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北传法句经·教学品

24教学品法句经25第二 *二十有九章(22~50)
[0559b13] 教学品者。导以26所行。释己27愚闇得见道明。

(22) 咄28哉何为寐 29螉螺蚌蠹类 隐*弊以不净 迷惑计为身
(23) 焉有被斫30创 心31如婴疾痛 遘于众厄难 而反为用眠
(24) 思而不放逸 为32仁学仁迹 从是无有忧 常念自灭意
(25) 正见33学务增 是为世间明 所生福千34倍 终不堕恶道
(26) 莫学小道 以信邪见 莫习放荡 令增欲意
(27) 善修法行 学诵莫犯 行道无忧 世世常安
(28) 35慜学摄身 常36慎思言 是到不死 行灭得安
(29) 非务勿学 是务宜行 已知可念 则漏得灭
(30) 见法利身 夫到善方 知利37健行 是谓贤明
(31) 起觉义者 学灭以固 着灭自恣 损而不兴
(32) 是向以强 是学得中 从38是解义 宜忆念行
(33) 39学先断母 率君二臣 废诸营从 是上道人
(34) 学无40朋类 不得善友 宁独守善 不与41愚偕
(35) 乐戒学行 奚用伴为 独善无忧 如空野象
(36) 戒闻俱善 二者孰贤 方戒称闻 宜谛学行
(37) 学先护戒 42开闭必固 施而无受 43仂行勿卧
(38) 若人寿百岁 邪学志不善 不如生一44日 精进受正法
(39) 若人寿百岁 奉火修异术 不如须臾45顷 事戒者福46称
(40) 能行说之可 不能勿空语 虚伪无诚信 智者所屏弃
(41) 47学48当先求解 观察别是非 受谛49应诲彼 50慧然不复惑
(42) 被发学邪道 草衣内贪浊 51曚曚不识真 如聋听五52音
(43) 53学能舍三恶 以药消众毒 健夫度生死 如蛇脱故皮
(44) 学而多闻 持戒不失 54两世见誉 所愿者得
(45) 学而寡闻 持戒不完 *两世受痛 丧其本愿
(46) 夫学有二 常亲55多闻 安谛解义 虽困不邪
(47) 稊稗害56禾 多欲妨学 耘除众恶 成收必多
(48) 虑而后言 辞不强梁 法说义说 言而莫违
(49) 善学无犯 畏法晓57忌 见微知58者 59诫无后患
(50) 远舍罪福 务成梵行 终身自摄 是名善学

注释:
24. 教学品法句经=法句经教学品【宋】【元】,[法句经]-【明】
25. [第二]-【圣】
26. [所]-【圣】
27. 愚=遇【圣】*
28. 哉=起【宋】【元】【明】
29. 螉螺蚌蠹=翁赢蚌蝎【圣】
30. 创=疮【宋】【元】【明】
31. 如=而【宋】【元】【明】【圣】
32. 仁=人【明】
33. 学=觉【圣】
34. 倍=福【圣】
35. 慜=敏【宋】【元】【明】
36. 慎=顺【圣】
37. 健=建【宋】【元】【明】【圣】
38. 是=此【明】
39. 此颂=~295
40. 朋=多【宋】【圣】
41. 愚=不【圣】
42. 开=关【宋】【元】【明】
43. 仂=力【宋】【元】【明】
44. 日=月【宋】【元】
45. 顷=敬【宋】【元】【明】【圣】
46. 称=胜【宋】【元】【明】
47. 此颂=~158
48. 当=畜【圣】
49. 应=能【宋】【元】【明】
50. 慧=惠【圣】*
51. 曚=蒙蒙【宋】【元】【明】【圣】
52. 音=百【圣】
53. 学=觉【宋】【元】【明】【圣】
54. 两=满【宋】*,=[廿/两]【圣】*
55. 多=不【圣】
56. 禾=木【圣】
57. 忌=誋【宋】【元】【明】【圣】
58. 者=善【宋】【元】【明】【圣】
59. 诫=戒【圣】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北传法句经目录

排版|马莉

阿毗达摩·解脱道论·分别慧品第十

分别慧品第十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问云何慧。何相何味何起何处何功德。慧者何义。几功德为得波若。几种波若。

答意事如见。此谓波若。复次作意饶益不饶益。作意庄严。此谓波若。如阿毗昙中说。云何波若。是波若是慧是智。是择法妙相随观。彼观聪明晓了分别。思惟见大易悟牵正智。慧钩慧根慧力慧仗慧殿慧光慧明慧灯慧实。不愚痴择法正见。此谓波若。如达为相。择为味。不愚痴为起。四谛为处。

复次了义光明为相。入正法为味。除无明闇为起。四辩为处。何功德者。波若无量功德。当以略闻此偈

以慧净诸戒入禅亦二慧

以慧修诸道以慧见彼果

波若为胜善慧眼最无上

慧退是秽污慧增长无上

慧破诸外论非世至所著

有慧人最妙显说善语言

此世及彼世解脱闻苦乐

诸义及精进勇猛有慧人

悉见此诸法因缘诸语言

教诫及名色彼即四谛语

是有慧境界以慧除众恶

爱嗔恚无明以智除生死

除余不可除

问慧者何义。答智义。能除为义。

几功德为得慧者。十一功德。寻修多罗义。多善事。清净居。止观。四谛。作分明处。心停住常在禅。无盖心。离无智慧人。修行智慧人乐着。

几种慧者。答二种三种四种。

问云何二种慧。答所谓世慧出世慧。于是圣道果相应慧。是出世慧。余是世慧。世慧者。有漏有结有缚是流是厄是盖是所触是趣是有烦恼。出世慧者。无漏无结无缚无流无厄无盖无所触无趣无烦恼。

