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法味三则

助人为快乐之本

  辛瀚

 

总是习惯在这家店吃午餐,因离补习班近而且老板人又亲切。某天中午,我一样到那家店去吃饭,饭后我很满足地走在路上,准备回到补习班继续冲刺。

就在这时候,一位老婆婆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车上载满废弃的用品。她吃力地从我身旁驶过,我征征地看着她。正当她要驶上爬坡路段时,我突然警觉地一箭步跑过去,在车子后面帮她推,希望能减轻她的负担。她可能觉得车子变轻了,于是转过头来看,我正推着车子对着她傻笑。这时,老婆婆也靦腆地笑了。那一天我书读得特别快乐。真是印证了“助人为快乐之本”这句话。

 

 

闭关容易守关难 

圆明

 

记得,佛光会中华总会第四届第三次会员大会时,吴伯雄先生致词说:“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精神的充满实是我们的财富。”

经济的不景气、精神生活的失序,导致社会问题丛生,人与人之间产生冷漠与隔阂。当务之急是要充实精神生活,而佛法的禅修,是增进精神生活的不二法门。星云大师说过:“要有道德的生活,才算是有修行。”

提到修行,正如憨山德清大师所说:“闭关容易守关难,不肯修行总是闲;身在关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一语道出,不用心,修行也枉然。修行之难,难在修心、静心。古人所提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也是禅修要领。在修行路上曾经请问禅师:“如何坚定信念?”禅师说:“能坚守定、静、安、虑、得的功夫,不为物移,不为物迁,才算是真修行人。”

修行者最难革除的除了贪、嗔、痴,就是规范“身、口、意”三者。因此要严加督促自己,在灵修过程中克制自己的私欲,坚定意志,精勤于善法的修持,才有功德圆满的一天;早日脱胎换骨,达到涅槃的境界。

正如《法句经》所言:“精勤于善法,才能成就佛道。如同繁殖许多花朵,才能成就一座美丽的花园。”愿以此与修道路上者同勉。

 

 

转个弯就好 

  林伶

 

在经济不景气的社会,往往好工作难寻,有时后找到一份工作,也会因不能胜任或出差错而自责难过,想离去又遇父母的不谅解,这时真想永离红尘。

有一天搭公车时,看见车上有一首小诗,其中有这么一句:“不是路已走到尽头,而是该转弯了!”激发自己勇往直前。

这句话其实很有意思!当你遇到一件事无法解决,甚至是已经影响到生活、心情时,何不停下脚步,暂时想一想是否仍有转阛的空间?或许换种方法、换条路走,事情便会简单点。但是,通常在心情低落的那一刻,我们往往来不及想到这些,只是一昧在原地踏步、绕圈,让自己陷在痛苦的深渊中。

生命中总有挫折,那不是尽头,只是在提醒你:该转弯了!放手不代表承认失败,只是为自己再找条更美好的路走!

 

点击返回戒幢电子杂志总021期 目录

排版|正信

淡忘与身心健康

香光 编

 

殿卿有一个不变的话题,那就是自己在孤儿院所受的苦楚,在读书时的穷困,因家境不好而受到的冷遇,还有婚姻的挫折,以及亲戚、朋友如何如何对不起自己……为此一直抑郁寡欢。其实,这都是数十年前的陈年旧帐了,他却为此所困,耿耿于怀,始终不开心,常年处于负面、阴暗的心态中,严重损害了身心健康。这样活着真是痛苦啊!

岂不知,有的事情须刻骨铭心,永世不忘;有的事情则要尽快淡忘,所谓事来则应,事去则净。哪些事该被淡忘?应淡忘人生中的挫折与不幸;应淡忘名利的得失;应淡忘岁月的伤痕;应淡忘流言蜚语;应淡忘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应淡忘陈腐、过时的观念;应淡忘冷遇和种种烦恼。这样心理才能摆脱往事的阴影,保持随缘常乐的状态。否则,如纠缠于昔日的痛苦中,久而久之,必会损坏身心健康,导致疾病。加州大学一则保健资料提出:81%左右的恶性肿瘤和半数以上的早老性痴呆,都与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及不良信息环境有关。因此,有必要学会淡忘那些负性事件及不良信息,学会心理的自我保护。

因此,近代高僧印光法师劝告我们:“在凡夫地,谁无烦恼?须于平时预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缘,不至卒发。纵发,亦能顿起觉照,令其消灭。……至于横逆一端,须生怜悯心,怜彼无知,不与计较。又作自己前生曾恼害过彼,今因此故,遂还一宿债,生欢喜心,则无横逆报复之烦恼。……金不练不纯,刀不磨不利。不于烦恼中经历过,一遇烦恼之境,便令心神失所。能识得彼无什势力,其发生劳扰心神者,皆吾自取。经云:若知我空,谁受谤者?今例之云:若知我空,烦恼何生?古云:万境本闲,唯心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81-82页)如此,则能淡化烦恼,少生烦恼,心境平和愉悦,久而久之,则能不为烦恼所动,犹如中流砥柱,宠辱不惊,处之泰然。有了这份修养和快乐,就是人生的成功。谁不愿拥有一个不为烦恼所动的快乐人生呢?

