是道,凡夫仍然是凡夫,难达佛果。欲证佛果,必须精勤修习。以鸡孵蛋为例,母鸡孵小鸡,如不能随时保持鸡蛋适当温度,而希望小鸡以自己嘴爪破壳而出,是办不到的,因为小鸡在卵中无法成形而以自己嘴爪安稳出壳。修道也是一样,不行道,而只一味祈求解脱,无有是处。反之,若能修习方便,则能随顺成就,如母鸡孵蛋,只要随时保持适当温度,小鸡终必孵出(杂阿含二六三经)。

[九]实证性:

道是实证性,解脱非仅实践就能完成,尚须实证。犹如趋车到高雄,仅上高速公路,不能即说已到高雄,而仅可说有到高雄之可能而已。修道过程中亦如是。修道中如已上道,不能即谓已圆满解脱。放弃五欲,行法修心,尚不能谓已解脱,需至无贪、无嗔、无痴,方可自记说“解脱”(杂阿含四九九经)。

[十]渐次性:

道可顿而悟之,或应渐次而求之;所谓信则得救或即身成佛之说法,似为顿悟而可得,惟依阿含经所载,则言道为渐次现观。如杂阿含四三五经所载,四圣谛为渐次无间等(现观abhisamaya)。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犹如有人两细树叶,连合为器,盛水而行,无有是处。(以上[八][九][十]为证道所要求)。

[十一]同行性:

佛陀从此道成佛,所有阿罗汉、辟支佛亦从此道成就,欲成阿罗汉、成辟支佛或成佛,均须循此道而行。此道乃三乘同行之道(杂阿含六三五经),亦为过去、未来及现今在诸佛成等正觉之同一法门(杂阿含四九八经)。又离八正道无四沙门果,佛教以及诸外道,欲圆满诸沙门果,证涅槃,亦应循此道而行(杂阿含九七九经),故又谓此道为必行性、一行性。

[十二]可证性:

外道或谓只要信即能得到,究竟能否达到,尚未可知,而佛陀谓道为可证性。佛所走之道为古仙人之道,即古佛成佛之道,佛陀随着古仙人道而行,终至于古城邑(涅槃城),而后开示显发,引导我们向道,终于至道,故谓此道为可证性(杂阿含二八七经)。(以上[十一][十二]为诸圣同行可证之道)。

四、道之次第

前言之,道具次第性,应循序渐进,非一蹴可及。惟关于道之次序,因应弟子根基,各经说法繁简不一,惟法之前后次第则相同,兹列举几经所载以明之:

1。善人亲近善知识→闻善法→信→正思惟→正念正智→护诸根→三妙行→四念处→七觉支→明→解脱→明解脱展转具成(中阿含五二经)。

2。惭愧→不放逸→恭敬顺语为善知识→乐见贤圣乐闻正法→不求人短→生信顺语→精进→不掉→住律仪→学戒→不失念正知、住不乱心→正思惟→习正道、心不懈怠→不着身见、戒取→度疑惑→不起贪嗔痴→断生死(杂阿含三四六经)。

3。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苦→信→护戒→不悔→喜→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涅槃(中阿含五五经)。

4。综合中阿含五十二经、四十五经、四十九经、一九五经,杂阿含三四六经、一二四二经,增一阿含三九品第一经等可列出由分别善恶起,至涅槃之道次第:善人→有惭有愧→不放逸→亲近善知识→恭敬顺语为善知识→乐见贤圣→乐闻正法→不求人短→熏习耳识界观→法义→受持法→玩诵法→观法忍→生信顺语→正思惟→精进不掉→正念正智→威仪具足→六触入处律仪→三妙行→四念处→择法→正精进→初禅成就→二禅成就→三禅成就→四禅成就→神足→见清净→无犹豫清净→行迹清净→道清净→知见清净→厌→无欲→解脱成就→解脱慧成就→涅槃。

五、结论

佛陀于阿含经所说之道,皆为适应问道弟子以及对治根性而开示显发,故有繁简不同,但是整个道次第,如上所举四十多项目。我们应随顺道次第尽形寿乃至尽未来际循序前行,以至于大成。完满佛道虽说需经三大阿僧祇劫,但是佛道只在眼前,只要对准涅槃城前进一步则接近一尺。步步前行,不管涅槃城在遥远的地方,只要我们精进不放逸必定能入城。已知此“道”未迈第一步者,请速迈出第一步,已迈步者,持续前进,则迢迢佛道,终有“至道”之日,愿以此共勉。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乔赏弥经

乔赏弥经

参照北传增含一六.八(大正藏二、六二六页)
本经乃世尊教诫乔赏弥诸比丘之诤论,导于和合一致,教以六法。其次以导不共凡夫之圣果,教以圣见之七支。虽与汉译乔赏弥之诸比丘诤论同,其他则有很大之差异。彼等不容易听世尊之教诫,因此世尊以往昔之长寿王故事教诫之。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乔赏弥城之瞿师罗园。

尔时,乔赏弥之诸比丘因生起议论、斗诤、因犯戒之诤论,相互用口剑(舌锋)相击;彼等不互相劝说、抚慰;互相不同意、不和睦。
是时,一比丘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世尊!此时,乔赏弥之诸比丘,因生起议论、斗诤、因犯戒之诤论,互相用口剑相击;彼等不互相劝说、抚慰;互相不同意、不和睦。
是时,世尊呼一比丘曰:
善来,比丘!以我语告彼等比丘:师呼尊者等。
彼比丘应诺世尊:世尊!如是。
往彼等比丘之处,至已,对彼等比丘曰:师呼尊者等。
彼等比丘应诺彼比丘曰:尊者!如是。诣世尊之处,诣己,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因生起议论、斗诤、因犯戒之论诤,互相用口剑相击;汝等不互相劝说、抚慰;互相不同意、不和睦。传言实耶?
彼等比丘曰:
如是,世尊!
世尊曰:
诸比丘!汝等作如何思耶?汝等处于因为生起议论、斗诤、因犯戒之论诤,互相用口剑相击。于此时,汝等,于诸同修行者,或明或暗有慈身业现起;于诸同梵行,或明或暗有慈口业现起;于诸同梵行,或明或暗,有慈意业现起耶?
彼等比丘曰:
实不如此,世尊!

世尊曰:
诸比丘!如传言,汝等处于因生起议论、斗诤、因犯戒之论诤、相互用口剑相击。于此时,汝等于诸同梵行者,或明或暗,无有慈身业现起;于诸同梵行,或明,或暗,无有慈口业现起;于诸同梵行或明、或暗,无有慈意业现起者。
然则,汝等愚痴士夫因何知、因何见,而生起议论、斗诤、犯戒之论诤,相互用口剑相击耶?汝等互相不劝说、不抚慰;互相不同意、不和睦耶?汝等愚痴士夫,于长夜当有不饶益之苦。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比丘等!实有可念、可爱、可尊重之此等六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性。云何为六?
诸比丘!于此,比丘于诸同修行者,或明、或暗,有慈身业现起,是为可念、可爱、可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性者也。
诸比丘!复次,比丘于诸同修行者, 或明、或暗,有慈口业现起,是为可念、可爱、可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性者也。
诸比丘!复次,比丘于诸同修行者,或明、或暗,有慈意业现起。是为可念、可爱、可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性者也。
诸比丘!复次,凡比丘如法之所得,依法得者,乃至仅盛于一者,将如是所得,无差别食者,与具戒之同修行者,共食者也。是为可念、可爱、可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性者也。

诸比丘!复次,凡为诸无缺、无断、无杂、无污、自由、无碍、智者,所赞赏、不执取、资于定之戒也。于如是诸戒,比丘与同修行者,或明、或暗,因戒相应而住之,是为可念、可爱、可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性者也。
诸比丘!复次,凡是圣者,导解脱者之见,其遵奉者,导至正尽苦也,于如是见,比丘与同修行者,或明、或暗,因见相应而住之,是为可念、可爱、可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性者也。诸比丘!此等六法为可念、可爱、可尊重者,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性者也。

诸比丘!此等可念之六法中,是为最上者、是为摄受者、是为摄聚者,即此是圣者导解脱之见,其尊奉者,导至正尽苦。
诸比丘!犹如重阁中,是尖端是为最上者、摄受者、摄聚者,即此屋顶也。
诸比丘!如是此等可念之六法中,即此见是圣者导解脱之见,其尊奉者,导至正尽苦。乃至正尽苦也。

比丘等!凡是圣者,导解脱者之见,遵奉者如何导至尽苦耶?