三种慧者。思慧闻慧修慧。于是不从他闻。若自作业智。若得随谛相应智。于功乃明处。此谓思慧。于此处从他闻得慧。此谓闻慧。若入三昧彼慧悉修。是修慧。

复次三种慧。来晓了去晓了方便晓了。于是现作意。此不善法成退。善法成增长。于是慧此谓来晓了。复作意此不善法增长。善法成退。于是慧此谓去晓了。于此一切方便慧。此谓方便晓了。

复次三种慧。聚慧不聚慧非聚非非聚慧。三地善慧。此谓聚慧。于四道慧。是谓不聚慧。于四地及果报。于三地事有记慧。此谓非聚非非聚慧。

四种慧者。自作业智。随谛相应智。道等分智。果等分智。于是十处正见。是谓自作业智。若见阴或无常或苦或无我。如是相似忍。此谓随谛相似智。于四道慧。此谓道分智。于四果慧。此谓果等分智。

复次四种慧欲界慧色界慧无色界慧无系慧。于是欲界善有记慧。此谓欲界慧。色界善有记慧。此谓色界慧。无色界善有记慧。此谓无色界慧。于道果慧。此谓无系慧。复次四种慧。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于四道及于四果慧。此谓法智。彼坐禅人以此法智。成就过去未来现在智。久过去亦智。未来亦智。此谛智此谓比智。知他心此谓他心智。除此三智余慧。此谓等智。复次四种慧。有慧为聚非为非聚。有慧为非聚非为聚。有慧为聚亦为非聚。有慧非为聚非非为聚。于是欲界善慧。是慧为聚非不为聚。于四道慧为非聚不为聚。于色界及无色界善慧。是慧为聚亦为非聚。于四地果报。于三地事有记慧。是慧非为聚。亦非为非聚。复次四种慧。有慧有为厌患非为达。有慧为达非为厌患。有慧为厌患亦为达。有慧不为厌患亦不为达。于是慧为厌欲。不为通达神通。及不通达四谛。此谓慧为厌患不为达。现得厌欲。以慧达神通非达四谛。此谓波若。为达非为厌患。于四道慧为厌患亦为达。余慧非为厌患亦非为达。复次四种慧。义辩法辩辞辩乐说辩。于义智此谓义辩。于法智此谓法辩。于说辞慧此谓辞辩。于智智此谓乐说辩。于因果智义辩。于因智法辩。于法辩乐说辞辩。于智智乐说辩。复次于苦及灭智。此谓义辩。于集及道智。此谓法辩。于说法辞。此谓辞辩。于智智。此谓乐说辩。复次知法者。所谓修多罗祇夜阇柯罗界伽陀优陀那伊底(都地反)跋多伽阇多伽阿浮多达摩鞞佛略此谓法辩。知彼此义。此所说法是其义。此谓义辩。说法辞智。此谓辞辩。于智智。此谓乐说辩复。次于眼智。此谓法辩。眼智为见。此谓义辩。于说法辞智。此谓辞辩。于智智。此谓乐说辩。复次四种慧。苦智。苦集智。苦灭智。于是道等分智。苦相应智。苦智。苦集相应智。集智。苦灭修行相应智。具足智。道智(解脱道分别慧品已竟)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排版 |高珮琦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北传法句经·无常品

无常品第一4 二十有一章(1~21)
[0559a08] 无常品者。寤欲昏乱。荣命难保。5唯道是真。

(1) 睡眠解寤 宜欢喜思 听我所说 撰6记佛言
(2) 所行非常 谓兴衰法 夫生辄死 此灭为乐
(3) 譬如陶家 7埏埴作器 一切要坏 人命亦然
(4) 如河驶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还
(5) 8譬人操杖 行牧食牛 老死犹然 亦养命9去
(6) 千百非一 族姓男女 贮聚财产 无不衰丧
(7) 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 寿之消尽 如10 [荣-木+巾][雨/井]水
(8) 常者皆尽 高者亦堕 合会有离 生11者有死
(9) 众生相克 以丧其命 随行所堕 自受殃福
(10) 老见苦痛 死则意去 乐家缚狱 贪世不断
(11) 咄嗟老至 色变作耄 少时如意 老见蹈藉
(12) 虽寿百岁 亦死过去 为老所12厌 病条至际
(13) 是13日已过 命则随减 如少水鱼 斯有何乐
(14) 14老则色衰 所病自坏 形败腐朽 命终15自然
(15) 是身何用 恒漏臭处  为病所困 有老死患
(16) 嗜欲自恣 非法是16增 不见闻变 寿命无常
(17) 17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为死所迫 无亲可怙
(18) 昼夜慢18惰 老不止淫 有财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弊 为自侵欺
(19) 19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间 无有地方所 脱之不受死
(20) 是务是吾20作 当作令致是 人为此21[跳-兆+参]扰 履践老死忧
(21) 知此能22自23净 如是见生尽 比丘厌魔兵 从生死得度

