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三篇·07.布施品

五二、不施不应施,而施于应施,此人遭危难,必有好友助。

 

注:布施,应选择受施之人,及所施之物,否则,有时反为害人,故对于不应受施之人;则不布施,对于应受施者,则布施之。若能如是合理选择布施,则将来若遭遇危险困难时,必有救助之朋友也。

 

五三、布施不应施,不应施而施,此人遭危难,必无好友助。

 

注:对于不应布施之人,反布施之,又对于应布施者,又反而不布施。如是不合理之布施,则自己遭遇危险困难时,必无朋友救助也。

 

五四、施食如施力,施布如施色,施乘如施乐,施灯如施眼。

 

注:此乃解释布施所得之果。谓布施饮食,则如布施力量与人;布施衣服,则如布施色身族姓与人;布施舟车交通工具,则如以福乐布施与人;布施灯烛光明,则如布施眼目与人。

 

五五、施所喜得喜,施上物得上,施妙物得妙,最胜得最胜。

 

注:此解释布施所得之报应。布施自己所喜欢之物,则得所喜欢之物;布施上品之物,则得上品之物;布施妙物,则得妙物;布施最胜之物,则得最胜之物。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三篇·06.心 品

四三、无染污之心,无嗔怒之心,已断福及祸,因醒故无灾。

 

注:人之心念,若无染污,嗔怒愤恨之念,亦不能起,对于祸福,又能舍去。则此人

,已是醒悟之人,因能醒悟,故无灾害。

 

四四、知身瓶心城,应用慧战魔,保住已胜处,不应自退转。

 

注:人人之身,皆如土造之瓶,终必须破裂废弃。又人人必须守住此心,如守一城,

然后学佛之慧,以破诸魔,破魔之后,所胜之处,亦必须守护,勿令自己退转。

 

四五、世间被心引,心带世间去,世间诸众生,随心法之力。

 

注:世间一切众生,皆被心所引去,亦即如同此心,引带此世间。故世间诸众生等,

皆随逐心法之力,无能解脱者。

 

四六、欲行邪戒盖,百年修邪行,必不得解脱,不得度彼岸。

 

注:人若被欲念所盖覆,又被邪行邪戒,即不合理之修行及不合理之戒所覆盖,此种

不合理之持戒修行虽至百年,其心仍不得解脱,亦不能度到彼岸。彼岸即解脱觉

悟之岸也。

 

四七、制伏难制心,勿轻随喜境,则此是善业,心伏引乐来。

 

注:心乃难制伏,又轻易随喜悦欢娱之境而去,若能制伏,则是最妙之善业,既能制

伏此心,则必能带引福乐而来。

 

四八、欺取父母财,及兄弟之财,心恶不昌盛,诸天亦不护。

 

注:人若造作恶业,欺诈、窃取父母之财物,乃至欺诈、窃取兄弟之财物,如是恶心

恶行,必定无昌盛富乐之日,诸天龙众,亦不保护此人也。

 

四九、正观心解脱,知世间生灭,无恼而修福,其心必清净。

 

注:此偈为佛对诸比丘所说,谓诸比丘众,若能住于正观,心已解脱诸缚,知世间生

起、衰退、灭坏之原因及结果,烦恼不能依着其心,有修造福之法,则其心必定

清净矣。

 

五〇、无退转、作善,以瑜伽悟道,必悟一切法,得尽诸烦恼。

 

注:人修行佛法,若能心不退失畏难,造作诸一切善业,以瑜伽(即相应于佛法之道

)而悟道,得道之乐味,则必能了悟于一切世间善法,而灭尽一切无明烦恼也。

 

五一、智者应守护,此难护妙心,心常随爱境,护心能得福。

 

注:人之心,时时奔走不息,故有智之人,必须守护此甚难守护之心,守护此甚微细

玄妙之心,因为此心,常走入可爱可贪之境界,唯有守护此心,乃能有福。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三篇·05.安忍品

四〇、贤者忍庄严,勤者之行持,行者之大功,忍带来大乐。

注:能安忍之人,以安忍庄严其身,遇事皆能忍,安忍又为勤勉之人,所必有之行持。又修行之人,亦仗安忍之力,为自己之力,因安忍一事,能带来大福大乐也。

四一、净人最胜人,安忍寂静人,如不自洗净,不能得清凉。

注:有净行之人,或为最胜之人,或为能安忍及寂静无诤之人。总之,皆必自己洗净自己,然后始得清凉悦乐之心,他人不能代洗也。

四二、国王战大胜,忍者无所利,忍者于怨结,已寂静灭除。

注:国王与军队之大战胜,对于安忍之人,无有利益,因战争必造成怨结深仇,但安忍者对于怨结仇恨一事,已灭除、已寂静。故胜败之事,对于安忍之人,无有利益也。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三篇·04.烦恼品

一四、爱,无常不久,有大苦大毒;恨因,苦为果,如炽热之铁。

 

注:世间所可爱之物,皆是不能常住、不能久存,故最后必有大苦,及大毒害。因有怨恨为其根本之因,故结果必有大苦,其苦之甚,有如热铁之炽热、大热。

 

一五、众生无明覆,为众欲所遮,欲饰黏众生,苦是众生害。

 

注:一切众生,皆为无知无明所覆所盖,又被诸欲所遮蔽,可谓诸欲,装饰黏着众生,而最后则受诸苦恼,可谓苦是众生之大害。

 

