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戒幢律寺住持普仁法师致辞

尊敬的各位长老、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今日古城苏州秋风送爽,西园戒幢律寺法喜充满,由中国佛教协会和越南佛教会联合主办、苏州西园戒幢律寺承办的“中越佛教教育研讨会”,经过多方努力,今天在这里隆重开幕了。在此我谨代表苏州市佛教协会和西园戒幢律寺,首先向不辞辛劳,远道而来的越南佛教代表团团长清赐长老和全体成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中国佛协和各级领导、各位长老、教授、学者的光临,表示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中越两国是山水相连的邻邦,传统友谊源远流长。两国佛教又是同根同源,自公元二世纪佛教由中国传入越南后,汉传佛教的大乘思想已成为越南佛教的主要流派。一千多年来,两国僧人往来参访,相互交流,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也有过中断,但法源道谊绵延于古今。近年来,两国佛教又进行了互访,去年七月,我有幸随中国佛教代表团访越,亲身感受到越南佛教政、教两界对中国佛教的友好深情,看到越南在社会主义时代,经过50年的振兴,在信仰建设,教制建设及僧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越南佛教的教育体制,办学模式和管理经验等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当代中国佛教的振兴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和宗教政策的落实,苏州这座具有二千五百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佛教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作为育人道场的西园戒幢律寺,尤其值得庆幸的是“戒幢佛学研究所”最近已得到国家宗教局的正式批准,并希望我们为培养出高级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僧才作贡献。西园寺虽然多年来在僧伽教育上不断进行探索,并做了些基础工作,但从当代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新形势看,还亟需我们作进一步的努力。故在今后僧伽教育道路上还需要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

中越两国佛教的历史与现状有很多相似之处,正如越南僧人善超法师所言:“近世纪来,越南佛教的发展情形与中国佛教的发展,同样并驰在僧团的组织和僧教育与佛教文化事业的推展工作上。到目前为止,越南佛教与中国佛教可以说是踏在同一条复兴工作的使命上。”(《越南佛教略史》)中越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如何使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搞好佛教的自身建设,也是两国佛教面临的重要课题。“弘教在人”,僧伽教育是关系到新世纪佛教的走向与前景的重大问题。今天我们同越南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在这里共同探讨21世纪佛教教育的相关问题,正反映了两国佛教展望新世纪光辉前景的共同愿望。

我们西园戒幢律寺有缘承办新世纪首次“中越佛教教育研讨会”,为增进两国佛教的传统友谊尽绵薄之力,感到十分荣幸。我们深信并希望,通过各位长老、法师、专家、学者的研讨,广泛深入地交流佛教教育与僧才培养的经验,将有助于促进新世纪两国佛教教育的发展,增进两国佛教徒间的相互了解及友谊联谊,在中越两国佛教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最后,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同时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六时吉祥!

 

点击返回《人世间》2002.1 :佛教教育 目录

排版|正信

苏州市宗教局原局长席学明先生致辞

尊敬的清赐长老以及越南佛教代表团的全体法师: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老师:

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西园戒幢律寺承办的中、越佛教教育研讨会有幸在苏州举行,躬逢盛会,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受江苏省宗教事务局委托,代表他们并代表苏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向各位法师、各位老师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中越两国是齿唇相依的友好邻邦,传统友谊源远流长。近年来,两国的领导人经常进行互访,进一步增进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巩固和发展了两国之间的友谊。

中越佛教同根同源,法脉相连,长期以来,两国佛教界为发展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次,在中国苏州召开的“中越佛教教育研讨会”旨在共同探讨二十一世纪的佛教教育,这一培养僧才的重要课题,是发挥两国佛教界及佛学研究界共同智慧,加强相互交流、增进传统友谊的一次极好的机会,也必将成为两国佛教界业已存在的友好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我们相信,通过与会法师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将对新世纪两国的僧团建设、僧伽教育及弘扬佛法提供许多真知灼见,并将因此不断完善佛教教育制度这一关系到佛教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衷心地希望各位法师和老师在苏州生活愉快。

衷心地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点击返回《人世间》2002.1 :佛教教育 目录

排版|正信

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明学法师致辞

尊敬的越、中佛教同道、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我首先代表江苏省佛教协会,对各位不辞辛劳前来出席此次盛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中越两国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情同手足,两国佛教法缘深广。今天,中越佛教善知识云集苏州,召开佛教教育研讨会,探源溯流求发展,因缘尤为殊胜,江苏佛教界倍感亲切。

苏州古之吴地也,古之吴几乎包括了今日江苏地域。早在一千七百五十多年前,公元247年,即吴赤乌十年,康僧会从交趾来到吴首都建业(今南京),受到吴大帝孙权的崇敬,为其造寺称建初寺,为江南最早的寺院。康僧会在孙权的支持下,于建业翻译佛经,传播佛教,并将佛教的寺塔建筑,造像绘画、梵呗音乐等带到江南。为日后江苏佛教的弘传发展,开创先河,奠定基础。