注释:
04. 二十有一章等各章在品目次行【宋】*【元】*【明】*【圣】*
05. 唯=惟【明】
06. 记=集【宋】【元】【明】
07. 埏埴=埏垣【圣】
08. 此颂=~135
09. 去=一【明】,=云【圣】
10. [荣-木+巾][雨/井]=荧穿【宋】【元】【明】,=荣[穴/(妍-女)]【圣】
11. 者=老【圣】
12. 厌=压【宋】【元】【明】
13. 日已=以日【圣】
14. 此颂~148
15. 自=其【元】【明】
16. 增=坏【圣】
17. 此颂~288
18. 惰=堕【圣】
19. 此颂=~128
20. 作=非【圣】
21. [跳-兆+参]=躁【宋】【元】【明】
22. 自=清【圣】
23. 净=静【元】【明】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北传法句经目录

排版|马莉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北传法句经·序及编辑说明等

序及编辑说明等

【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 册 No.210 法句经
【版本记录】CBETA 电子佛典 Rev. 1.10 (Big5) ,完成日期:2004/11/14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维习安大德提供之高丽藏 CD 经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项】本资料库可自由免费流通,详细内容请参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说明】
【经文编码及注脚】法雨道场2006.8.
大正藏以高丽版大藏经为底版。【宋】=宋本,A.D.1239,【元】元本,A.D.1290,【明】明本,A.D.1601,【圣】正仓院圣语藏本(天平写经A.D.729-),'=' 异本等于, '─' 异本无,'+' 异本有,
''*下同,‘~’Pali equivalent,Dh.=Dhammapada

大正藏第4册No. 210
(北传) 1法 句 经
Dharmapada (use foreign1 font)

2尊者法救3撰
吴天竺沙门维只难等译

昙钵偈者。众经之要义。昙之言法。钵者句也。而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偈者结语。犹诗颂也。是佛见事而作。非一时言。各有本末布在诸经。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愍伤天下出兴于世。开显道义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经。总括其要别为数部。四部阿含佛去世后阿难所传。卷无大小皆称闻如是处。佛所在究畅其说。是后五部沙门。各自钞众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于十二部经靡不斟酌。无所适名。故曰法句。诸经为法言。法句者由法言也。近世葛氏传七百偈。偈义致深译人出之颇使其浑。惟佛难值其文难闻。又诸佛兴皆在天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唯昔蓝调安侯世高都尉佛调。译梵为秦。实得其体。斯已难继。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常贵其宝粗得大趣。始者维只难。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仆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焰为译。将焰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梵语。或以义出音。迎质真朴初谦其为辞不雅。维只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坐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梵义实宜经达。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修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不传。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然此虽辞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事钩众经章有本句有义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洪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曚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所苞者广。寔可谓妙要也哉。昔传此时。有所不解。会将炎来。更从咨问受此偈辈。复得十三品。并校往古。有所增定。第其品目合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庶有补益共广问焉。

注释:
1.~Dhammapada.,自第一品(无常品)至第八品(言语品)巴利文无
2.(兽)+尊【圣】
3.撰=造【明】
鸣谢:北传法句经相关资料由台湾法雨道场明法比丘提供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北传法句经目录

排版|马莉

阿毗达摩·解脱道论·五通品第九

解脱道论·五通品第九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尔时坐禅人。如是已作定自在。住于第四禅。能起五神通。所谓身通天耳通他心智通宿命通天眼通。身通者变义。天耳者越人耳义。他心智者了他意义。宿命者忆前生义。天眼通者过人眼见。

问几种变?阿谁修变?云何应起变?

答变有三种。谓受持变。作变。意所作变。

云何受持变。彼坐禅人以一成多以多成一。以身增长乃至梵世。此谓受持变。

云何作变。彼坐禅人舍自性身现童子形。或现龙形。或现梵王形。如是等此谓作变。

云何意所作变。彼坐禅人从此身化作余身。随意所造一切身分诸根具足。此谓意所作变。

复次变有七种。所谓智变、定变圣变。业果报所生变。功德人变。明术所造变。方便变。

问云何智变。答以现无常为断常想。成智变。以阿罗汉道断一切烦恼。成智变。此谓智变。如长老薄拘罗。长老僧吉栗者。长老部吼多波罗。此谓智变。

问云何定变。答以初禅断诸盖成定变。以非想非非想定断无所有定变。长老舍利弗多。长老先时婆。长老昆檀若。郁多罗优婆夷沙摩婆底优婆夷。此谓定变。

问云何圣变。答若比丘乐于不耐。当住非不耐想。成住有非不耐想。若比丘乐于非非耐。当住不耐想。成住有不耐想。若比丘乐于非不耐及非非耐想。当住非非耐想。成住有非非耐想。若比丘乐于不耐及非。非耐当住不耐想成住有不耐想若取。问云何于非不耐住不耐想。答于爱念处以不净令满。或以无常取。