一六、诸欲缚众生,灭欲即脱缚,故能舍诸欲,即名断诸缚。

 

注:一切众生,为贪欲所系缚,能灭诸欲,即能解脱诸缚。故能舍弃诸欲之人,即可名为能断诸缚之人也。

 

一七、欲掠缚诸人,欲最难舍去,众生被欲缚,如鸟被缚颈。

 

注:欲最能掠缚人人,人人虽欲舍弃诸欲,但欲为世间最难舍弃之物,而众生为欲所缚住时,则犹如诸鸟类,颈被索缚,不能飞去。

 

一八、寂者能行舍,有智不自等、自慢或自轻,无有烦恼生。

 

注:心念寂定之人,则必能于诸事诸境,生起舍心,住于正智,不自认为自己与人平等,亦不自慢(自认为高人一等),更不自轻(自认为低人一等)。人能如是,则烦恼不能生起矣。

 

一九、比丘断欲染,住于寂定中,不再流转生,是为断后有。

 

注:比丘若能断灭欲染,又能住于寂静正定中,已断再生之业,是则名为断后有之色身,永无生死轮回之苦矣。

 

二〇、知欲能生苦,无欲、不执着,有智、见轮回,远离诸罪恶。

 

注:人若知诸欲,能生众苦,则应断除诸欲,不执着诸欲,住于正智,深见生死轮回之害,应即速远离诸罪恶业。

 

二一、诸爱甜可乐,现诸色毁心,既见爱害己,应如犀独游。

 

注:一切爱欲,外表皆甜蜜,甚可悦乐,又借种种色相以引诱人。但其实则乃毁坏人之心,令心纷乱邪恶。人若能如是知见,诸爱欲之害己,则当远离;如带角犀牛,在山林中单独游行。

 

二二、弃嗔、执、烦恼,因一切业障,不能障无恼,不执名色人。

 

注:人应当弃舍嗔怒之心,弃舍执着之心,超越诸烦恼,如是,则能有所成就道。因一切业障,不能障碍无烦恼及不执一切名、一切色相之人也。

 

二三、弃嗔、执、烦恼,因苦不追迫,不执名色人,无恼因之人。

 

注:人应当弃舍嗔怒之心、执着之心,超越诸烦恼,盖无论何种苦难,皆不能追随迫害此人。因此

 

人已不执着诸名、不执着诸色,又无烦恼之因也。

 

二四、人因欲而生,心奔驰不息,轮回生死中,不能脱众苦。

 

注:人因有种种诸欲,而必求生,人心时时奔驰狂走,无有休息,故终必轮回于生生死死之中,受诸种种苦恼,无有终止之时。

 

二五、人因欲而生,心奔驰不息,轮回生死中,苦是彼之灾。

 

注:人因有种种诸欲,而必来生,人心终日奔驰狂走,无有休息,故终必轮回于生死之中。彼等之大灾害,即时时在受苦也。

 

二六、人因欲而生,心奔驰不息,轮回生死中,业是彼所趣。

 

注:人因有种种诸欲,而必来生,人心终日奔驰狂走,无有休息,故终必轮回于生死之中,必依照其生前所作之业,而受生死轮回。

 

二七、世界被欲障,为老所围住,又被死所阻,故在于苦中。

 

注:全世界中所有众生,皆为欲念障碍,不得自由自在,又为年老所包围,不能逃免老境,又再被死亡所阻,不能继续生存。故众生皆在痛苦之中也。

 

二八、娱乐缚众生,有“寻”引之去,因能断欲念,故名脱众缚。

 

注:娱乐欢笑,诸等事物,能缚执众生;又有“寻”,即想念忆恋之情绪,引带之去。故唯有因为能断欲念之故,乃可名为解脱诸缚者也。

 

二九、志趣涅槃者,应遮睡、惰、惛,住于不放逸,不轻视他人。

 

注:人若有志趣向涅槃寂静之乐,则应遮断喜乐睡眠之念、喜乐懈惰之念;又应住于不放逸,不粗心大意,而最后则切不可轻视他人。

 

三〇、不忧虑未来,不悲伤过去,见诸触寂静,他不能夺见。

 

注:人若不忧虑挂念,尚未到来之事,又不苦恼悲伤,已经过去之事,又能视见目前现在所接触之事物,皆寂静无事,又其他一切诸人,不能抢夺其意见,变换其意见,则此人必为一大上人也。

 

三一、不留恋旧物,不爱着新物,彼物既变逝,不伤不起欲。

 

注:对于过去之旧物旧事,不起忆念留恋之心,对于新有之新物新事,不起爱着执取之心。又无论何事,既在变更消逝,亦不因此而起怨、悲伤、忧恼之心,亦不起取得之欲念。

 

三二、众生被“死”限,被“老”包围住,又被“欲”箭伤,又受“嫉”烧煎。

 

注:一切有性命之动物众生,皆为“死期”所限定,又被将来之“老年”所包围,又被欲箭时时射伤,更时时被“嫉妒”他人之心,变成热火,烧煎不止;如此性命,有何可乐。

 

三三、众生我执造,被我执缚住,因我见造恶,不能越轮回。

 

注:一切动物众生,因为执著「我”,故造成此我之肉身,亦被此“我”缚住,不能走动。更因有此“我”,而有“我”之知见,更由此“我”之知见,而造诸恶业。所以,永远不能越出生死轮回。

 