诸比丘!比丘或往闲林、或往树下、或往空静处,如是思惟:于我,有其自己之诸缠,不舍断,我具牵引以缠心,则如实地我不知之,我不见之。
诸比丘!若比丘为欲贪所牵引者,即有缠心也;
诸比丘!若比丘为嗔恚所牵引者,即有缠心也;
诸比丘!若比丘为昏沉、睡眠所牵引者,即有缠心也;
诸比丘!若比丘为掉悔所牵引者,即有缠心也;
诸比丘!若比丘为疑所牵引者,即有缠心也;
诸比丘!若比丘耽于此世间之思惟者,即有缠心也;
诸比丘!若比丘耽于他世间之思惟者,即有缠心也;
诸比丘!若比丘为生起议论、斗诤、犯戒之论诤、口剑相击,即是有缠心也。
彼如是知:于我,无有其自己之诸缠,不舍断,我具牵引之缠心,如实地,我不能知之,我不能见之;我意已善向真谛、菩提。此是彼逮得初智,是圣、是出世间、不共凡夫者也。

诸比丘!复次,圣弟子如是再思念之:当我对此见,实习之,修习之,多次练习之,我独自得寂止、我独自得寂灭。彼如是知:我实对此见之实习、修习之,多次练习之,我独自得寂止、我独自得寂灭。如是彼逮得第二智,其是圣、是出世间、不共凡夫者也。

比丘等!复次,圣弟子如是再思念之:除我具足如是见外,其他沙门、婆罗门,或亦有具足如是见耶?彼如是知:我具足如是见以外,其他沙门、婆罗门,并无有具足如是见。如是彼逮得第三智,其是圣、是出世间、不共凡夫者也。

比丘等!复次,圣弟子如是思念之:见具足之士夫,具足如是常法,我亦是具足彼如是常法耶?

诸比丘!见具足之士夫,具足何是常法耶?
诸比丘!此法为见具足士夫,所具足之法,即:不论犯任何罪时,彼知此罪,--如知复归,即:急速向师、智者、或同修行者忏悔之、发露之,表明之。忏悔已、发露已、表明已,于未来慎护不犯。

诸比丘!犹如幼小无智愚钝之仰卧儿童,其手或是接近火炭,则立即撤回。如是,诸比丘!此法为彼见具足士所具足即不论犯任何罪时,彼如此知出罪,然后,彼急速向师、或智者、同修行者、忏悔之、发露之、表明之。忏悔已、发露已、表明已、于未来慎护不犯。彼如是知:见具足之士夫,具足如是常法,我亦具足如是常法也。此是彼逮得第四智,其是圣、是出世间、不共凡夫者也。

诸比丘!复次,圣弟子如是思念之:见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常法,我亦具足如是常法也。

诸比丘!见具足士夫、具足如何常法耶?

诸比丘!此法是见具足士夫所具足,即:不论同修行者于任何任务时,尽力予以协助之;是时,彼为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之强愿者也。

诸比丘!如母牛拔柱以护念犊牛;如是,诸比丘!此法为彼见具足士夫所具足,即:同修行者于任何高低任务时,尽力予以协助之;是时,彼为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之强愿者也。彼如是知:见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常法,我亦具足如是常法也。此是彼逮得第五智,其是圣、是出世问、不共凡夫者也。

诸比丘!复次,圣弟子如是思念之:见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力,我亦具足如是力。
诸比丘!见具足士夫,具足如何力耶?
诸比丘!彼见具足士夫之力,于如来宣说法与律时,倾耳听法已,作意已,对一切心存念已。彼如是知:见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力,我亦具足如是力。此是彼逮得第六智,其是圣、是出世问、不共凡夫者也。

诸比丘!复次,圣弟子如是思念之:见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力,我亦具足如是力。
诸比丘!见具足士夫,具足如何力耶?
诸比丘!彼见具足士夫之力,即:于如来宣说法与律时,得义之信受、得法之信受、得伴法之欢喜。彼如是知:见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力,我亦具足如是力。此是彼逮得第七智,其是圣、是出世间、不共凡夫者也。

诸比丘!如是七支具足之圣弟子,有善探究常法,证预流果。诸比丘!得如是七支具足之圣弟子,是得预流果者也。

世尊如是说已,悦意之彼等比丘,大欢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有偈篇·夜叉相应

夜叉相应

第一 因陀迦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因陀峰山,因陀夜叉之住处。

时,因陀迦夜叉来诣世尊处。诣而以偈白世尊曰:
诸佛说此色非命   然则如何命在身
此骨与肉何处来   如何此生住母胎

世尊:
初有迦罗逻   由此迦罗逻
而有阿部昙   由此阿部昙
由生霤肉生   霤肉生坚肉
由坚肢节生   生发及毛爪
如是母以取   饮料及食物
住于母胎者   依此而生长
第二 释罗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灵鹫山。

时,名释罗夜叉,来诣世尊处。诣已以偈白世尊曰:
卿离一切缚   解脱之沙门
教化其他者   非卿之所为

世尊:
释罗与众交   无论之形态
非相应智人   唯倾心同情
以是寂静心   虽教化于他
亦不为所缚   唯同情爱怜
第三 针毛

尔时,世尊住伽耶之石床,针毛夜叉之住处。

时,怯罗夜叉与针毛夜叉路过世尊近处。

时,怯罗夜叉告针毛夜叉曰:“此是沙门。”

“不!此非沙门,是小沙门。至少知彼是沙门耶!小沙门耶!暂为小沙门。”

时,针毛夜叉来诣世尊处。诣已,以身碰世尊。

时,世尊将身闪避。

时,针毛夜叉,以此白世尊:“沙门!恐怖我耶?”

“不!友!我非恐怖,然而,与汝相触,总非善事。”

“沙门!我问汝,汝若不能说明,汝当乱心,当破汝之心脏,取汝之两脚,投诸恒河之彼岸。”

“不!友!我于包括天界、魔界、梵天界之世界,于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众中,不见我心乱、破我心脏,取两脚投诸恒河彼岸者。然而,友!欲者先问。”
十一
贪欲与嗔恚   以何为因起
快不快恐怖   又从何因生
犹如童子等   放其缚足鸟
心想何处起
十二
世尊:
贪欲与嗔恚   当由渴爱起
快不快恐怖   悉由自己生
犹如童子等   放其缚足鸟
心想由此起   身从渴爱生
尼俱律陀树   其干由根生
凡夫着爱欲   知偏林蔓草
知其生因者   则以灭此因
谛听之夜叉   彼等前来渡
难渡渡瀑流   无有受再生
第四 摩尼跋陀

尔时,世尊住摩揭陀国,摩尼摩罗迦制底之摩尼跋陀夜叉住处。

时,摩尼跋陀夜叉来诣世尊处。诣己,于世尊处说此偈曰:
常于正念人幸福   以持正念得安乐
正念明日犹言祥   彼解脱一切愤怒

世尊:
常于正念人幸福   以持正念得安乐
正念明日犹吉祥   然彼不解一切怒
是心日夜乐不害   以慈悲一切有情
于彼无有任何怒
第五 左奴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优婆夷名左奴之子,为夜叉所魅惑。

时,优婆夷叹息,而唱此等偈曰:
我常闻如是   阿罗汉宣说
我常闻如是   阿罗汉宣说
然则今日我   见夜叉魅弄
左奴为何事   十四十五日
半月第八日   得神变分日
奉持八斋戒   以住于布萨
以行于梵行   夜叉不能魅
我闻罗汉说   然我今日见
夜叉魅左奴   此乃为何事

夜叉:
十四十五日   半月第八日
得神变分日   奉持八斋戒
以住于布应   以住梵行者
夜叉不能魅   我闻罗汉说
左奴若醒觉   以此可语汝
此乃夜叉语   不分公与私
勿行任何恶   若作恶业者
又若为欲为   如鸟跃上逃
难逃汝苦恼

左奴:
人皆哭死人   生别时亦哭
我活活于此   母何故泣我

优婆夷
人皆泣子死   生别时亦哭
然一度离欲   而且又归来
亦以哭其子   其生亦似死
子汝出烬炎   愿不再堕烬
爱子出地狱   希不再入狱
逃离为幸福   谁此语我等
盛火出家货   汝欲再烧耶
第六 夜叉童子

尔时,尊者阿那律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时,尊者阿那律,黎明即起,以诵法句。

时,夜叉童母之夜叉女,如是告其子曰:
美哉迦罗汝   勿骚作音声
比丘诵法句   我若知法句
以如是行者   乃我等利益
切勿杀生物   知而勿妄语
自己行善戒   我等脱鬼胎
第七 富那婆数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其时,世尊就有关涅槃,说法教示、利益、鼓励比丘等。彼等诸比丘、深切注意虔诚、心意集中、倾耳谛听。

时,富那婆薮母之夜叉女,以言告其子等:
静默郁多罗   富那婆当默
我暂闻思惟   无上佛师教
世尊说涅槃   解脱诸结缚
我甚爱此法   世我子可爱
世我夫可爱   然而求此法
有胜过此等   子夫虽可爱
不能脱苦恼   听闻正法者
令人解苦恼   于世败此恼
迷之于老死   为解脱老死
证悟于正法   我愿闻此法
富那婆当默

富那婆薮
母我乃不语   静默郁多罗
倾耳于法者   闻法为快乐
因不知正法   母我迷苦恼
此乃与迷于   人天光辉者
最后身佛陀   有眼今说法

夜叉女
善哉如是语   我子寝我怀
我子乃贤哉   我子今爱乐
无上佛所说   无染净白法
子富那婆薮   我今日心安
解脱于轮迥   以见于圣谛
我子郁多罗   汝亦闻于我
第八 须达多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之寒林。

其时,给孤独长者,有事到王舍城。

给孤独长者闻“佛实出现于世。”欲往拜见世尊。

时,给孤独长者作如是思惟:“今日欲往拜见世尊,时已过迟。明日适时当始往拜见世尊。”则念佛而卧。其夜曾三度以为天亮而起身。

时,给孤独长者来到墓地之门,诸天刚开其门。

时,给孤独长者走出市镇,当离去时,光灭而暗,恐怖战栗,毛发竖立。长者就此欲退返。

时,尸婆迦夜叉来现其形,只令闻声:
百象与百马   又百之驴车
百千之女亦   装摩尼耳环
于此行一步   不值十六一
行进之长者   行进之长者
行进始能近   退避当用脚