问云何于不耐及非不耐。住非不耐想。答于不爱念及爱念处。或以慈令满。或以界取。

问云何于非不耐及不耐。住不耐想。答于爱念及不爱念处。或以不净令满。或以无常取。

问云何于不耐及非不耐。离二句住舍念现知。答此比丘以眼见色。成不欢喜不忧。成舍住念现知。如是于一切门。此谓圣变。

问云何从业报生变。答一切诸天一切诸鸟。有人者有恶趣生者。飞行虚空作变。此谓从业报生变。

问云何有功德人变。答转轮王。树提长者。阇提长者。瞿师罗长者。复说有五大功德人变。此谓有功德人变。

问云何明术所造变。答持明术人。读诵明术。能飞行虚空。或现作象。或变作马。或变作车。或变作步。现种种军。此谓明术所造变。

问云何方便变。答以出离断贪欲。以罗汉道断一切烦恼。如陶师等其业具足。于是正方便生故。一切事变。此谓方便变。

问云何谁修变。答于虚空为九。或于虚空为五。一切入以作第四禅自在。是其修变。

复说色界第四禅以作胜故。是其修变。

复说四禅二自在。是其修变。

问云何当起变。

答此比丘修欲定胜行相应如意足精进定心定慧定。亦如是欲者欲乐作变。定者心不乱。彼坐禅人欲乐变变意修行定。受持四种精进。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已生恶不善法为断。未生善法为生。已生善法为增长为不忘。为更起为修满。此谓胜行成就者。唯彼三法为满语言。六分成就。如意足者。为得如意作道。唯彼法如意足。

复次是欲定胜行成就。此谓如意足。为得如意。以初义修者。修彼法多修。此谓修欲定胜行成就如意足。彼坐禅人。如是现修。是其方便。或退或住。彼以精进令起成精进定胜行。成就如意足。若彼方便迟若退若惊怖。彼心迟作速相。意若心退作定心。若心惊怖作舍相。彼成心定胜行。成就如意足。彼若无有烦恼心。欢喜分别饶益不饶益。修行诸法。是其修时。复此法是不修时。彼成分别定胜行。成就如意足。彼坐禅人修四如意足。以作自在心。其身随心其心成随身。彼坐禅人于时安身。于心安心于身。以由身心变。以由心身变。以由身心受持。以由心身受持。或乐想或轻想着于身。于着成住。彼坐禅人如是现修成最轻。其身成最软最堪受持。如铁丸为火所烧随意作物。如是以修心成身轻。以轻故入第四禅。安详念出能分别虚空。以智受持。如是于虚空此身当起。以智受持。于虚空成起。如风吹绵缕。于是初坐禅人。不当速远行。何故其来作观。当起怖畏。若有怖其禅成退。是故初坐禅人。不当速远行。以次第当行。最初以一尺渐渐上以观。复依彼相作精进一寻。以此方便次第随其所乐当起。

问彼坐禅人于虚空或从禅退。彼从虚空转当落地耶。答不然。是从其先坐处起若远行。退者还至先坐处。其见自身如先坐。有神通人。是其止法。彼坐禅人。如是次第作观。至受持自在作。不一种变。以一成多。以多成一。或现彻过壁彻过墙彻过山。身行无碍犹如虚空。于地或没或出犹如在水。于水上行犹如行地。行于虚空犹如飞鸟。手摸日月。如是大神通如是大力身。乃起至于梵世。以一成多者。以一令多。或一百或一千或一万等。以变入第四禅安详出。次第以智受持。我当多成多。如小路阿罗汉。以多成一者。欲转多为一。以智受持。我当转多成一。如长老小路阿罗汉。或现或不现。彻过壁彻过墙彻过山。行不障碍犹如虚空。彼坐禅人。如是以修行虚空一切入。入第四禅安详出。彻过壁彻过墙彻过山。已转成转以智受持。此当成虚空。已成虚空。彼坐禅人于虚空。彻过壁彻过墙彻过山。行不障碍犹如虚空。或现者何义开。或不现者何义。不开。彼坐禅人不开令开。彻过壁彻过墙彻过山。行不障碍。此何义。于地令作出没犹如在水。彼坐禅人。如是以心修行水一切入。入于第四禅。安详出转地作隔。以智受持。此当成水彼坐禅人于地成出没。犹如性水。于水上行。心不障碍。犹如行地。彼坐禅人。如是以心修行地一切入。入第四禅。安详出转水作隔。以智受持。此当成地。已成地彼坐禅人。于水行不障碍。如行性地。行于虚空犹如飞鸟。于是三行步行风行心行。于是坐禅人得地一切入定。于虚空受持道路以步行。若得风一切入定。受持风如绵缕如风行。以心行令满身心。或乐想或轻想。以着身身已轻。以心行行如飞鸟。如是以心行。行已手摸日月。如是神通。如是神力。彼坐禅人有禅人有神通。得心自在。以是修行心入第四禅。安详出手摸日月。以智受持。此当成近手。彼成近手。彼坐禅人或坐或卧。以手摸扪日月。起身乃至梵世。彼坐禅人有神通得心自在。乐行梵世。如是四如意足。以如是修行心。于远受持近。于近受持远。或多受持少。或少受持多。以天眼见梵天色。以天耳闻梵天声。以他心智知梵天心。彼坐禅人三行。以二行行于梵世。是法于一切受持变(受持变已竟)

尔时坐禅人欲起变意。如是修四如意足。以心得自在安身于心。安心于身。以由身安心。以由心安身。以由身受持心。以由心受持身。或乐想或轻想。着于身已着身已着身已着成住。如是坐禅人现修其身。成最软最轻堪受持。如铁丸为火所烧随意作物。如是坐禅人已如是修行。心成软堪受持。令满身心。彼坐禅人若乐除自形色。作童子形。入第四禅安详出。次第转童子形。已转以智受持。我当成童子形。如是作意成童子形。如是龙形。凤凰形。夜叉形。阿修罗形。帝释形梵形。海形山形林形。师子形虎形豹形象马形。步军形。已转以智受持。我当成步行军。如是作意成步行军。问受持变作变何差别。答以受持变不舍形色受持。以作变舍形色。此谓差别(作变已竟)