三四、痴人不知义,亦不见于法,人被痴盖时,则是愚暗时。

 

注:愚痴之人,对于任何事理,皆不得其正确之意义,对于佛法,更无知无见。因为人如为愚痴所遮盖之时,即其生命,为最黑暗之时也。

 

三五、人不执我所,亦不执他所,不执为我所,失时则不悲。

 

注:人若能不挂念执着此物,为我所有之物,此地为我所有之地,亦不挂念执着此物,是他所有之物,此地为他所有之地。能如此不执著「我所有”,则在失去此物时,心不悲伤,因平时不执着为我所有也。

 

三六、断爱、断难越,能断诸欲念,此人无所缚,不悲亦不恋。

 

注:人若能断爱,及断世上难以超越之缚,则此人已断诸欲念,此人已无所缚。故遇任何事物,心中不悲伤,亦不恋喜,盖已无所执着也。

 

三七、愚人依着爱,则时常受苦,智者见苦因,故不依着爱。

 

注:愚昧无知之人,依着于爱,遇到可喜事物,则起爱念,故心中时时苦恼。有智识之人,知爱为苦之原因,遇事遇物,虽可悦目悦心,亦不起爱着之心,故心中亦无诸苦恼。

 

三八、贪者不知义,亦不见于法,贪遮人心时,即是黑暗时。

 

注:贪欲之人,对事对物,不知其他义理,只知贪求,亦不见佛法,只见贪求。故在贪欲遮蔽人心之时,亦即其人在黑暗中之时。

 

三九、斩林莫斩树,灾害生于林,比丘应斩林,作无林之人。

 

注:林,即烦恼,林中有害人之野兽甚多,亦如烦恼,其中有害人之处甚多。故佛告诸比丘,必须斩去烦恼之林。不必斩一树一木,斩林,即全部烦恼斩尽矣。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经专题·佛经祖语·泰国南藏佛陀语录·言语品

三九八、言语,同内心一样。

注:言语谈话,有柔和的、有礼的;粗野的、无礼的。这里说的是,言语谈话,要像心脏的肉一样的柔和。

三九九、说美好的话,会造成利益。

注:美好的话,是老实语、和好尊敬的话、谦恭和悦的话;对各方有利益的话、对时间地方适合的话、对人和对会议适合的话、对所说的事情亦合宜的话、使用的语句和声调亦都适合的话。这些话,自然一定做出许多利益来的。

四○○、说恶话的人,一定热恼。

注:恶话,是说不真实的话、说虚妄的话、说讥笑的话、说挑拨的话、使人破裂的话、粗野的话、无理责备人的话、看轻人的话、嘲笑的话。这些话,都是伤人害人的话,所以,结果倒是自己受了苦恼。

四○一、气恼的人,说话粗野。

注:粗野的话,就是不文雅、无礼貌的话。愚人和坏人,时常说粗野话,这是因为愚呆和下贱。一个普通人,平时都是不说粗野话,可是一到气恼起来,一时控制不住,就说出粗野话了。

四○二、不说实话的人,一定堕落地狱。

注:不照事实说话,就是不说实话,把无的说有,把有的说无。说不实话的罪,有轻有重,要看说的是什么事,说的用意是怎样;如果是会伤害人的、令人损失死亡的,自然是大罪,死后一定生在地狱里。

四○三、在说话里,可以知道是不是清洁的人。

注:清洁不清洁,普通是看他的衣服和皮肤,可是这是外面的清洁,所以要听听他的说话,就可以看到他是清洁的人,或是不清洁的人。如果他说的是实话、不伤害人的话;不说粗野的话、不胡说乱说,这就是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真正清洁的人了。

四○四、应该说美好的话。

注:美好的话,是实话、不伤害人话、不粗野话、不胡乱话,是柔和好听的话。无论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时候;对上司、对下属、对朋友,都要用美好的话。

四○五、应该说柔和有益的话。

注:人所说的话,可以分做四种:第一、是不柔和没有益。第二、不柔和可是有益。第三、是柔和可是没有益。第四、是柔和又有益。那不柔和又没有益的话,是最坏的话;不柔和可是有益,亦不应该说,因为人们都不喜欢听;柔和可是没有益,更不应该说,因为说了并无好处。人最好是说柔和而又有益的话,因为这样说,才会受人尊敬、令人爱好而喜欢听从。

四○六、说话,要说那些不会使自己热恼的话。

注:说话,会使自己热恼痛苦,亦会使自己安乐幸福。如果说坏的话、做坏的事,自然会使别人热恼,结果,自己亦热恼。所以,说话要先想想这样的说,是不是会使人热恼、自己热恼、应该不应该说。这样的先想想,就不会惹来热恼了。

四○七、应该说可爱的话。

注:可爱的话,就是真实的话、和敬的话、爱护的话、又是有益的话;这些话,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在任何的时候、对任何人说的。说这些话的人,自然就得到可爱的话、和敬的话、爱护的话、又是有益的话。所以,人人都应该说这些话。

四○八、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该说不可爱的话。

注:这句话,就同上面的一句一样。愚心坏人,他亦知道说“不可爱的话”是坏事,但他总觉得,有时对一个人、对一件事、及一些时候,应该说些不是真实的话、不和敬的话、不爱护的话、没有利益的话。这是错误的,人人应该时时说可爱的话。