时,给孤独长者,暗灭光现、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亦静止。

二度……乃至……

给孤独长者,三度光灭而暗,恐怖战栗,毛发竖立。长者又欲从此而退返。三度尸婆迦夜叉不现其形,只令闻其声……乃至……
十一
时,给孤独长者,暗灭光现,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亦静止。
十二
时,给孤独长者,来诣寒林于世尊住处。
十三
其时,世尊于夜晓起身,在露地经行。
十四
世尊见给孤独长者从远而来,见已下经行处,即坐所设座,坐已,世尊以此言给孤独长者曰:“来!须达多。”
十五
时,给孤独长者:“世尊按名呼我。”于此,即于世尊足下,五体投地而白曰:“世尊!轻安而眠耶?”
十六
世尊:
烦恼火悉消   婆罗门安眠
不着于爱欲   清凉无所依
断一切执着   调伏心苦恼
寂静轻安寝   是达心寂静
第九 叔迦罗(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其时,叔迦罗比丘尼,为被大众围绕而说法。

时,集叔迦罗比丘尼之信乐夜叉,于王舍城从此街至彼街,从此路至彼路,以说此偈曰:
王舍城人众   为何而居耶
犹如于甘酒   或醉于卧倒
以侍叔迦罗   比丘尼所说
甘露之道足   无混浊甘液
于此饮至再   饮之不为饱
思智慧人饮   如渴旅人雨
第十 叔迦罗(二)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其时,有优婆塞施食于叔迦罗比丘尼。

时,叔迦罗比丘尼之信乐夜叉,于王舍城从此街至彼街,从此路至彼路,以唱此偈曰:
悉解脱结缚   施食叔迦罗
实贤优婆塞   彼得多功德
第十一 毗罗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其时,有优婆塞施衣于毗罗比丘尼。

时,毗罗比丘尼之信乐夜叉,于王舍城从此街至彼街,从此路至彼路,以唱此偈曰:
脱一切缚轭   施衣予毗罗
实贤优婆塞   彼得多功德
第十二 阿罗毗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阿罗毗之阿罗婆迦夜叉住居。

时,阿罗婆迦夜叉、白世尊曰:“沙门!出去。”“是!友,”世尊便出去。“沙门!进来。”“是!友,”世尊便进来。

再度……乃至……

阿罗婆迦夜叉,如此三度白世尊:“沙门!出去,”……乃至……“是!友!”世尊便进来。

阿罗婆迦夜叉,四度白世尊:“沙门!出去。”

“不!友,我不应出去,由汝所欲为。”

“沙门!我且问汝,汝若不能答我者36,我以汝心乱,破汝心脏,取汝两脚,投诸恒伽河之彼岸。”

“不!友!我于包括天界,魔界,梵天界之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众中,不见以我心乱,破我心脏,取我两脚、投诸恒伽河之彼岸者。然而汝若欲问则问。”

夜叉:
于此世间人   何为最胜富
以善修何物   赍得以安乐
何物味最上   云何之生活
为最胜生活

世尊:
此世信最富   修善最安乐
真实最上味   智慧之生活
谓最胜生活
十一
夜叉:
如何渡瀑流   如何渡大海
如何超苦恼   如何为清净
十二
世尊:
依信渡瀑流   不逸渡大海
精进超苦恼   依智慧清净
十三
夜叉:
如何得智慧   如何以得富
如何以得誉   如何而结友
此世行彼世   如何得不悲
十四
世尊:
以信阿罗汉   闻达涅槃法
不逸分别者   当得于智慧
如实堪重荷   精进者得富
语真实得誉   布施友不离
是为由此世   无悲往彼世
求居亦信仰   真实与调顺
坚实与舍离   其此四法者
死而无有悲   此世往彼世
亦无有悲事   有疑问其他
沙门婆罗门   真实与调顺
堪忍与舍离   此世有胜者
十五
夜叉:
今何问其他   沙门婆罗门
我已于今日   得知未来利
佛实为于我   来于阿罗毗
我今施其人   知有大果事
我今致礼敬   正觉法善性
由村以至村   游方邑至邑
此嗢陀南:
田陀迦与释罗 针毛摩尼跋陀
左奴童子夜叉 那婆薮须达多
有二之叔迦罗 毗罗与阿罗毗
注:
1 杂阿含经卷四九、七(大正藏二.三五七c)
2 骨(atthi)中所含者有三百肉片,肉(Yakavinda)中所含者有九百肉片。
3 杂阿含经卷二二、二(大正藏二.一五三c)
4 杂阿含经卷四九、三一(大正藏二.三六三b)
5 童子,系缚鸟足放之,鸟乍飞又落,恶心于心中生起,旋又归于心。
6 杂阿含经卷四九、二六(大正藏二.三六二a)
7 此偈,只于缅甸不才有。
8 杂阿含经卷五O、一(大正藏二.三六四a)
9 虔诚之优婆夷,令其幼子左奴出家。左奴为沙弥精勤于讽诵经典,并云以此讽诵经卷功德与父母。但其现生父母虽不能知,其前生之母乃一夜叉女,得受此功德。夜叉女因此得受诸天爱敬。后来左奴及长大并不喜悦为沙门,乃往生母处诉心意。彼夜叉女一者曾救挽其名誉;一者曾为遮上左奴之还俗,于是左奴倒地吹泡。
10 此偈仅只缅甸本才有,或许系不必要者。
11 得神变分之日。谓在初八日前后,或十四日之前日,或安居后之自恣之日,特别是云守持斋戒之日。 能于此日守斋戒者,可得神变,故称得神变分日。
12 在底本中脱漏此二句,兹依暹罗本补充。
13 杂阿含经卷四九、二八(大正藏二.三六二c)
14 杂阿含经卷四九、二九(大正藏二.三六二c)
15 傍晚,世尊坐在香殿阳台上说法。夜叉女之郁多罗抱腰牵引富那婆薮之手在便所及尘埃等处寻找食物。来至香殿之后,听到有人集聚之声昔,心想或许是宴会,而欣悦走近,忽然间听到世尊说法之声音。诸天虽知有夜叉之走近,却未予驱止而此夜叉则恰如饿鬼。
16 maggana=patthana。
17 杂阿含经卷二二、一七(大正藏二.一五七b)
18 通往墓地之城门,走过此城门,便有通往墓地之道路。
19 amanussa非人。
20 底本之assasari-ratha,读为assatari-ratha。
21 杂阿含经卷五O.三(大正藏二.三六五a)
22 原文appativaniyam佛音解释为:虽一直饮用,却不觉得饱(Punappunam bhunjantana na-ruccati)。护法则提出不还果解之。《长老偈注》六十一页。
23 杂阿含经卷五O.三(大正藏二.三六五a)
24 杂阿含经卷五O.四(大正藏二.二六五b)
25 杂阿含经卷二二.二八(大正藏二.一六一a)
26 vyaharissasi底本脱落vya
27 此二句,仅只缅甸本有,应予省略。

第十一 帝释相应
第一  帝释品
第一 须毗罗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世尊于此言诸比丘:“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奉答世尊:“唯然!世尊!”

世尊以此宣说:

“诸比丘!远昔阿修罗攻击诸天。诸比丘!时天帝释呼须毗罗天子:“爱子须毗罗!今此等阿修罗攻击诸天。爱子须毗罗!汝往迎讨阿修罗!”诸比丘!须毗罗天子奉答天帝释:“唯然!尊者”而耽于放逸。

诸比丘!……再度乃至

诸比丘!天帝释三度呼须毗罗天子:“爱子须毗罗!此等阿修罗,今攻击诸天。爱子须毗罗!汝往迎讨阿修罗。”诸比丘!“唯然!尊命”须毗罗天子奉答天帝释,而耽于放逸。

诸比丘!时天帝释,以偈语须毗罗天子:
无励无勤勉   达安乐处者
须毗罗前往   我亦往其处

须毗罗
懒惰无勤勉   不为所应为
一切爱欲繁   示其最胜处

帝释:
懒惰无勤励   得无限乐者
须毗罗去往   我亦往其处

须毗罗
我天主帝释   无作悲绝望
得安乐道者   示其最胜道
十一
一帝释
若是无所作   决无有老者
此实涅槃道   须毗罗去往
我亦往其处
十二
诸比丘!其实天帝释,自生功德果报,以统理忉利天,应是勤勉精进之称赞者。诸比丘!汝等于此,于此善说之法与律出家。未达者为达,未到者为到,未实现者为实现而勤勉、奋励、精进者,汝等能显耀此事。”
第二 须师摩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世尊于此,言诸比丘:“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奉答世尊:“唯然!世尊。”

世尊以此宣说:

“诸比丘!远昔阿修罗攻击诸天。诸比丘!时天帝释呼须师摩天子:“爱子须师摩!此等阿修罗,今攻击诸天,爱子须师摩!汝往迎讨阿修罗。”须师摩天子奉答天帝释:“唯然!尊者。”而耽于放逸。