尔时坐禅人欲起意所造变。如是心得自在。修如意足。入第四禅安详出。于其身内作意。犹如空瓶。彼坐禅人如是作意。于空自身内随其所乐为变化。随其当成转。已转以智受持。随其当成。如是作意。成随相似。以此方便多作变化。作变化已成行。若坐禅人以所化身欲向梵世。于梵世前即化自身如梵形。随意所造。一切身分具足。诸根不少若神通人于此逍遥。彼所化人亦复逍遥。若神通人于此若坐卧。现出烟焰。若问若答。彼所化人亦坐亦卧。亦出烟焰。亦问亦答。是其神通所造变化。彼所化人。亦以随作如是等(意所造变已竟)

云何散句变所造色。于至时分别。是时彼不现。未至时分别于其间乐说。彼受持成不现。若不作分别时。念念不现。于化人无寿命根。所化饮食。事变种智。成九事。小事大事不可说事。过去事未来事现在事。内事外事内外事(散句已竟)

问天耳谁起云何当起。答八一切入。彼二一切入。于第四禅得自在。从自性耳起天耳界。

复说云何色界于四禅得自在。是其能起。复说于四禅亦起。

问云何当令起。答初坐禅人如是修四如意足以心得自在。入第四禅安详出。次第依自性耳界。若远声作意声相。或近声作意声相。若大声作意大声相。若细声作意细声相。若东方声作意声相。如是于一切方。彼坐禅人如是以修行心清白。以耳界清净。令心行增长。彼坐禅人以天耳界清净过人耳闻两声。所谓天声人声。或远或近。于是先师说。初坐禅人先闻于自身众生声。从此复闻身外众生声。从此复闻依所住处众生声。如是次第作意增长。复说初坐禅人。不能如是先闻自身众生声。何以故。不能闻细声。以自性耳非其境界。初坐禅人远螺鼓等声。彼声依自性耳。以天耳智应作意于声相。令起天耳智。或细声或大声。或远声或近声。唯天耳应取。于是初坐禅人不应作意于最可畏。何以故。于可受声应说欲爱。于可畏声应说惊怖耳畏智。彼成三事。小事现在事外事。若失自性耳。天耳界亦失。于是得声闻自在。闻千世界声。从彼缘觉最多。如来闻无数(天耳已竟)

问他心智谁能起云何应起。答光一切入于第四禅得自在。得天眼起他心智。云何应起者。初坐禅人如是修四如意足。以心得自在。清白不动入光一切入。于第四禅安详出。从初以光令满其身。以天眼见其自心意色。此依色意识起。如是知。以自心变见色变。此色从喜根所起。此色从忧根所起。此色从舍根所起。若与喜根相应心现起。意色如酪酥色。若与忧根相应心现起。成如紫色。若与舍根相应心现起。成如蜜色。若与爱欲相应心现起。成如黄色。若与嗔恚相应心现起。成如黑色。若与无明相应心现起。成如浊色。若与信相应及智相应心现起。成如清色。彼坐禅人如是以自身变。分别色变。尔时以光令满他身。以天眼见他心意色。彼以心变分别色变。以色变分别心变。如是分别起他心智已。起他心智除色变分别。唯取心事。彼坐禅人如是以修行心清白。或有爱心知有爱心或无爱心知无爱心。若有嗔恚心知有嗔恚心。若无嗔恚知无嗔恚心。如是一切可知他心智者。其事八。小事大事道事无量事过去事未来事现在事外事。彼无漏他心非凡夫境界。生无色处众生心。唯佛境界。若声闻得自在。知一千世界心。从此缘觉最多。如来无量(他心智已竟)

问忆宿命智谁能起。几种忆宿命智云何应起。答八一切入二一切入。于第四禅心得自在。是其能起忆宿命智。复说云何色界处。答于第四禅心得自在。是其能起。复说于四禅得起几种忆宿命。答三种忆宿命。一者多持生。二者生所造。三者修行所成。于是多持生者。以四行忆宿命智。善取彼相故。见彼分相故。诸根分明故。摄彼性故。此四行多持生忆宿命。于彼最胜彼忆七宿命。诸天诸龙诸凤凰。以生所成忆宿命。于彼最胜忆十四宿命。修行所成者。修如意足。

问云何应起忆宿命。答初坐禅人如是修四如意足。以信得自在。清白至不动。从现坐处。于一日所作事。或以身。或以意。或以口。忆一切事。如是于夜所作。如是一日二日。次第乃至一月忆彼一切事。如是二月所作事。如是次第乃至一年所作事。如是二年三年百年所作事。如是乃至初生所作事。忆彼一切。尔时久远过去心心数法有后生。心心数法现生。依初心心数法得生。以心相续生。现观因缘。忆识流转。两俱不断。于此世生。于彼世生。彼坐禅人如是以心修行清白。忆宿命不一种。如是一生二生三生四生等。如是一切。初坐禅人于此生已忆一切。若坐禅人不能忆彼生。彼不应舍精进。更重令起禅。已起禅善哉令自在。如磨镜法。善哉已得自在。现忆如初。于彼成忆。若自从一生。出彼心成忆。彼最乐已见方便。不可忆畜生生。及无色生及无想生不可想。无想性故。长老输毗多于彼最胜忆宿命智。七种小大不应说过去内外。内外于过去已所得道果。或国或村当忆。彼成过去想。忆宿命智。从智忆阴相续。忆宿命智。从此外道忆四十劫。过彼不能忆。身无力故。圣声闻忆一万劫。从此最大声闻。从彼最大缘觉。从彼如来正遍觉。自他宿命及行及处一切。余唯忆自宿命。少忆他宿命。正遍觉随其所乐忆一切。余次第忆。正遍觉若入三昧。若不入三昧。若不入三昧常忆。余唯入三昧(忆宿命智已竟)