四○九、说好的话,亦不要超过时间。

注:说好的话,虽然是大家有益,可是说得太多,拉得太长,超过限定的时间,就会使听的人生起讨厌的念头来。所以,说话不要说得太长。

四一○、不应该说恶话。

注:恶的话、坏的话,一定不应该说;说起来,会使说的人苦恼、听的亦生起苦恼;有时说的人,还说恶话未完,就已经被听的人殴打了。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经专题·佛经祖语·泰国南藏佛陀语录·国王品

三九一、国王,是一个国土的表现。

注:从前的印度是分做许多国,每个国土,都有一位国王。所以,国王所在,便是表现一个国土的所在。

三九二、国王,是人民的元首。

注:古代印度各个国都有一位国王,做人民的领袖,管理及保护人民,代表这个国和别个国联络。国王,是一个国最重要的人。

三九三、贤明有道的国王,人民就有福乐。

注:国王,是一个国家的元首,国王如果乱作乱为,人民自然会受到种种痛苦;反过来说,如果国王贤明、公平、有道、爱惜人民,人民当然有幸福了。

三九四、国王,如果对怨恨的人没有恼怒报复,人民就会尊敬。

注:国王是有权力的,如果人民怨恨他,他可以抓来监禁或杀掉。如果一个国王对怨恨他的人,不这样做,实在是一位好国王,人民一定尊敬他。

三九五、国王穿着武装,一定很庄严。

注:印度的国王这名词,意义是武士,责任是保护国土、抵抗敌人。所以,国王一穿着武装,就觉得很庄严。

三九六、国王,在各等种姓里,是最高贵的。

注:印度的社会分做四个种姓,就是婆罗门(贤人)、武士(国王)、商人和普通人。国王,在这四种姓里,是最高贵的。

三九七、国王,要保护人民,要时常像父亲保护儿子一样。

注:国王治理国家就像治理家庭一样的,时常保护儿子,使儿子安全幸福。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三篇·02.不放逸品

四、诸比丘等众,应住不放逸,有智戒正念,守护自己心。

 

注:落发出家,为佛弟子,自当住不放逸,不粗心大意,住于正知、正智、坚护正戒、正念、正见,摄护自心,不令散逸。如是则为一真正之比丘矣。

 

五、乐住不放逸,摄护自己心,自拔出污泥,如象出泥池。

 

注:人应住于不放逸之中,不粗心大意,当摄护自己之心,住于正道。犹如大象,堕落泥池之中,但能用自己之力,自己拔出泥地。

 

六、乐住不放逸,见放逸诸害,烧大小烦恼,如火烧火种。

 

注:此为佛教诫比丘之偈语,谓诸比丘,应当欢喜悦乐,住于不放逸,不粗心大意,能见放逸之种种灾害,乃能从事焚烧诸大小烦恼,如火之焚烧一切火种。火种,种,即一切可焚烧之物。

 

七、比丘不放逸,或见放逸害,不作衰退行,是名近涅槃。

 

注:若诸比丘,能不放逸,不粗心大意,或能见放逸之害,不作衰退之行,如是,则能近于涅槃之境矣。

 

八、比丘具正智,不放逸,有觉,不执我、我所,逸,能舍现五苦。

 

注:若诸比丘,能住正智、能不放逸、具有觉心,及能不执我及我所,又能游化各方,如是,则能断去现生等五苦,即生苦、老苦、爱苦、悲苦、恼苦。

 

九、应作依靠地,暴流不能淹,正勤不放逸,摄护及制心。

 

注:有智慧之人,应先造成可依靠之地,使诸生死暴流,不能淹没。平时更须正勤精进、不放逸,摄护身口意、不作诸恶,又能制心一处、不令散乱。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经专题·佛经祖语·泰国南藏佛陀语录·乞求品

三八六、有智慧的人,一定不乞求人。

注:乞求有好多样,每日乞求来过生活的是叫化。喜欢别人的东西,便向那人乞求的,是贪求人,这些人,是没有智慧的人,是不讨生活的人。有智慧的人,不这样做,他一定找工做,自己养活自己。

三八七、乞求的人,一定是不可爱的人。

注:乞求别人的东西的人,如果是叫化,一定是人人都讨厌;如果是贪得的人,随便向人开口乞求东西,亦会令人不喜欢。因为每个人所有的东西,他都是爱惜的,有人来乞求,他当然不喜欢。所以,乞求别人的东西的人,是没有人爱惜的。

三八八、被乞求而不给与的人,一定变成不可爱的人。

注:贪得的人,看见到别人美好的东西,就起贪得的念头,执着要占有那东西,不想公理、不想公平、不想是别人所爱惜,最后便开口乞求;乞求不得,就责备他人悭吝、胸怀狭小,从此就起报仇的念头。这就是说,有人求乞东西,不给与他的时候,便会变成不可爱的人,变成他的仇人。

三八九、人因为时常乞求,一定会被人讨厌的。

注:时常乞求的人,就是贪得的念头很多的人,亦就是时常向人乞求东西的人,这样的人,自然一定受到人家的讨厌。所以,佛教的戒律,是禁止向人乞求东西的。

三九○、不要乞求别人所爱惜的东西。

注:每个人都有所特别爱惜的东西,有些是价钱高的、有的是难得的古玩、有的是纪念物、有的是人家所最喜欢的、有些是有钱亦买不到的。这些东西,切切不可向人乞求,因为乞求人家所特别爱惜的东西,是最下流卑贱的行为。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三篇·01.自己品