诸比丘!再度……乃至……

诸比丘!天帝释三度呼须师摩天子:“爱子须师摩!此等阿修罗,今攻击诸天。爱子须师摩!汝往迎讨阿修罗。”诸比丘!须师摩天子奉答天帝释:“唯然!尊者。”而耽于放逸。

诸比丘!时天帝释,以偈语须师摩天子:
无励无勤勉   达安乐处者
须师摩去往   我亦往其处

须师摩
懒惰无勤励   不为所应为
一切爱欲繁   示其最胜处

帝释:
懒惰无勤励   得无限乐者
须师摩去往   我亦往其处

须师摩
我天主帝释   无作悲绝望
得安乐道者   示其最胜道
十一
帝释:
若是无所作   决无有老者
此实涅槃道   须师摩去往
我亦往其处
十二
诸比丘!其实天帝释,自生功德果报,以统理忉利天,应是努力精进之称赞者。诸比丘!汝等于此,于此善说之法与律出家,未达者为达,未到者为到,未实现者为实现而努力、奋励、精进者,汝等能显耀此事。”
第三 旗尖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其时,世尊言诸比丘:“诸比丘!”诸比丘奉答世尊:“唯然!世尊。”

世尊以此宣说:

“诸比丘!远昔天与阿修罗挑起战争。

诸比丘!时天帝释呼忉利诸天。“友!若赴天部之战,起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者,汝等当看我旗尖!汝等若看我旗尖者,起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当可去除。

汝等若不看我旗尖者,则看波阇波提天王之旗尖。汝等若看波阇波提天王之旗尖者,起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当可去除。

汝等若不看波阇波提天王之旗尖者,则看婆罗那天王之旗尖……乃至

汝等若不看婆楼那天王之旗尖者,则看伊舍那天王之旗尖。汝等若看伊舍那天之旗尖者,起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当可去除。

诸比丘!若看天帝释之旗尖、波阇波提天王之旗尖、婆楼那天王之旗尖、伊舍那天王者,或可去除;或未可去除其起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

何以故?天帝释未离贪、未离嗔、未离痴、有胆怯病而战栗、恐怖,是逃避者。
十一
诸比丘!我亦语如是:“汝等或往森林,或于树下,或入空屋而起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者,其时当念我!彼世尊是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师、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十二
诸比丘!汝等若忆念我者,当可去除其起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
十三
若不忆念我者,则以忆念法,法乃由世尊之所善说者。有现在果报、不隔时,当得云来见者,导引于涅槃者,是有识之士之各自所当知。
十四
诸比丘!汝等若忆念法者,当可去除其起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
十五
若不忆念法者,则忆念僧伽。世尊之弟子僧伽乃善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真正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正道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可尊教之修行者。即四双八辈是。此世尊之弟子僧伽值得供养、值得尊敬、值得布施、值得合掌礼拜、是世间无上福田。
十六
诸比丘,若忆念僧伽者,当可去除其起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
十七
何以故?诸比丘!如来、应供、等正觉者,乃离贪、离嗔、离痴、无胆怯、无战栗、无恐怖、无逃避者。
十八
世尊如此宣说。善逝说已、师更宣说次偈曰:
林中或树下   孤寂场所时
诸比丘思念   正等正觉者
汝等无恐怖   若是世间主
人中之牛王   不忆念佛者
则忆念善说   导引涅槃法
不忆念善说   导于涅槃法
则忆念僧伽   无上之福田
如是佛法僧   若以忆念者
比丘等恐怖   汝等当无有
毛发之竖立
第四 吠波质底(忍辱)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世尊宣说于此:

“诸比丘!远昔有天与阿修罗之战。

时,诸比丘!吠波质底阿修罗王呼阿修罗:“友!若诸天与阿修罗激战时,阿修罗胜,天败者,当以五缚其捆缚天帝释之颈,捉来阿修罗城我处。”

诸比丘!天帝释亦呼忉利天之诸天:“友!天与阿修罗激战时,天胜,阿修罗败者,皆以五缚缚其吠波质底阿修罗王之颈,捉来正法殿我处。”

诸比丘!其战,天胜,阿修罗败也。

诸比丘!时忉利诸天,以五缚缚吠波质底阿修罗王之颈,捉来正法殿之天帝释处。

诸比丘!于此以五缚缚吠波质底阿修罗王之颈、入正法殿而又走出,并以激烈之恶语诽谤天帝释。

诸比丘!时御者摩多利,以偈语天帝释曰:
闻吠波质底   当面激恶语
帝释摩怯婆   忍乃恐怖耶
或力不足故

帝释:
忍吠波质底   非虑力不足
如我之识者   何与愚者竞
十一
摩多利
然若不止者   愚者益招猛
是故重刑罚   智者止愚人
十二
帝释:
于我之思惟   以上禁愚者
以知其他怒   寂静于正念
十三
摩多利
婆沙婆此忍   我见为过失
愚人恐怖我   以为是忍他
如使牛逃者   必愈益猛追
愚人益增长
十四
帝释:
以忍为恐畏   欲思则令思
己利胜者中   无有胜忍辱
有力忍无力   此云最胜忍
无力人常忍   谓无力之力
其力愚人力   有力护于法
无须要反驳   忿者还与忿
更是为恶事   忿者不还忿
激战得二度   最大之胜利
知他之忿怒   正念静己人
自己以及他   双方之医师
唯无知法者   其人为愚者
十五
诸比丘!天帝释自生功德果报,统理忉利之诸天,犹为忍辱、柔和之称赞者。
十六
诸比丘!就此汝等于如是善说法与律出家,忍辱而柔和者,则能辉耀此事。”

第五 善语之胜利

舍卫城因缘。

“诸比丘!远昔天与阿修罗激战。

时,诸比丘!吠波质底阿修罗,以此谓天帝释曰:“诸天王!善语致胜利!”吠波质底!善语致胜利!””

诸比丘!时天与阿修罗,于其会众应知谁是善语、恶语者。

诸比丘!时吠波质底阿修罗王,以此谓天帝释:“帝释!唱偈!”

诸比丘!如是言已,天帝释以此谓吠波质底阿修罗王:“吠波质底!汝往昔于此是天。吠波质底!请说偈!”

诸比丘!如是言已,吠波质底阿修罗王,以说此偈:
若不止禁者   愚人益招猛
是故重刑罚   智者止愚人

诸比丘!吠波质底阿修罗王语此偈时,阿修罗欢呼,诸天则默然。

诸比丘!其时吠波质底阿修罗王,以此谓天帝释:“帝释!唱偈!”

诸比丘!如是言已,天帝释唱此偈:
于我之思惟   以止禁愚者
以知其他怒   寂静于正念
十一
诸比丘!天帝释唱此偈时,诸天欢呼,阿修罗默然。
十二
诸比丘!时天帝释以此谓吠波质底阿修罗曰:“吠波质底!唱偈!”
婆婆婆此忍   我见为过失
愚人恐怖我   以为是忍他
如使牛逃者   必增益猛追
愚人益增长
十三
诸比丘!又吠波质底阿修罗王唱此偈时,阿修罗欢呼,诸天默然。
十四
诸比丘!时吠波质底阿修罗王,以此谓天帝释:“帝释!唱偈!”
十五
诸比丘!如是言已,天帝释唱此偈:
以忍为怖畏   欲思则令思
己利胜者中   无有胜忍辱
有力忍无力   此云最胜忍
无力人常忍   谓无力之力
其力愚人力   有力护于法
无须要反驳   忿者还与忿
更是为恶事   忿者不还忿
激战得二度   最大之胜利
知他之忿怒   正念静己人
自己以及他   双方之医师
唯无知法者   其人为愚者
十六
诸比丘!天帝释唱此偈时,诸天欢呼,阿修罗默然。
十七
诸比丘!诸天与阿修罗之会众,于此谓曰:
十八
“吠波质底阿修罗王所语之偈语,属于力、剑、争、不和与激战。”
十九
“天帝释之偈语、非属力、剑、争、不和、激战。胜利在于天帝释之有善语。”
二十
诸比丘!胜利在于天帝释之致善语。”
第六 鸟巢

舍卫城因缘。

“诸比丘!远昔天与阿修罗之激战。

诸比丘!于其战阿修罗胜,而诸天败。

诸比丘!战败之诸天向北逃走,阿修罗随后追逐。

诸比丘!时天帝以偈告御者摩多利。
摩多利辛巴利  车辕避鸟之巢
唯无此等鸟巢  喜夺命于修罗

御者摩多利答天帝释:“唯然!尊者。”则以系千头骏马之车辆回头反驰。

诸比丘!时阿修罗如是思惟:“天帝释今以系千头骏马返车辆回头反驰。诸天则再战阿修罗,”恐怖而入阿修罗宫殿。

诸比丘!如是天帝释依法乃有胜利。
第七 无谲诈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远昔天帝释,独居静坐,而如是起心念:“我即使对敌,亦不谲诈。”

诸比丘!时吠波质底阿修罗王知天帝释心之所念,来到天帝释处。

诸比丘!天帝释见吠波质底阿修罗王从远而来。以此言吠波质底阿修罗王:“吠波质底站住!汝已被捕。”

“友!勿舍以前汝心之所念。”

“吠波质底!我不谲诈,可得对汝明誓9。”