问天眼谁起。几种天眼云何能起天眼。答光明为九。或光明为五。或光明一切入事。于第四禅得自在。有眼性是其所能起。
几种天眼者。答二种天眼。业果报所成。修行所成。于是典藏天眼。从果报所成。是以得见宝藏或有珠或无珠。修行所成者。修行四如意足。

云何能起天眼者。初坐禅人如是修四如意足。以心得自在。清白至不动。光一切入。入第四禅作意光想。及日想受持。此日如夜。此夜如日。以心无碍无所著。现修行心成有光明。彼坐禅人修行其心。成有光明。无闇障碍。过日光明。彼坐禅人如是心修行。以光明令满于内。作意色形。以智令满光明。彼非天眼。以智见内光明色。此谓天眼。彼坐禅人以天眼清净过人眼。见众生或终或生。或粗或妙。或善色或丑色。生于善趣。生于恶趣。如业所作。如是一切众生。于是若能起天眼。此烦恼彼所应断。所谓疑不正忆。懈怠睡眠。慢邪喜恶口。急疾精进。迟缓精进。多语种种想。最观色。此烦恼以此一一成就若令起天眼。其定成退。若其定退光明亦失。见色亦失。是故彼烦恼善哉应断。若已断此烦恼。若复不得定自在。以不自在天眼成小。彼坐禅人以小天眼知少光明。见色亦小。是故世尊说。是时我小定。是时我小眼。我以小眼知少光明。我见小色。是时我无量三昧。是时我无量天眼。我以此无量天眼。我知无量光明。我见无量色。于是初坐禅人非可爱色。非可畏怖色。如初说过天眼五种事。所谓小事现事内事外事内外事。依天眼生四智。未来分智。自所作业智。如行业智。业果报智。于是以未来分智。于未来色当起知之。以自所作业智。见他人所造业。以此业此人当往彼趣。以如行业智。见人生趣。以此业此人先生此知之。以业果报智。至此时至此趣。至此烦恼。至此方便。此业应熟。此业不应熟。此业应多受。此业应少受知之。于是声闻得自在。见一千世间。从此缘觉见最多。如来见无量(天眼已竟)

于是此散句。以天眼为见色。于一种修行定。唯见色不声闻。若以天耳为闻声。于一种修行定。唯闻声不见色。若为见闻二俱修行定。亦见亦闻。若为见闻知他心。修行于定。亦见闻知他心。若为见一方。修行于定。非见余方。不闻不知他心。若不少修行于定。于一切方。亦见亦闻。亦知他心。五神通。世间神通。有漏色界系凡夫共。若善神通。学人及凡夫共或阿罗汉无记神通。五神通。不于无色界生(解脱道说神通道已竟)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排版 |高珮琦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华品

绘图版·华品

1

谁能彻悟这微妙法,就如花匠昔花。

谁征服地界,阎魔界天界,
谁善说法句,如巧匠采花?

2

有如花匠昔花,在心灵道上前进的学者,能阐明这微妙的正法。

有学克地界,阎魔界天界,
有学说法句,如巧匠采花。

3

视此身为梦幻泡影,避开死神的箭并超越自己。

知此身如泡,觉悟是幻法,
折魔罗花箭,越死王所见。

4

洪水卷走正在酣睡的村子,死亡带走那情感放逸的人。

采集诸花已,其人心爱着,
死神捉将去,如瀑流睡村。

5

死亡系缚住那些永不满足的寻欢者。

采集诸花已,其人心爱着,
贪欲无厌足,实为死魔伏。

6

智者逗留在村里以获得他所需,如蜜蜂于花丛中采蜜。

牟尼人村落,譬如蜂采华,
不坏色与香,但取其蜜去。

7

只考虑自己的职责与缺点,而非考虑别人的。

不观他人过,不观作不作,
但观自身行,作也与未作。

8

只凭理论而不实践,如美丽但不芳香的花朵。

犹如鲜妙花,色美而无香,
如是说善语,彼不行无果。

9

理论加以实践就有如花朵,美丽、娇艳又芳香。

犹如鲜妙花,色美而芳香,
如是说善语,彼实行有果。

10

身为人类应多作善事,如在花堆中营造花环。

如从诸花聚,得造众花鬘,
如是生为人,当作诸善事。

11

花香或檀香木的香气不会逆风飘送,但贤德者者的香气却处处可闻。

花香不逆风,栴檀多伽罗,末利香亦尔。
德香逆风薰,彼正人之香,遍闻于诸方。

12

所有香味中,以贤德者的香味为最殊胜。

栴檀多伽罗,拔悉基青莲,
如是诸香中,戒香为最上。

13

贤德者的芳香不止在人间飘送,也飘送到天界。

                                           栴檀多伽罗,此等香甚微。
持戒者最上,香薰诸天间。

14

那贤德者通过智慧完全解脱,不再踏上那死的道路。

成就诸戒行,住于不放逸,
正智解脱者,魔不知所趣。

15

芳香可人的莲花,会在路边肮脏的沟渠中生长。

犹如粪秽聚,弃着于大道,
莲华生其中,香洁而悦意。

16

正信者通过智慧,超越那些愚昧的凡人。

如是粪秽等,盲昧凡夫中,
正觉者弟子,以智慧光照。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地狱品