一、己是己所靠,他人不可靠,能靠己之人,已得难得靠。

 

注:人有时必须依靠他人,但最可依靠者,莫如依靠自己。他人虽好,有时亦不可依靠也,故能依靠自己之人,则已得难得之依靠矣。

 

二、无胜爱己爱,无胜米之财,无胜慧之光,雨为池之主。

 

注:天下可爱之物甚多,但无有能比爱自己者;天下之财亦甚多,但亦无有能比米更

可爱;天下之光甚多,但亦无有能比智慧之光;又池水虽多,仍必以雨为主,无

雨则池无水矣。

 

三、毁戒至覆己,如蔓覆娑罗,则必望害人,而亦必害人。

 

注:人若污毁戒条,造邪恶事,令邪恶覆盖自己之身口意业,则必时时想念加害他人

,又必从而加害他人。其情形,犹如蔓草,覆盖娑罗树,娑罗树终必倒毙也。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经专题·佛经祖语·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一篇·16人品

二八九、贤人,一定会做利益的事。

注:贤人,说是有学问、有智识的人,是行“十善”的人,是有利益现在和利益将来的人,是会利益自己和利益别人的人,是做好事、说好话、想好事的人。贤人所做所说、所想,都是有利益的。

二九〇、具足戒行的贤人,一定跟火一样的光明兴荣。

注:人有四种:一、是学问坏、品行坏。二、是学问坏、品行好。三、学问好、品行坏。四、是学问好、品行好。最后的一种人,就是学问好、品行好的人,一定是人人尊敬,一定是同火一样的光明兴荣。

二九一、贤人,一定不做没有利益的事,只做有利益的事。

注:贤人,是有学问智识的人,要做什么事,都要想到会不会利益自己或他人。如果看不见对自己有利益和对他人有益,他一定不做;又即使对自己的财产有益,但对他人有害,贤人亦不做。

二九二、贤人一定看管六种器官(六根)。

注:愚人,不知人的欢喜和讨厌,都是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器官来的,所以,不看管他,让六种器官,自由做事。看不应该看的、听不应该听的、……想不应该想的,所以,就生出很多的欢喜和讨厌的念头。可是贤人,就会管护这六种器官,不看不应该看的、不听不应该听的、……不想不应该想的,这样,心里就不会热恼,一定会离苦。

二九三、贤人,不表示高低。

注:无论贤人愚人,都活在这世界,同样的,有时得到财产、得到名誉、得到福乐;有时亦失去财产、失去名誉、失去福乐。这些得和失,都是很平常的,可是愚人得到财产、名誉、福乐,便“得意忘形”起来,表示他很高贵;失去财产、名誉、福乐的时候,便伤心起来,表示他很贱低了。可是贤人,就不会这样,得到财产、名誉、福乐时,或失去财产、名誉、福乐时,都是一样的态度,不会表示出高低的情形样子的。

二九四、贤人,有审思的力量。

注:愚人贤人,同样有“眼耳鼻舌身意”,可是愚人,不留心、不审思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是这样的看和听,贤人是和愚人相反的,贤人看到什么东西、听到什么东西,都留心审思,所以他的智慧,亦渐渐增加起来;这种力量,是坚固不动的原则基础。

二九五、善种性的人,是很难找到的。

注:“善种性”,是说很聪明的人,对什么学问,都是容易学好、学得快,这样的人,自然不容易找得到。这善种性,还用到善种性的马、善种性的象、善种性的牛。

二九六、具足德行的人,是很难找到的。

注:人要具足德行,例如具足“知惭知愧”、种种德行,是很难找到的。要做好父亲、好的儿女、好的夫、好的妻、好的教师、好的学生、好的上司、好的下属,都是很难找到的。

二九七、在人类中间,有经过训练(调和)的人,是顶好的。

注:牛、马、象,本来是很粗野蛮横的,可是经过训练之后,却变成能帮忙人类做工的动物。人亦是这样,要经过训练,会做好事、说好话、想好事,就会做一个“有训练的人”。不会生起贪心、气恼、愚痴,自然是一个顶好的人。

二九八、可依靠的人,是具足大慈悲心的。

注:这一句是“赞佛偈”里的一句话。佛是天性具足大慈悲心的,在做菩萨修行时,已经是救渡许多众生了;到成佛的时候,还说法渡众,一共四十五年,真是一位具足大慈悲,可以依靠者。

二九九、智人,一定会舍掉恶。

注:智人,是有智识的人,他会知道进步的原因、会知道衰落的原因、会知道进步和衰落的原因的方便行为;所以,他会知道恶是不进步的原因,知道恶是衰落的原因,知道不作恶是不衰落的原因。所以,他一定会舍掉恶。

三〇〇、贤人,一定指导所应该指导的道路。

注:贤人,是很明白清楚一切事物的“因”和“果”,所以,要指导他人的时候,一定想到指导以后,是不是得到好的“果”。因为有些人,会把指导的话弄错,而做出错事来,所以,贤人要指导的时候,一定先详细考虑,把应该指导的才去指导;不然的话,有时会变成坏的指导。

三〇一、有智慧的人,不做那些不是自己责任的事。

注:有智慧的人,一定知道该做和不应该做的事;知道那一种是利益自己的事,那一种是利益他人的事。有智慧的人,只是做自己所应该做的事,不做那些不应该做的;亦不舍掉自己的事,去做别人的事。