吠波质底
以言虚妄者   必定有恶报
诽谤于圣者   必定有恶报
于友不实者   必定有恶报
不知恩惠者   亦定有恶报
舍脂钵底汝   诈者有恶报
第八 毗留奢那阿修罗王

舍卫城因缘。

时,世尊日中入室静观。

时,天帝释与毗留奢那阿修罗王诣世尊之处。诣已,各依门之两侧而立。

时,毗留奢那阿修罗王,于世尊前说此偈曰:
至达其利止 人不无勉励
辉耀达其利   毗留奢那语

帝释:
至达其利止   人不无勉励
辉耀达其利   无胜忍辱者

毗留奢
众生应其分   各依必要来
如美味合饭   悉足乐人人
辉耀达其利   毗留奢那语

帝释:
众生应其分   各依必生来
如美味合饭   悉足乐人人
辉耀达其利   无胜忍辱者
第九 森林圣者(香)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远昔甚多圣者,持戒而其优美性质,集森木之叶葺小屋而住。

诸比丘!时,天帝释与吠波质底阿修罗王,来到持戒而其优美性质之圣者处。

诸比丘!时吠波质底阿修罗王,穿革履背剑,持伞,从正门而入小屋,冒犯侮蔑其圣者等。

诸比丘!时天帝释脱革履,令他人持剑,收伞由侧门入,立于彼等持戒善性之圣者等下方,合掌礼敬而立。

诸比丘!时彼等持戒善性之圣者等,以偈语天帝释:
长修圣者香   身出风吹行
千眼者此去   此圣者之香
天王为不净

帝释:
长修圣者香   身出风吹行
如种种花编   头上之花鬘
大德我等乃   爱此等之香
此无厌诸天
第十 海边圣者(参婆罗)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远昔持戒具优美性质之甚多圣者,集海岸之木叶葺小屋而住。

诸比丘!其时天与阿修罗又行激战。

诸比丘!时其持戒善性之圣者等生思念:“诸天如法阿修罗不如法。我等从阿修起恐怖亦不知。我宁可到参婆罗阿修罗王,乞无畏之施。”

诸比丘!时彼等持戒善性圣者等,犹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没于海边小屋,现于参婆罗阿修罗王之前。

诸比丘!时彼等持戒善性圣者等,以偈语参婆罗阿修罗王:
我等圣者至   参婆罗之处
以乞无畏施   汝等若欲者
怖畏或无畏   何者悉可与

参婆罗
以事天帝释   污圣无无畏
以求乞无畏   我只与怖畏

圣者等
我等乞无畏   而与汝怖畏
我等以还汝   汝有无尽恐
如播植种子   如收割果实
为善有善果   行恶有恶果
种子时播植   汝应受果报

诸比丘!时彼等持戒善性之圣者等,诅咒参婆罗阿修罗王,犹如力士之伸屈腕,没于参婆罗阿修罗王之前,现于海岸小屋。

诸比丘!时参婆罗阿修罗王,为其持戒善性之圣者等所诅咒,其夜三度被袭而醒。”
此嗢陀南:
须毗罗须师摩   旗尖吠波质底
与善语之胜利   及鸟巢无谲诈
毗留奢那修罗   及森林圣者等
并海圣者等是
第二帝释品
第一 诸天(禁戒足)(一)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

“诸比丘!天帝释为人时,以完满执持七禁戒足。依此执持之天帝释乃得天帝释之地位。

何为七禁戒足耶?

应终生孝养父母。应终生尊敬家之长老。应终生语柔和。应终生不诽谤。终生心离悭贪之垢而住家。有意宽、仁而常布施、喜施舍、从乞求者、乐施分配。应终生语真实。应终生无忿恨,若忿起则速制伏。

诸比丘!天帝释以前为人时,完满执持此七禁戒足。依此执持,天帝释得天帝释之地位。”

世尊宣说已……乃至……师更说此偈。
孝养父母者   奉事于家长
以语柔和语   远离于谗谤
舍离于悭贪   语真实制忿
协利之诸天   呼彼为善人
第二 诸天(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于此,世尊以此告诸比丘:

“诸比丘!天帝释以前为人时,名为摩怯儒儿童,是故今称摩怯婆。

诸比丘!天帝释以前为人时,施与各街市,是故称富兰陀罗。

诸比丘!天帝释以前为人时,恭敬而与施,故称释罗。

诸比丘!天帝释以前为人时,以与住处,故称婆娑婆。

诸比丘!天帝释以前为人时,一刹那间能思虑千事,故称千眼者。

诸比丘!天帝释称须阇者,乃有阿修罗女之妻,故称须阇之夫。

诸比丘!天帝释乃统治三十三天之主权者,故称为天王29。
一0~一二
同前经之二--五
第三 诸天三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毗离大林重阁讲堂。

时,离车人之摩诃梨,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一面之离车人摩诃梨、以此白世尊曰:“世尊!世尊曾见天帝释否?”

“摩诃梨!我曾见天帝释。”

“世尊!彼非似天帝释者?世尊,天帝释是难见者。”

“摩诃梨!我知帝释,又依执持其法而为天帝释,并知帝释之因、法。”
七~一八
同前经三--十二
第四 贫人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其时,世尊言诸比丘:“诸比丘!”

彼等比丘奉答世尊:“唯然,世尊!”

世尊以此宣说:

“诸比丘!此王舍城有可怜之贫困者穷人。

彼于如来所说之法与律,执持信,执持戒,执持闻,执持舍,执持慧。

彼如是于如来所说之法与律,执持信,执持戒,执时闻,执持舍,执持慧,死后生忉利天为伴之善趣、天界。彼之容貌荣光,超越其他诸天。”

诸比丘!因此忉利之诸天谓讥嫌、愚痴,而作细言:“实希有,实未曾有。此天子以前为人时,可怜贫困穷苦,死后生忉利天为伴之善趣、天界、其容貌荣光,超越其他诸天。”

诸比丘!时,天帝释呼忉利诸天:“友!汝等勿讥嫌此天子。此天子以前为人时,于如来所说之法与律,执持信,执持戒,执时闻,执持舍,执持慧。彼依如来所说之法与律,执持信,执持戒、执持闻,执持舍,执持慧,死后生忉利天为伴之善趣、天界,其容貌与荣光,超越其他之诸天。”

诸比丘!时天帝释宽恕忉利诸天,此时唱彼等偈:
如来于不动   有坚实信仰
爱乐于圣者   其戒甚善美
僧伽有信乐   其见若正直
称彼不贫穷   其人活不虚
然忆念佛教   贤者应随从
信戒法知见
第五 乐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时,天帝释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立于一面。

立一面之天帝释,以此白世尊曰:“世尊!何处有乐土?”

世尊:
园林幽美虚 作美丽莲池
为人所乐者   不值十六一
乡村或森林   何处湿干地
阿罗汉所住   此悉爱乐土
第六 供牺者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灵鹫山。

时,天帝释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立于一面。

立一面之天帝释,以偈白世尊曰:
人人供牺牲   人人求功德
积来生功德   何施有大果

世尊:
四道咸具足   建立于四果
而直其正见   僧具慧戒定
人人供牺性   人人求功德
积来生功德   施僧有大果
第七 礼敬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时,世尊日中入室静观。

时,天帝释与梵天与沙巷婆提来诣世尊处,诣已,各立于门侧。

时,天帝释于世尊处,唱此偈曰:
挺立起英雄   战斗胜利者
放下重负人   无债人行世
卿心善解脱   如十五夜月

“天王!不应如是礼敬如来。天王!不应如是礼敬如来。”
挺立起英雄   战斗胜利者
商队之主人   无债人行世
世尊请说法   应有了解者
第八 帝释之礼敬(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于此世尊宣说:

诸比丘,远昔天帝释呼御者摩多利:“摩多利!准备千头骏马之车!我将往园林观赏美景。”

诸比丘!御者摩多利答天帝释:“唯然!尊者。”牵系千头骏马之车,以告知天帝释:“尊者!千头骏马车已备齐,诵知今时。”

诸比丘!时天帝释走下胜利殿,合掌拜四方。

诸比丘!时御者摩多利,以偈语天帝释:

三明之人众   地上刹帝利
及四大天王   有誉忉利等
诸天悉礼汝   时帝汝之礼
夜叉初是谁

帝释:
三明之人众   地上刹帝利
及四大天王   有誉忉利等
诸天悉礼我   我今以礼敬
具戒心长静   正真出家者
勤修梵行人   于家修功德
具戒优婆塞   如法养妻者
摩多利如是   我乃作礼敬

摩利多
帝释汝礼人   实世最胜者
婆娑婆如礼   我亦应礼敬

是语须阇夫   天王摩怯婆
以礼敬四方   最先乘其车
第九 帝释之礼敬(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诸比丘!远昔天帝释呼御者摩多利:“摩多利!牵系千头骏马车!我将往囿园观赏美景。”

诸比丘!御者摩多利答天帝释:“唯然!尊者。”牵系千头骏马车,以告知天帝释:“尊者,千头骏马已备齐,尊者,请知今时。”

诸比丘!时天帝释走下胜利殿,合掌礼世尊。

诸比丘!时御者摩多利,以偈诸天帝释:
婆娑婆天人   悉皆礼敬汝
帝释汝之礼   夜叉是谁耶

帝释:
今天于此界   正等正觉者
崇高心之师   摩多利我礼
贪嗔乃无明   无余悉灭尽
漏尽阿罗汉   摩多利我礼
贪嗔调伏已   以超于无明
还灭乐有学   不逸修习者
摩多利我礼