绘图版·地狱品

1

说妄语者将堕入地狱受苦受难。

说妄语者堕地狱,或已作言“我无作”。

此二恶业者死后,他世同受(地狱)苦。

2

穿袈裟者,不节制恶行,将堕入地狱。

多袈裟缠颈,恶行不节制,

恶人以恶业,终堕于地狱。

3

与其施食于恶行的僧人,不如让他吃铁丸。

若破戒无制,受人信施食,

不如吞铁丸──热从火焰出。

4

邪淫者睡不安稳,今世受苦,来世堕入地狱。

放逸淫人妻,必遭于四事:

获罪睡不安,诽三地狱四。

5

邪淫者,乐趣少,恐惧多,又逃不过法律制裁。避免邪淫。

非福并恶趣,恐怖乐甚少,

国王加重罪,故莫淫他妇。

6

修行者作恶将堕入地狱,如茅草割伤那不善划者之手。

不善执孤沙,则伤害其手;

沙门作邪行,则趣向地狱。

7

怠惰、恶行、法疑者,将无法获得修行的果报。

诸有懈惰行,及染污戒行,

怀疑修梵行,彼不得大果。

8

该做的应该坚持去做,放逸、散漫将令人堕落。

应作所当作,作之须尽力!

放荡游行僧,增长于欲尘。

9

行恶者受苦难。行善者永不受苦。

不作恶业胜,作恶后受苦。

作诸善业胜,作善不受苦。

10

象城墙一样的保护自己,疏忽将堕入苦难。

譬如边区城,内外均防护,自护当亦尔。

刹那莫放逸。刹那疏忽者,入地狱受苦。

11

不应羞耻而羞耻,应羞耻而不羞耻,将堕入恶道。

不应羞而羞,应羞而不羞,

怀此邪见者,众生趋恶趣。

12

不应怖畏而怖畏,应怖畏而不怖畏,将堕入地狱。

不应怖见怖,应怖不见怖,

怀此邪见者,众生趋恶趣。

13

视无罪为有罪,视有罪为无罪者,将随入地狱。

非过思为过,是过见无过,

怀此邪见者,众生趋恶趣。

14

知错为错,知对为对。怀此正见者,往生善界。

过失知过失,无过知无过,

怀此正见者,众生趋善趣。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婆罗门品·下

绘图版·婆罗门品·下

1

能分辩是非理解教义者,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有甚深智慧,善办道非道,

证无上境界,是谓婆罗门。

2

持戒无欲者,不与出家人和在家人交往,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不与俗人混,不与僧相杂,

无家无欲者,是谓婆罗门。

3

不用刀杖,不杀害也不指使他人杀害者,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一切强弱有情中,彼人尽弃于刀杖,

不自杀不教他杀──我称彼为婆罗门。

4

对仇敌友善者,对暴力温和者,是真正的婆罗门。

于仇敌中友谊者,执杖人中温和者,

执着人中无著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5

甩掉贪、嗔、痴。如芥子从针尖掉落。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贪欲嗔恚并慢心,以及虚伪皆脱落,

犹如芥子落针锋──我称彼为婆罗门。

6

说益语实语者,对暴力温和者,是真正的婆罗门。

不言粗恶语,说益语实语,

不解怒于人,是谓婆罗门。

7

不取他人非施舍之物,是真正的婆罗门。

于此善或恶,修短与粗细,

不与而不取,是谓婆罗门。

8

他于今世和来世均无疑虑者,证获无生的境界,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对此世他世,均无有欲望,

无欲而解脱,是谓婆罗门。

9

没有贪欲和无疑虑者,证获无生的境界,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无有贪欲者,了悟无疑惑,

证得无生地,是谓婆罗门。

10

若于此世间,不执着于善恶,无忧而清净者,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若于此世间,不着善与恶,

无忧与清净,是谓婆罗门。

11

如月出云翳,清净无瑕。灭尽再生之欲者,我称他为婆罗门。

如月净无瑕,澄静而清明,

灭于再生欲,是谓婆罗门。

12

无欲又无疑惑者,不执着,政务寂静涅盘,我称他为婆罗门。

超越泥泞崎岖道,并踰愚痴轮回海,

得度彼岸住禅定,无欲而又无疑惑,

无著证涅槃寂静──我称彼为婆罗门。

13

舍弃欲乐而出家者,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弃舍欲乐于此世,出家而成无家人,

除灭欲乐生起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14

舍弃爱欲而出家者,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弃舍爱欲于此世,出家而成无家人,

除灭爱欲生起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15

远离人间及天界的系缚者,除去一切系缚。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远离人间缚,超越天上缚,

除一切缚者,是谓婆罗门。

16

17

若偏知一切众生的生死,他已致完美的境界,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若遍知一切──有情死与生,