三〇二、贤人,得到财产,一定资助亲戚。

注:愚人得到财产,便会忘记亲戚,亦忘掉自己。贤人就不会这样做,贤人得到财产,便想到亲戚,看情形资助帮忙亲戚。那些忘记亲戚的人,叫做败灭的人。所以,贤人一定不会忘掉亲戚,又一定帮助亲戚。

三〇三、贤人,有统治群众权力的时候,会给群众许多利益。

注:愚人傻子,有统治群众的权力,可是不会做些利益群众。贤人却和愚人相反,贤人有统治权力的时候,便会做许多利益群众的事。

三〇四、净人,不谈说欲乐。

注:净人,就是清净的人,是身心寂静的人。对于“色声香味触”这些欲乐,已经能看破放下。所以,亦就不谈说到欲乐这一类的事。

三〇五、不说善法的人,不是净人。

注:净人,是清净寂静的人。做事清净寂静,说话亦清净寂静,想事亦清净寂静,又时常说善法的人。所以,不说善法的人,就一定不是净人。

三〇六、净人,喜欢帮助众生。

注:众生,是那些有性命的动物。这些动物,有人喜欢去打杀伤害他,可是清净的人,却喜欢帮助救济这些有性命的动物,无论是人畜禽兽,净人都喜欢帮助救济的。

三〇七、净人,在很远就可能看见到的。

注:净人,是一个好人,就像高山一样,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他。这就是说,净人的名声好,人人都有听到他的名誉,人人都知道他是好人。所以,就像高山一样,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到了。

三〇八、净人的来世,是去住在天堂的。

注:净人,是清净的人、寂静的人、说善法的人、帮助众生的人、是一个好人。所以,净人死后,一定去生在天堂的。

三〇九、净人,一定芳香遍闻。

注:花的芳香,单是随风飘去,但净人的香,是随处遍飘,人人能闻。这香就是净人的名誉、德行,人人乐闻乐见,而且是时时皆香。

三一〇、寂静的人,一定有安乐的生活。

注:人生在世,有很多的麻烦,有时是外面的“色声香味触”的麻烦,有时是内面的贪心、气恼、讨厌、不如意、爱欲的麻烦,这些会使生活不幸福。可是寂静的人,不去染着外面的欲,心里没有那些麻烦的念头。所以,就一定有安乐的生活。

三一一、净人的香,能逆风飘去。

注:净人是一位好人,他的香,就是他的名誉、德行的香,真是处处皆闻,亦会逆风飘去,不像花香一样,只是随风飘去。

三一二、善男女,因为不执着,便会解脱掉(许多痛苦)。

注:善男女,就是好的男人、好的女人。这些人,因为不执着这是“我所有的”,不执着错误的意见,不执着我有权力,不执着我所持的戒和修行,不执著有神通,这样,如果不执着这些,便会解掉脱掉许多烦恼。

三一三、愚人如果知道自己是愚人,因为这“知道”,而变做一个聪明的人。

注:人如果是痴愚,可是会知自己是痴愚,就会去读书、请教他人,所以,会变成聪明人。可是那些愚人呆子,以为自己是聪明的,那就是最真实的愚人呆子。这愚人呆子,不肯读书、不肯请教别人,所以,终身是愚呆无知。

三一四、愚人,有统治群众的权力的时候,亦不会做些利益给群众。

注:愚人当在有权力、有钱财、有统治权力的时候,亦不会做些利益给群众。相反地,愚人倒是利用权力、钱财,去伤害群众、威吓群众,做那些不应该做的事,使群众不会有幸福,亦不会进步。

三一五、愚人,不应该做领袖。

注:愚人,有时亦就是坏人。这些人,有贪心、有伤害别人的心、有打倒别人的心、有“见坏事是好事”的心、有欺诈的心、有邪淫的心,又喜欢说骗人的话,使双方误会的话。所以,这样的人,是不应该做领袖。领袖,便是一群人的头目。

三一六、愚人努力在找别人的错误过失。

注:愚人,因为是自私的人、无智识的人,时时在找别人的错误,喜欢恶意看别人,可是自己的错误过失,却不注意。所以,亦不会知道自己有什么错误,当然亦不会改变自己的错误,只是拚命找别人的错误。

三一七、不净人,就是在这里,亦没有人看到他。

注:净人,像高山一样,远远的就看见到,不净的人,却不是这样。不净人出生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活着的时候,亦没有人知道。所以,即使在这里,这里的人亦好像没有看见到他一样。

三一八、不净人,一定落地狱。

注:不净人,亦就是坏人,做坏事、说坏话、想坏事、伤害别人、偷盗别人的东西。这些坏事的结果,一定得到坏的报应。死去了,亦就是一定落在地狱。

三一九、无智慧的人,一定指导不应该指导的路。

注:无智慧的人,是一个愚人,这些愚人,大多认为自己是聪明人、有智慧人,时时称赞自己的聪明、说自己的聪明。所以,这些愚人,对我们有什么指导的时候,虽然他是好意的,亦切切不可相信他,因为他所指导的路,一定是不合理的路。

三二〇、无智慧的人,一定做出不合理的事。

注:无智慧的人,大多不知道自己是一个无智慧的人,这种人,时时做出害人又害自己的事、做不应该做的事、做不合自己责任的事、不合时的事、不合地方的事、乱做乱为,只有害了别人和害到自己。