摩多利
帝释汝礼人   实世最胜者
婆娑婆所礼   我亦奉礼敬
是语须阇夫   天王摩怯婆
以敬礼世尊   最先乘其车
第十 帝释之礼敬(三)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于此,世尊宣说:

“诸比丘!远昔天帝释呼御者摩多利:“摩多利!牵系千头骏马车,我将往囿园观赏美景。”

御摩多利答天帝释:“唯然!尊者。”牵系千头骏马车,以告知天帝释:“尊者!千头骏马车备齐。尊者!请知今时。”

诸比丘!时天帝释走下胜利殿,合掌以礼比丘众。
六、七
诸比丘!时御者摩多利,以偈语天帝释:
持污秽身体   沉沦于尸中
为饥渴痛苦   此人可尊敬
婆娑婆出家   等有何可羡
语圣者等行   我欲闻汝言

帝释:
摩多利我羡   此出家人众
彼等从村出   悉除无欲望
小屋无何藏   无瓶又无锅
所望物备他   此以养育身
贤善语正语   默然正游方
诸天修罗战   摩多利凡夫
又是相斗争   战中有不战
自我持武器   中者在静寂
执著者之中   在于不执着
摩多利我乃   礼敬于彼等

摩多利
帝释汝礼人   实世最胜者
婆娑婆汝礼   我亦当礼敬

是语须阇夫   天王摩怯婆
语礼比丘僧   最先乘其车
此嗢陀南:
诸天五三度   贫人及所乐
供牺者礼敬   帝释之礼敬

第三 帝释品
第一 役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时,天帝释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立于一面。

立一面之天帝释,以偈语世尊曰:
杀何物乐眠 杀何物不悲
杀害何一法   瞿昙卿赞耶

世尊:
杀忿最乐眠   杀忿无有悲
婆娑婆毒根   以为最上蜜
杀忿圣者赞   杀此而无悲
第二 丑陋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于此,世尊宣说:

“诸比丘!远昔有丑陋矮小一夜叉,坐于天帝释之座。”

“诸比丘!其时,忉利之诸天,以讥嫌、愚痴,而作细语曰:“实希有,实未曾有。此丑陋矮小夜叉,坐天帝释之座。””

诸比丘!忉利诸天,因讥嫌、愚痴而作细语,其夜叉成为美丽、美观而宏伟。

诸比丘!时,忉利之诸天到天帝释处。到已,以此言天帝释:

“尊者!丑陋矮小一夜叉,坐汝之座,是故忉利之诸天,实希有,实未曾有,此丑陋矮小一夜叉,坐天帝释之座。语讥嫌、细言。尊者!因忉利之诸天讥嫌、愚痴而作细语,其夜叉则成为美丽,美观而宏伟。尊者!彼或许是食忿夜叉耶?”

诸比丘!时天帝释来到食忿夜叉处,到已,一肩着衣,右膝着地,合掌礼其食忿夜叉,三度自报其名,“尊者!我乃天帝释,尊者!我乃天帝释。”

诸比丘!天帝释自报其名,其夜叉则成丑陋而矮小。成为丑陋短小,则遂没其形。

诸比丘!时,天帝释则坐自座,以宽恕忉利之诸天,其时而唱此偈曰:
我心不易害   不为情波夺
我长不知怒   于我不起忿
不言激忿诸   语无不如法
以思自已利   常以抑自己
第三 幻术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世尊,以此宣说:

诸比丘!远昔吠波质底阿修罗王患病,其苦痛烈。

诸比丘!时,天帝释为探望其病,来到吠波质底阿修罗王处。

诸比丘!吠波质底阿修罗王,见天帝释从远方而来,以此语天帝释:“请医我!天王!”

“吠波质底!教我参婆罗之幻术。”

“友!我与诸阿修罗叙谈。”

诸比丘!时吠波质底阿修罗王,与诸阿修罗叙谈:“我以参婆罗之幻术,教天帝释耶?”

“不!勿以参婆罗之幻术教天帝释。”

诸比丘!时吠波质底阿修罗王,以偈语天帝释:
摩怯婆帝释   须阇夫天王
幻术导地狱   因此参婆罗
百年堕地狱
第四 罪过(无忿)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其时,又有二比丘争议。一比丘犯罪,另比丘以彼比丘当谢罪,彼比丘不许诺,因而起争议。

时,甚多比丘来诣世尊处,礼敬世尊坐于一面,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二比丘起争;一比丘犯罪,另比丘以彼比丘当谢罪,彼比丘不许诺。”

“诸比丘!于罪不见为罪之比丘,不许诺此如法以谢罪之比丘,两者俱为愚者。”

诸比丘!于罪见为罪之比丘,如法以谢罪,比丘许诺于此,此两具贤者。

诸比丘!远昔天帝释于正法殿,宽恕忉利诸天,其说此偈曰:
勿往忿领域   友情勿荒老
勿以讥不讥   勿云离间语
如山倒挤人   忿挤于恶者
第五 无忿(无害)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于此世尊言诸比丘,并对诸比丘宣说。

诸比丘!远昔天帝释于正法殿,宽恕忉利诸天,其时说此偈曰:
勿胜于忿恨   勿以忿还忿
无忿无有害   常住圣者中
如山倒挤人   忿挤于恶者
此嗢陀南:
杀丑陋幻术   无忿于罪过
以无忿无害   诸天及天子
王魔比丘尼   梵天婆罗门
森林婆耆沙   夜叉婆娑婆

1 杂阿含经卷四O、一二(大正藏二.二九四a)
2 tam me Sakka varam disam=Sakkadevasettha tam me varam uttamam thanam okasam disam acikkha kathehi(为我说其最胜地点)
3 同本阙如。
4 杂阿含经卷三五、一二(大正藏二.二五五a)
5 杂阿含经卷四O、七(大正藏二.二九二b)
6 杂阿含经卷四O、六(大正藏二.二九一C)
7 杂阿含经卷四六、一(大正藏二.三三三b)
8 杂阿含经卷四O、一八(大正藏二.二九六c)
9 sapassu=mayi adunb1hattaya sapatham karohi(我誓不质询谲诈。)
10 在注中作如瞿迦利比丘(Kokalika)。
11 如有关于Mahakapi-jataka者。
12 如提婆达多。
13 Sujampati Suja之夫之意义,乃帝释天之称名。Suja乃波质底阿修罗王之妹。
14 杂阿含经卷四O、一七(大正藏二.二九六b)
15 注作恰如看守门尸之人。
16 利(attha)注为应作之事(kicca)。
17 杂阿含经卷四O、一二(大正藏二.二九四c)
18 天帝释之妻须阇,如系吠波质底阿修罗王之妹,则成为亲戚。因时而一起作战,时而一起游步。
19 ciradikkhitanam=cira samadinna vatanam(长时执持禁戒)
20 杂阿含经卷四O、一二(大正藏二.二九五a)
21 杂阿含经卷四O、一(大正藏二.二九0b)
22 payata-papi为行布施,洗手清净。
23 杂阿含经卷四O、三(大正藏二.二九0c)
24 摩怯婆(Maghava)乃属于摩怯(Magha)者之义。
25 purindada原为城市之破坏者之意义,今则转化为街市之主施者义。
26 由Sakkaccam至Sakka。
27 婆娑婆(Vasava)拥有住处者。
28 千眼者Sahassakkho
29 天之王Devanam indo
30 杂阿含经卷四O、二(大正藏二.三九0c)
31 杂阿含经卷四六、二(大正藏二.三三三c)
32 同本无此。
33 cetya=cetiya=cittikatatthena cetyam veditab1o(为各种颜色所装饰之美丽。)
34 杂阿含经卷四六、三(大正藏二.三四四a)
35 同本无此。
36 乃梵天沙杭巴提之语。
37 杂阿含经卷四O、八(大正藏二.二三九a)
38 杂阿含经卷四O、一O(大正藏二.二三九b)
39 杂阿含经卷四O、一一(大正藏二.二三九c)
40 sumantitamantino说示应讽诵之经、应行头陀,应吞饮之甘露等善语。
41 杂阿含经卷四O、一四(大正藏二.二九五b)
42 此二偈,出诸天相应七十一经。
43 杂阿含经卷四O、四(大正藏二.二九一a)
44 杂阿含经卷四O、一六(大正藏二.二九六a)
45 杂阿含经卷四O、五(大正藏二.二九一b)
46 杂阿含经卷四O、四(大正藏二.二九一a)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沙门文祁子经