无执善逝佛,是谓婆罗门。

18

那些应受礼敬者,虽然不知他们的去向,我称他为婆罗门。

诸天乾闼婆及人,俱不知彼之所趣,

烦恼漏尽阿罗汉──我称彼为婆罗门。

19

无有一物,不执着于一物者,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前后与中间,彼无有一物,

不着一物者,是谓婆罗门。

20

那勇猛超脱者,战胜一切,获得安定。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牛王最尊勇猛者,大仙无欲胜利者,

浴己(无垢)及觉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21

他能知前世,能见天界与地狱。他灭尽于再生。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牟尼能知于前生,并且天界及恶趣,

获得除灭于再生,业已完成无上智,

一切圆满成就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智者品

绘图版·智者品

1

与智者交游,他能指示你的过错,有如指示宝藏者。

若见彼智者能指示过失,并能谴责者,当与彼为友;
犹如知识者,能指示宝藏。与彼智人友,定善而无恶。

2

智者的训诫,令善者喜,令恶者憎。

训诫与教示,阻(他人)过恶。
善人爱此人,但为恶人憎。

3

不与恶者或行为鄙劣者为友,应当与善者或行为高尚者为伍。

莫与恶友交,莫友卑鄙者。

应与善友交,应友高尚士。

4

一位理解妙法者,过着清净且安乐的日子。对圣者所说的法,他心里充满喜悦。

得饮法(水)者,心清而安乐。
智者常喜悦,圣者所说法。

5

智者调御自身,有如灌溉者治水,箭匠矫箭,木匠绳木。

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矫箭,
木匠之绳木,智者自调御。

6

在毁谤与赞誉中,智者有如坚固的岩石,不为风所动摇。

犹如坚固岩,不为风所摇,
毁谤与赞誉,智者不为动。

7

那智者听闻妙法后,心里感到清净;有如一面深不可测的池塘,澄净而清明。

亦如一深池,清明而澄净,
智者闻法已,如是心清净。

8

那智者舍弃一切,不因苦乐而喜忧。

善人离诸欲,不论诸欲事。
苦乐所不动,智者无喜忧。

9

那智者不会为任何利益而作出恶行。

不因自因他,智者作诸恶,不求子求财、及谋国作恶。
不欲以非法,求自己繁荣。彼实具戒行,智慧正法者。

10

抵达彼岸的人少,在此岸徘徊的人多。

于此人群中,达彼岸者少。
其余诸人等,徘徊于此岸。

11

那些依止于正法者,能抵达彼岸,能度过困难及魔境。

善能说法者,及依正法行,
彼能达彼岸,度难度魔境。

12

舍弃那不道德的观念,出家并领悟那涅槃的真谛。

应舍弃黑法,智者修白法,
从家来无家,喜独处不易。

13

那智者自我净化,舍弃欲念,不再受到世间的系缚。

当求是法乐。舍欲无所有,
智者须清净,自心诸垢秽。

14

练习那七菩提分,不再受系缚,确保通往涅槃。

彼于诸觉支,正心而修习。
远离诸固执,乐舍诸爱着,
漏尽而光耀,此世证涅槃。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恶品

绘图版·恶品

1

急速作善行,抑制心向恶;迟疑向善行,心则喜于恶。

应急速作善,制止罪恶心。
怠慢作善者,心则喜于恶。

2

已作的恶行,不要重犯;积恶将导致苦报。

若人作恶已,不可数数作;
莫喜于作恶;积恶则受苦。

3

反复作善行,心喜于善行;积善将带来欢乐。

若人作善已,应复数数作;
当喜于作善;积善则受乐。

4

恶业未成熟时以为是乐;恶业成熟时方见其恶。

恶业未成熟,恶者以为乐。
恶业成熟时,恶者方见恶。

5

行善者在见到自己的善果后,才会欣赏自己的善行。

善业未成熟,善人以为苦。
善业成熟时,善人始见善。

6

不要轻视那微小的恶行,它们一点一滴的将装满整个水瓶。

莫轻于小恶!谓“我不招报”,
须知滴水落,亦可满水瓶,
愚夫盈其恶,少许少许积。

7

不要轻视那微小的善行,它们一点一滴的将装满整个水瓶。

莫轻于小善!谓“我不招报”,
须知滴水落,亦可满水瓶,
智者完其善,少许少许积。

8

有如商人避开险道一般的避开恶道。

商人避险道,伴少而货多;
爱生避毒品,避恶当亦尔。

9

不作恶不担心恶报,不受伤的手可安全的拎起毒药。

假若无有疮伤手,可以其手持毒药。
毒不能患无伤手。不作恶者便无恶。

10

对贤者所施加的任何恶行,行恶者将得到恶报。

若犯无邪者,清净无染者,
罪恶向愚人,如逆风扬尘。

11

贤德者升天界,作恶者堕地狱,无垢秽者证涅盘。

有人生于母胎中,作恶者则堕地狱,
正直之人升天界,漏尽者证入涅槃。

12

恶行者怎么样也逃不过恶业的果报。

非于虚空及海中,亦非入深山洞窟,
欲求逃遁恶业者,世间实无可觅处。

13

无论躲到天涯海角都躲不了死亡。

非于虚空及海中,亦非入深山洞窟,
欲求不为死魔制,世间实无可觅处。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