三二一、无智慧的人,一定会破坏自己的利益。

注:无智慧的人,虽然要做一些有利益的事,可是没有智慧,不知道什么是利益和什么是没有利益,只是乱做乱为。结果,倒是破坏了利益。

三二二、无智慧的人,一定会损害自己和别人的利益。

注:一个人,一定有“血亲”和朋友帮助,有智慧的人,亦一定会得亲友的帮助。可是没有智慧的人,只会做愚事、说愚话、想愚事,不知道谁好谁坏,胡乱结交朋友。所以,就一定损害到自己和别人的利益。

三二三、贼众,是世界的灾害。

注:贼众,无论是小偷、窃贼、强盗、劫夺都是世界的灾害:破坏人家的财产、破坏人家的幸福、破坏人类的社会,所以是世界的灾害,人人都讨厌,国家亦要剿除他。佛教戒律里面的“盗戒”,就连有主人的一叶一草,都不可以摘取。

三二四、有好的智识的人,是兴隆的人。

注:智识的种类很多,不能懂得完,只好就自己的环境、责任、地位、职业,去求智识。如果对这各方面,都有好的智识,自然是一个会兴隆成功的人。

三二五、有坏智识的人,是衰落的人。

注:坏的智识,是半懂不懂的人、错误的懂的人、懂不应该懂的人。对自己的环境、责任、地位和职业的智识,亦是这样似懂非懂、懂得错误、所懂又不是所用的。所以,这个人,一定衰落,不会昌隆成功的。

三二六、喜欢善法的人,是兴隆的人。

注:善法,就是佛法和戒律,亦就是佛所说的法。喜欢这善法的人,一定得到现世的幸福和来世的幸福。所以,是一位兴隆的人、增上的人。

三二七、讨厌善法的人,是衰退的人。

注:不喜欢善法的人、讨厌善法的人,当然不做善事、不说善话、不想善事;亦当然是在做恶事、说恶话、想恶事,亦当然是一个衰退的人。因为做恶事的,一定得到恶的结果。

三二八、资助别人的人,一定受到资助。

注:资助,是说财产和力量的资助,人能受到别人的资助,是因为从前有资助过别人,现在才有人资助。人是相互资助的。所以,我们应该时时资助别人,别人才会时时来资助我们。

三二九、礼敬别人的人,一定受人礼敬。

注:礼敬,一共有身礼敬,是跪、顶礼、拜、鞠躬、问讯、合掌等等;语礼敬,是说话谦恭有礼;心礼敬,是心里敬仰。有礼敬别人的人,亦一定有人礼敬他,因为一个好人,才懂得礼敬别人;别人亦因为他是个好人,而礼敬他。

三三〇、供养别人的人,一定受到供养。

注:供养有二种,一种是财物供养,一种是修持供养。财物供养,是香花、烛、用物的供养。修持供养,是照他的教训去做。供养别人的人,自然是一个好人,好人自然会有别人来供养。不懂得供养别人的人,亦就自然的没有人供养。

三三一、礼拜别人的人,一定受到礼拜的回答。

注:礼拜人,自然得到回答。应该礼拜的人,有地位高、学问好、年龄长。这些人,他受到礼拜,他就一定回答的。

三三二、多闻的人,有很好的审思。

注:多闻的人,亦就是有学问的人。这人有五个条件,就是多听、记住听的话、会诵出来、用心去想、用思想去研究。因为他这样的用心,所以,就会学得成功,做一个有审思的人、有学问、有智识的人。

三三三、有很多的亲戚,就会做出很多的利益。

注:亲戚意义非常广大,包括自己的血亲和母亲、妻子的亲属。这些有亲戚关系的人,都是比较亲近亲爱,若患难的时候,大家都来帮忙救护;在做工的时候,大众亦来帮忙做工。所以,有很多的亲戚,就会做很多的利益来。

三三四、亲密的亲戚,是最好的亲戚。

注:亲戚如果是各人各住在很远的地方,很难见面谈话,很少见面谈话。有的虽然是亲戚,可是双方还不曾见过面亦有的。所以,如果知道那一个人是亲戚,就应该时常去会面谈话,使双方亲密起来,这样,才能做出利益来。

三三五、单是自己一个人吃东西,不会有快乐。

注:单单自己在吃东西,实在不会有趣味、有快乐。这些独吃的人,是一个自私的人、悭吝的人,只求自己吃饱,不关心自己父母、妻子、朋友;他自己只是肚子饱,心里不会饱,亦就是心里不快乐、没有趣味。他亦不知道如果大家一同吃,是一件快乐的事。

三三六、在这世界里,没有一个不会被人责备的。

注:责备和称赞,是相反的,亦是这世界的二样情感。众生都是被情感缚住着的,人人都喜欢给别人称赞,人人都不喜欢给人责备。可是人人都会给别人责备,亦会被人称赞。所以,贤人对于这二样事都能看破,愚人就不会看破,时时因为有人的称赞就欢喜,有人责备就气恼。其实,人人都是有人责备的。

三三七、柔弱的人,被人轻视。

注:人的性情,要刚柔恰到好处,太刚不好,太柔亦不好。柔弱自然更不好,因为一柔弱,什么事亦都柔弱,读书亦柔弱,做事、做工、做生活亦柔弱,学道修行亦柔弱。这样就一定被人轻视,因为,这人永远不能成功的。