沙门文祁子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一七九、五支物主经(大正藏一、七二O页。)
本经乃工匠般奢康迦(五支),于沙门文祁子普行者闻于身不为恶业,言不恶口,念不恶念,不生恶命,成就四种之人,为最上之沙门。诣世尊之处,以间其义,世尊说行不善戒,善戒,不善念,善念之其自己之集、灭,以到其灭,成就无学之十法者,始是最上之沙门。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其时,沙门文祁之子,普行者乌伽哈玛那于末利园之镇头迦树苑大会堂议论室,与三百之普行者大众俱住。
时,工匠般奢康迦欲见世尊、清晨出舍卫城,工匠般奢康迦自思:
今非应见世尊之时,世尊尚在宴坐。亦非造访意修习比丘之时,意修习比丘亦在宴坐。我何不往彼未利园,镇头迦树苑大会堂之议室沙门文祁之子,普行者乌伽哈玛那处。
于是,工匠般奢康迦即赴末利园镇头迦树苑之大会堂议论室。
尔时,沙门文祁之子普行者乌伽哈玛那与普行者之大众俱坐,发出呼唤声、高声、大声、作种种无益徒劳之论议。即王论、贼论、大臣轮、兵论、畏怖论、战斗论、食论、饮论、衣论、床论、华鬘论、香论、亲族论、乘论、村论、衡论、市论、国土论、妇人论、英雄论、传闻论、井边谈天论、祖先论、异相论、世间论、海洋论、由此有无之论争。沙门文祁之子普行者乌伽哈玛那遥见工匠般奢康迦前来,告诫自众曰:
诸贤!请肃静,诸贤勿作声,彼沙门瞿昙之弟子工匠般奢康迦到来。沙门瞿昙之在家白衣弟子住舍卫城中,此工匠般奢康迦为一人也。实则彼留者等嗜静,修静,称赞静,彼或得知静肃之会众,始欲思接见。
尔时,彼等普行者保持沉默。工匠般奢康迦至沙门文祁之子普行者乌伽哈玛那处,至已,与沙门文祁之子普行者乌伽哈玛那相问候,交谈铭感之语坐于一面。

沙门文祁之子普行者乌伽哈玛那,告坐于一面之工匠般奢康迦曰:
工匠!我说成就四法之人为善具足、达最上最胜善、无能胜之沙门。如何为四?
工匠!如是身不作恶业,不言恶口,不念恶念,不生恶命等是。
工匠!我说成就此等四法之人,为善具足,达最上最胜善,是无能胜之沙门。
尔时,工匠般奢康迦对沙门文祁之子普行者乌伽哈玛那之所说,即不满足,亦未反驳。彼未满足、未反驳,则从座位站起而去。彼思:
至世尊处,当知此所说之义。
如是工匠般奢康迦便诣世尊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工匠般奢康迦,将沙门文祁之子普行者乌伽哈玛那之所说,悉自于世尊。   世尊闻已,对彼言曰:
工匠!实则若沙门文祁之子普行者乌伽哈玛那之所说,则幼稚、无智、仰卧之婴儿亦可达善具足、最上、最胜善,是无能胜之沙门。何以故?
工匠!幼稚、无智、仰卧之婴儿、不知有身,何能作身之恶业耶?唯有身之活动而已。
工匠!幼稚、无智仰卧之婴儿,不知有语,何能说恶口耶?唯有哭泣而已。
工匠!幼稚、无智、仰卧之婴儿,不知有念,何能生恶念耶?唯有忿怒而已。
工匠!幼稚、无智、仰卧之婴儿,不知有命,何能生恶命耶?唯求母乳而已。
如是,工匠!沙门文祁之子普行者乌伽哈玛那之说,则幼稚无智,仰卧之婴儿为善具足、可达于最上、最胜善,是无能胜之沙门也。
工匠!我不说此等成就四法之人为善具足、达于最上最胜善,是无能胜之沙门,唯对彼幼稚、无智、如仰卧之婴儿而说。工匠!如何为四?
如此,身不作恶业,不说恶口,不念恶念,不生恶命等是。
工匠!我不说成就此等四法之人为善具足,达于最上、最胜善,是无能胜之沙门。因其只对彼幼稚、无智、如仰卧之婴儿而说。

工匠!我说成就十法之人始为善具足、达于最上、最胜善、是无能胜之沙门。
工匠!我说,此等为不善戒,是所应知。
工匠!我说不善戒由此处生,是所应知。
工匠!我说此不善戒为无残之灭,是所应知。
工匠!我说如是行为至不善戒灭之行,是所应知。
工匠!我说此等为善戒,是所应知。
工匠!我说由此处生善戒,是所应知。
工匠!我说此善戒为无残之灭,是所应知。
工匠!我说如是行为至善戒灭之行,是所应知。
工匠!我说此等为不善念,是所应知。
工匠!我说此等为达不善念灭之行,是所应知。
工匠!我说此等为善念,是所应知。
工匠!我说此等为达于善念灭之行,是所应知。

工匠!若然,如何为不善戒耶?
不善身业、不善口业、恶命--工匠!此等称之为不善戒。   工匠!若然,此等之不善戒由何而生耶?
从此等不善戒之生处说,应说其为由心生。为如何心耶?
其实,心是多种多样,心若有贪、有嗔、有痴,则由此处生不善戒。

工匠!若,此等之不善戒于何处为无残之灭耶?
现为说此等不善戒之灭。
工匠!此处有比丘断身之恶行,修身之善行,断口之恶行,修口之善行,断意之恶行,修意之善行,断邪命生正命。于此,此等之不善戒为无残之灭。

工匠!若然,如何之行为达不善戒灭之行耶?
工匠!此处有比丘为使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为断已生之恶不善法、发起是念,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为使生未生之善法,发起是念,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住立已生之善法,不使迷乱,渐渐增大、修习,以为完满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工匠!实则如是实行,是达于不善戒灭之行。

工匠!若然,如何为善戒耶?
我说于戒者,为善身业、善口业、命清净,工匠!此等称之为善戒。

工匠!然此等之善戒由何而生耶?
由此等善戒之生处言,应说为由心所生。何为心耶?
实则心是多种多样。心若无贪、无嗔、无痴,则由此处生善戒。

工匠!若然,此处之善戒于何处为无残之灭耶?
由此等善戒之灭言。
工匠!于此有比丘,持戒不着于戒、彼如实知其心解脱、慧解脱。于此,此等之善戒为无残之灭。

工匠!若然,如何实行为达于善戒灭之行耶?
工匠!于此,比丘为使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为断已生之恶不善法,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为使生未生之善法、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住立于已生之善法,不使迷乱,渐渐增大,为修习令成完满,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工匠!实则如是实行,为达于善戒灭之行。

工匠!若然,如何为不善念耶?
是欲念、恚念、害念。工匠!此等称之为不善念。

工匠!然此等之不善念由何而生耶?
由此等不善念之所生言,应说其为由想所生。如何为想耶?
实则想亦多种多样,是欲想、恚想、害想-是由此处生不善念。

工匠!若然,此等之不善念于何处为无残之灭耶?
由此等不善念之灭言。
工匠!此处有比丘离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住于初禅。于此,此等不善念为无残之灭。

工匠!若然,如何实行,为达于不善念灭之行耶?
于此,比丘为使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对已生之恶不善法,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对未生之善法,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住立于已生之善法,不使迷乱,逐渐增大,修习令成完满。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工匠!实则如是实行,为达于不善念灭之行。

工匠!若然,如何为善念耶?
是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工匠!此等称之为善念。   工匠!然此等之善念由何而生耶?
由此等善念之所生言,应说其为由想所生。如何为想耶?
实则想亦有多种多样,无欲想、无恚想、无害想--由此处生善念。

工匠!若然,此等之善念于何处为无残之灭耶?
由此等善念之灭言。
工匠!于此处有比丘,寻伺已息故、内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住于第二禅。于此,此等善念为无残之灭。

工匠!然如何实行,为达于善念灭之行耶?工匠!
于此,比丘为使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对已生之恶不善法,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对未生之善法,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对已生之善法,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工匠!实则如是之实行,乃达于善念灭之行。

工匠!又,我如何说成就十法之人为善具足,达于最上、最胜善,是无能胜之沙门耶。
工匠!此处有比丘成就无学之正见,成就无学之正思惟,成就无学之正语,成就无学之正业,成就无学之正命,成就无学之正精进,成就无学之正定,成就无学之正智,成就无学之正解脱。工匠!我说成就此等十法之人具足善,为达于最上、最胜善,是无能胜之沙门。

世尊说示已,工匠般奢康迦对世尊之所说欢喜、信受。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谛分别经