因此,对错怪或伤害过自己的人,我们的心灵不要被仇恨、烦恼所蒙蔽,怒火中烧、烦恼怨恨,对自己比对他人所造成的伤害,将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即使在不如意的环境中,也要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欢乐与友爱的生活。那么,回想我们所恨的人的一些优点,念及他的本质善良及曾作过的好事,而对他拙劣的一面视而不见,如此怒气可能会缓和下来,烦恼会烟消云散,心中会充满慈悲。(参观达摩难陀法师:《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是的,人生短暂,何必对过去的痛苦耿耿于怀呢?何必要自己伤害自己呢?对我们最有害的是怀恨、不满和烦恼,如果把怀恨、不满和烦恼融化,甚至可以使癌症痊愈。我们一定要将过去网开一面,宽恕所有的人;而宽恕别人,就是爱护自己,是真正、彻底地爱护自己。要知道,最有力量的是宽恕,是慈悲;最有力量的是“当下”,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我们当下就可以改变自己,可以淡忘不快,可以消解烦恼,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祥和与友爱。这一切其实就在当下的一转念之间:你不妨想想,哪一句是你常说的?这两句是:

“所有的人对我都不怀好意。”

“所有的人对我都有很大帮助。”(参观露意丝茜:《生命的重建》)

那么,什么事情须刻骨铭心,永世不忘呢?是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所谓:人对我有恩不可忘,我对人有恩不可不忘。“虽行布施,而不希求施所得果,……虽有所作而无执著。”(《大般若经》卷第四百六十)为何要牢记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因为要随缘报恩。猫、狗之类尚且知道报恩,何况人乎?不知报恩如何作人?故佛家提倡上报四重恩:祖国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

那么,为何又要淡忘自己对别人的恩德呢?因为念念不忘所施之恩,就意味着时刻期待别人的回报,其心态迹近放高利贷者。一旦对方不报答,或报答得不够,势必恨从心起,大骂其“白眼儿狼”、没良心。于是,烦恼丛生,反目为仇,善缘竟成恶缘。这可真是划不来!所以应虽行布施而不求回报,作而不执。这就是智慧(般[读波]若)。有了这种智慧,就能度过烦恼的激流,到达无忧、安乐的彼岸。彼岸何在?就在慈悲与智慧的“当下”!

淡忘不快,作而不执,这是智慧、洒脱,也是审美:

瘦竹长松滴翠香,流风疏月度炎凉,

不知谁住原西寺,每日钟声送夕阳。(《五灯会元》卷十六)

 

点击返回戒幢电子杂志总021期 目录

排版|正信

夏季重新被发现的树荫

徐 均

 

在夏天的炎热之中,这个世界的人类以堪忍之力无奈地承受酷热和蚊蝇对于身心的侵袭。

什么是解脱这一炎热的道路?

扇子?风扇?冰箱?空调?......

这的确是抵御侵袭的方法之一。但不是绝对之法。即使我们使用扇子、风扇、冰箱、空调等设施,你总有机会在某些时间和某些地点去接触那种侵袭。

即使我们逃避到南北极的冰天雪地去生活,我们却也无法抵御来自身体内部的烦恼之热。那则是另外一种夏天。

于是古印度人称我们的世界为“沙婆”,就是“堪忍”的地方。

什么是解脱这一炎热的道路?

去往神圣的菩提树荫下,那将是解脱这一内部和外部炎热的唯一途径。

那树荫在何方?

在名色身心法永远不再生起的地方。在那里没有炎热、没有蚊蝇、没有逼迫,以不再存在为树叶遮盖,以绝对寂静为大地,以清凉为轻风,并且不死、安全、清净。

那我们怎么前往那一地方?

通过摧毁愚昧的道路而能前往那永恒清凉的树荫底下。

什么是摧毁愚昧的道路?

是内观道。

什么是内观道?

是了解、观察被炎热、酷热、蚊蝇等所苦、所逼迫的身心。我们会发现那作为“我们”的身心充满了苦空的特性,身心就是不利、病、疮痈、毒箭、恶、疾患、毁、灾难、灾祸、怖畏、非保护所、非避难所、非皈依处、非去皈依法、无乐味、过患、恶之根、杀戮者、有漏、魔食、生法、老法、病法、死法,直至就是愁悲苦忧恼根本的法。最后我们会发现这团该死的蕴聚就是愚昧业集的结果。于是永远对于它们没有了愿望和兴趣,从而真正解脱。

就象有一屋主,晚上吃了饭,在上床入眠之时,屋内起火。他惊醒了,见火而恐怖。他想“我若在被烧之前逃出去便好”。于是他四方张望,看见了有可逃的路而逃出。急急趋于安全之处而立。这里,愚昧的凡夫执隐藏各种炎热等苦难的身心为“我与我所”,如屋主的食后而上床入眠;他行正道而见身心无常、苦、无我的特性,如惊醒之后见火生恐怖之时而逃出,不再顾及其屋子的好与坏。

为令人晕头转向的夏季炎热所逼迫的人的希求于寒冷,如是为轮回辗转的火所酷热的人希求于能熄灭炎热之火的清凉涅槃。

为了这一正确的目的——为自己找一片真正的树荫,我们接受佛陀的教导。然后在适当的时机为炎热中的世界介绍这一片真正的树荫——永恒之涅槃。

这通过什么来实现?

这首先通过对于佛陀的教导、经典的记载、长老善友的协助如理的接受,然后遵守适当的道德和内观道的坐静实践就可以实现。那是当今世界中唯一的路途。

 

点击返回戒幢电子杂志总021期 目录

排版|正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