三三八、强硬的人,会被别人结怨。

注:做人太强硬,便会有人不满意,要结怨、要报仇,因为人人都喜欢柔和的礼貌、温存的说话、温柔的性情。所以,一个人如果行为强硬、说话粗硬、做出不合作的态度,就会被人讨厌,虽然有大权力、有大能力,亦终会被人怨恨结仇,别人想要对他报复。

三三九、爱上以后,就时常说得过份。

注:无论是男子爱上女人,或者女人爱上男子,父母亲爱上儿女,就时常把所爱的说得过份。例如,小聪明说是大聪明、小漂亮说是大漂亮,这是很不好的。

三四〇、在气恼时,就时常说得过份。

注:人在气恼以后,就时常说得过份,小错误说是大错误。小坏事说是大坏事。有时,明明是有,却说是无;明明是无,却说是有。我们在听一个气恼的人说话的时候,不要相信他,因为他在气恼,会说得过份。

三四一、想要取得利益,可是不会方便取得,一定会困难。

注:人如果想要得到利益,例如取得学问、智识、财产、地位、名誉、安乐,如果没有方便的法子,自然一定很难得到。因为单单是依靠气力、说话和出力,是不能得到的!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方便的法子,才不会困难。

三四二、正直的人,不说不符合事实的话。

注:心里正直或者不正直,是不会看见到的,但是听他说话,就会知道。正直的人,一定不说不合事实的话,他一定照事实直说,照真实的事去说。听的人,自然知道正确的事实。不正直的人,不会这样直说,他要骗人,不照事实说,听他相信他,是有害的。

三四三、正直的人,那样说就那样做。

注:每个人,最好的是所说的话,人人会相信;所做的事,人人会喜欢。说话,是一种艺术,是高深的学识。正直的人,他所说的,他一定那样做,他答应,便是答应,不会反覆。所以,人人会相信他的话,亦就喜欢他。

三四四、世界上,很少人因为惭愧而不作恶。

注:惭,是对作恶有羞耻的念头;愧,是对作恶有恐怕的念头。如果有人不敢违反良好风俗、不敢违反良好的道德、不敢作恶,这人就是因为惭傀而不作恶,在世界上,是很少有的。因为有许多不作恶,是因为没有机会、找不到合伙的人,才不作恶的。

三四五、诗人,是一切偈颂的寄托。

注:偈颂,亦就是诗词。偈颂会流传下来,是因为有好多诗人把那些有意义事情,编成诗词,使容易读诵记忆,流传开来。所以诗人是众宝的一种。

三四六、父母,是对儿子有“四无量心”的人。

注:“四无量心”,就是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慈,如希望儿子得到福乐;悲,是帮忙儿子脱苦;喜是欢喜儿子所欢喜的;舍是对儿子的变更,没有过度的悲喜。这“四无量心”,亦包括说是保护儿子的人。

三四七、父母是儿子的第一个教师。

注:父母,是儿子的第一位教师。从教儿子吃喝、坐站、跑路、穿衣服、说话和一切生活常识、风俗人情,都是父母教的。等到入学校读书,那位老师,不是第一个教师。

三四八、父母,是儿子所应该礼拜的。

注:自从儿子一出生,父母就好好的保护养育,亦很爱惜,所以,儿子就应该礼拜父母。有一些儿子,对父母不礼拜,那是很少数的不孝儿子。一般人,对父母都是很恭敬礼拜的。

三四九、女人,是净行的污秽。

注:人,有男有女的分别。修持清净行为的人,如果对这个,不小心保护,女人就会变成净行的污秽。就是说,净行变成肮脏了。

三五〇、女人,是价值最高的东西。

注:在古代,人可以拿来卖,跟牛羊猪马一样的买卖,这其中,价值最高的是人。

三五一、聪明的妻子,一定尊敬丈夫和尊敬一切应该尊敬的人。

注:夫妻同居,要有幸福,一定要有同样的思想、互相敬重。傻呆的妻,不懂得敬重丈夫,可是聪明的妻,却懂得尊敬丈夫,亦懂得敬重丈夫所敬重的一切人。

三五二、丈夫,是妻的领导人。

注:这领导,是在四种领导里的一种,就是:旗是车的领导、烟是火的领导、皇帝是国土的领导、夫是妻的领导。

三五三、服从丈夫的妻,是最好的妻。

注:妻当然要服从丈夫。

三五四、服从父母的儿子,是最好的儿子。

注:语意已经明白了。服从父母的儿子,自然不会乱作乱为,不会做坏事。因为父母都很爱惜儿子,不会教坏儿子的。

三五五、儿子,是一切人所依靠的。

注:有儿子的,都要依靠儿子。大多数人都有儿子,所以,儿子,亦可说是一切人的所依靠;可是这儿子,是说好的儿子。

三五六、不侵害别人的人,应该会兴盛。

注:不侵害别人的人,是难得的好人,所以,应该会使自己兴盛、会使家庭兴盛、会使社会国家兴盛。

三五七、有善的人,应该保住自己的善。

注:这里的善,是说有善的行为、善的说话、善的念头。这些善,自己应该保住,不要使他失落去。因为善是难得到的,如果得到了,就不应该任他失落去的。

三五八、应该预防那些还没有到来的灾害。

注:灾害,有些是天灾,像火灾、水灾、风灾一类;有些是盗贼偷窃;有些是疾病;亦有些是自己做出来的。这些灾害,一些是可以事前预防的,就应该事前预防。有一句成语说:“有备无患”,就是这个意思。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