谛分别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三一、分别圣谛经(大正藏一,四六七页。)佛说四谛经(大正藏一,八一四页。)增一阿含一九,一(大正藏二,六四三页。)
佛略说四圣谛后,赞叹舍利弗、目犍连二人,以奖励亲近此二人而离去。舍利弗为诸比丘,详细说明四圣谛。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波罗奈城仙人堕处鹿野苑。
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
彼等比丘答世尊:世尊!
世尊如是曰:
诸比丘!由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于波罗奈城仙人堕处鹿野苑,转无上法轮。即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界中之任何者亦未曾转之。即此四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
四者何耶?
苦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
苦集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
苦灭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
苦灭道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
诸比丘!由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于波罗奈城仙人堕处鹿野苑,转无上法轮。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界中之任何者亦未曾转。即此如是四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   诸比丘!近习于舍利弗、目犍连。诸比丘!亲近舍利弗、目犍连。彼二人是贤者比丘,为诸梵行者之诱助者。
诸比丘!有如生儿者,舍利弗乃如是;有如所生儿之养者,目犍连乃如是。
诸比丘!舍利弗乃导于须陀洹:目犍连乃导于最上义。
诸比丘!舍利弗得详细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四圣谛。
世尊如是说,如是说已,善逝从座起而入精舍。
于此,尊者舍利弗于世尊去后不久言诸比丘:
友之诸比丘!
彼等诸比丘答舍利弗曰:友!
舍利弗乃如是曰:
友等!由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于波罗奈城仙人堕处鹿野苑,转无上法轮。即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界中之任何者亦未曾转之。即此四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
四者何耶?
苦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
苦集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
苦灭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
苦灭道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
友等!然者,如何为苦之圣谛?
是生苦、老苦、死苦、忧、悲、苦、恼、愁苦、所求不得,此皆是苦。略言之乃五取蕴之苦。   友等!然者,如何为生?
彼彼之有情于彼彼之有情类中生、出生、出现、生起、兴起、诸蕴之现前、诸处(感官)之获得,
友等!此等言生。
友等!然者,如何为老?
彼彼之有情于彼彼之有情中老、老衰、齿落、发白、皮皱、青之衰损、诸根之毁熟,
友等!此言老。
友等!然者,如何为死?
彼彼之有情于彼彼之有情中死去、死亡、破灭、灭没、死灭、死、命终、诸蕴之破坏、身体之投弃,
友等!此言死。
友等!然者,如何为忧?
友等!或具不幸者、或得苦法者之忧、忧感、忧心、内忧、内遍忧,
友等!此言忧。
友等!然者,如何为悲?
友等!或具不幸者、或得苦法者之悲、遍悲、哭悲、遍哭悲、哭悲之性、遍哭悲之性,
友等!此言悲。
友等!然者,如何为苦?
友等!彼身之苦、身之不快、身触所生之苦、不快之所受,
友等!此言苦。
友等!然者,如何为恼?
友等!心之不快、意触所生之苦、不快之所受,
友等!此言恼。
友等!然者,如何为愁?
友等!或具不幸者、或得苦法者之悲愁、悲愁之性、愁之性,
友等!此言愁。   友等!然者,如何为所求不得,此亦苦耶?
友等!于诸生法之有情,如是之希求生:彼实非我等之生法,又彼实于我等不生来。然虽如是亦不可得达。此即:所求不得,此亦苦也。
友等!诸老法于有情,如是之希望生:此实非我等之老法。又实彼老之不来于我。然,虽如是希求不可得达也。如是乃所求不得亦苦。
友等!诸病法于有情,如是之希望生:此实非我等之病法。又实彼病之不来于我。然,虽如是希求不可得达也。如是乃所求不得亦苦。
友等!诸死法于有情,如是之希望生:此实非我等之死法。又实彼死之不来于我。然,虽如是希求不可得达也。如是乃所求不得亦苦。
友等!诸忧、悲、苦、恼、愁法于有情,如是之希望生:此实非我等之忧、悲、苦、恼、愁法。又实彼忧、悲、苦、恼、愁之不来于我。然,虽如是希求不可得达也。如是乃所求不得亦苦。
友等!然者,如何略而言五取蕴是苦?
所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友等!此言略而言五取蕴是苦。
友等!如是言苦之圣谛。
友等!然者,如何为苦集之圣谛?
凡彼爱之生起而与喜、贪俱行,于彼之处为所胜喜,即所谓彼欲爱、有爱、无有爱。
友等!此言苦集之圣谛。
友等!然者,如何为苦灭之圣谛?
凡彼爱无余离欲而灭,舍、舍离、解脱、不执藏。
友等!此言苦灭之圣谛。
友等!然者,如何为苦灭道之圣谛?
此即八支圣道,即此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见?
友等!于彼苦之智、于苦集之智、于苦灭之智,于苦灭道之智。
友等!此言正见。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思惟?
出离之思惟(出离觉)、无恚之思惟(无恚觉)、不恙之思惟(不害觉),
友等!此言正思惟。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语?
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
友等!此言正语。
友等!然而,如何为正业?
离杀生、离偷盗、于诸欲之境离邪行。
友等!此言正业。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命?
友等!兹有圣弟子,舍邪命依正命而生活。
友等!此言正命。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精进?
友等!兹有比丘,
未起之诸恶、为令不善法之不起而意志生,而行精进、精勤、热心、策励心;
已起之诸恶、为令舍不善法而意志生,而行精进、精勤、热心、策励心;
为起未起之诸善而意志生,而行精进、精勤、热心、策励心;
为令持续已起之诸善法、不错乱、增长、广大、增修而意志生,而行精进、精勤、热心、策励心。
友等!此言正精进。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念?
友等!兹有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热心而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
于诸受随观受而住,热心而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
于诸心随观心而住,热心而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
于诸法随观法而住,热心而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
友等!此言正念。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定?
友等!兹有比丘,离诸欲、离诸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
友等!兹有比丘,寻、伺止息故,内心安静,心一趣性而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而住。
友等!兹有比丘, 脱喜、舍而住,有念,有正知;且身觉受乐,宣说诸圣者之舍而有念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
友等!兹有比丘, 舍离乐,舍离苦,又灭以前所有之喜悦、忧恼,无苦,无乐,舍念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
友等!此言正定。
友等!如是言苦灭道之圣谛。
友等!由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于波罗奈城仙人堕处鹿野苑,转无上法轮。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界中之任何者亦未曾转。此,即此等因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也。
尊者舍利弗如是说已,欢喜之彼等诸比丘,随喜尊者舍利弗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仙吞经

仙吞经

北传汉译增一阿含三二、七,仙人崛经(大正藏二,七二三页。)
本经,世尊住王舍城之伊西义利山,为诸比丘叙述此伊西义利山,昔五百之独觉皆入此山,及说其等独觉一部分之名。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仙吞山。
时,世尊言诸比丘:诸比丘!
彼等诸比丘应答世尊:世尊!
世尊乃如是曰:诸比丘!汝等不见此耶婆罗负重山乎?
诸比丘曰:如是,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此负重山亦曾有其他之称呼、有其他之施设,诸比丘!汝等不见此般达瓦(白善)山耶?
诸比丘曰:如是,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此白善山亦曾有其他之称呼、其他之施设。诸比丘!汝等见此耶普罗(广普)山耶?
诸比丘曰:如是,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此广普山亦曾有其他之称呼、其他之施设。诸比丘!汝等不见此义奢屈多(灵鹫)山耶?
诸比丘曰:如是,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此灵鹫亦曾有其他之称呼、其他之施设。诸比丘!汝等不见此伊尸义利(仙吞)山耶?
诸比丘曰:如是,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此仙吞山,自古有其称呼、有其施设。
诸比丘!往昔有五百人之独觉,久住仙吞山。彼等入时虽见此山,入已即不见。众人见此已,如是言:此山吞噬此等诸仙人。如是始有仙吞、仙吞之称呼。诸比丘!(我应说诸独觉之名:我应赞诸独觉之名;诸比丘!我应示诸独觉之名:闻此应善思念之。
彼诸比丘白世尊:如是,世尊。
世尊乃如是曰:
诸比丘!有名为阿利吒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诸比丘!有名为婆利吒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诸比丘!有名为多伽罗尸迦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诸比丘!有名为耶沙新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诸比丘!有名为善观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诸比丘!有名为密耶达新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诸比丘!有名为乾陀罗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诸比丘!有名为品陀罗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诸比丘!有名为宇巴沙婆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诸比丘!有名为尼达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诸比丘!有名为达达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诸比丘!有名为斯达越多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诸比丘!有名为巴义达多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
彼诸有情之精,无嗔恚亦无欲
独自以成妙觉,无箭苦上胜人
应听我说彼名。
阿利叱,婆利吒,多伽尸迦耶沙新,善观,密耶达新佛乾陀罗,品多罗,宇巴沙婆尼达,达达,须达越多,巴义达多须无婆,须婆,鸣陀罗,阿达马阿达斯鸣迦,阿尼迦,须达多为诸独觉而尽有因。
滨遇与滨迦有大威德。
两奢利及阿达迦是牟尼。
又乔萨罗佛亦有须巴富。
宇婆礼密与彼之礼密及彼之珊达奢达,其如离尘而又贤。
贤征服里暗志多及安伽、胖伽,并有郁提志多。
跋尸断苦根之取,阿跋罗志多打胜魔力。
萨陀、跋越他,沙罗般迦,摩韩沙,郁奢迦摩耶及阿尸陀,阿那沙越,有摩老摩耶及断慢之般陀马,达达帝弗多,义马罗,启多摩。
启多摩婆罗迦及摩旦迦,阿利耶,亦有阿周达与阿周达迦摩夫耶摩伽,斯曼迦罗,达毗罗,斯跋帝帝达,阿沙去徘启摩美罗达及苏罗达,都兰那耶,山迦而又有郁奢其他为牟尼,沙伊徘为无上出离者。
有阿难陀,难陀,宇婆难陀,十二人之婆罗堕越阇为最后身者。
菩提,摩诃那摩,是上胜有须之尸勤,秀丽之婆罗堕越阇帝须跋提沙有断结,宇婆尸达利断爱。又尸达利亦然。
曼迦罗为佛陀,超越贪。
宇沙婆切除苦根网。
宇巴尼达成寂止句、宇普沙达、孙达罗、萨奢那摩阇达,旃达,拔陀摩,郁跋罗及跋陀无达罗,拉去陀并跋婆达,摩那达多,苏美陀,义达罗迦乃至康洽佛,心善解脱。
有此等及其他之大威德,诸独觉以尽有因。
等皆越欲为大仙。
稽首般涅盘无限者。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