康僧会祖籍康居,世居天竺,迁居交趾。他十余岁在交趾出家,研习经教禅观,以及中国儒家思想和玄学方术。三国时的交趾乃交州七郡之一,为今越南河内地区。当时中国北方连年战乱,交州一带比较安定繁荣,北方人民避难到此。《牟子理惑论》的牟融,即是奉母避难到交趾的。当时交州正是国际商人往还,中外文化交汇之处,学术交流宽松。正是古代的越南孕育了康僧会这样一位佛教高僧、文化精英。他又将佛教带到江苏,传播、生根、发展。江苏佛教经过近一千八百年的沧桑,佛教文化沉淀深厚,佛教人文遗存丰富。汉代佛教各个宗派、学派在江苏都能迢寻到源流和传承。今日的江苏佛教欣逢盛世,道场兴隆,四众安和,生机勃勃。全省有寺院50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寺院13处,省级重点21处,僧尼有3000多名,信众有40余万人。江苏乃鱼米之乡,湘夫山色,风景秀美。“天下名山僧建多”,佛教寺院又多建在山川美丽之处。希望,今后中越两国佛教友好交往不断加强。越南佛教的朋友常到江苏走走看看,亲戚常走愈亲,友谊不断增长。

这次会议,将研讨、交流越中两国佛教界在佛教教育方面的经验,加强相互了解和合作,增进两国友谊,我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点击返回《人世间》2002.1 :佛教教育 目录

排版|正信

中国佛教协会张琳副秘书长致辞

在国家宗教局的批准下,在江苏省宗教局、苏州市宗教局的指导关心下,在当地佛协的积极努力下,“中越佛教教育研讨会”今天胜利召开了。首先,我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对这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这次会议的召开,讫今已经过将近一年的筹备,在此期间,江苏省政府和江苏省佛教界作出了极大努力。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代表,我为苏州市佛教界、江苏省佛教界能够成功举办这次盛会表示由衷的随喜和赞叹。通过这次会议的组织工作,也充分证明苏州市的佛教界、江苏省的佛教界有能力举办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我们也应为此感到自豪。

在会议筹备期间,国家宗教局曾多次过问,对会议的筹备工作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刀述仁副会长本来也准备出席,但因为公务活动未能到会,所以委派我代表他作一个书面发言。

这次会议参加的人数虽不多,但规格很高。今天我来到会场,看到两国的教界代表和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欢聚一堂,感到非常高兴。中国和越南都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为实现共产主义进行努力。在新世纪到来的今天,在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两国佛教界能够坐在一起研讨佛教教育的前景,意义非常深远。相信我们今天走出的这扎扎实实的一步,能够为中越两国佛教界的友好交流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也希望,经过两国佛教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使这次学术研讨会在中越两国历史上留下美好的一页;在当代佛教史上写下重要的篇章。

下面,请允许我代读刀述仁副会长的书面讲话。

 

 

尊敬的中越两国法师们、学者们、朋友们:

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中越两国佛教界的法师和学者相聚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研讨佛教界共同关心的问题——佛教教育问题,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并且影响深远的事情。

我们之所以非常高兴的与越南佛教界共同开展这一项活动,其中有历史与现实两方面的原因。

中国与越南自古就建立起友好的睦邻关系,不仅两国人民往来密切,两国佛教徒也始终保持着广泛的交流。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中,双方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这是历史方面的原因。另外,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和越南都建立起全国统一的佛教组织,这在当今世界佛教中是绝无仅有的。把全国佛教界纳入一个统一、健全、严密、协调的组织之中,这是一种优势,是开展各项佛教事业的有力保障。这一优势,特别体现在佛教教育方面。因为在现代社会里,佛教教育与普遍教育一样,都应纳入健全的教育体系使之统筹兼顾,环环衔接,层层深入。在这方面,越南佛教界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这些成绩是值得中国佛教界学习、借鉴的宝贵经验。这就是我们与越南佛教界一起研讨佛教教育问题的现实原因。

也许有人会问,当前世界佛教面临的问题很多,为什么偏偏选择佛教教育问题来研讨呢?

我认为,佛教教育问题是当代佛教面临的最大和最紧迫的问题。

佛教从产生至今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佛教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上,有二千三四百年的时间是采取传统乃至原始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往往以师徒授受、衣钵单传为特点。至多是以寺院为学院,以宗派为传承,教学内容也仅限于教义本身,世间学问不被重视。但是百余年来,科技发展迅猛异常,人类社会日新月异。致使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的佛教面临着亘古未有的巨变。这些巨变迫使佛教界的有识之士开始了艰难的探索。探索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条使千古不变的佛理与瞬息万变的社会相适应的道路。

二十世纪初,我国一些著名高僧大德如太虚法师、杨仁山居士等就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并付诸了实践。其中影响最大、成果最丰的是将佛教教育从传统做法改为院校教育;把经咒、佛事的传授扩大到历史、地理、伦理、外语等世间学问中来。这应当是现代佛教教育的初创阶段。这一教育形式的出现,在佛教界产生了极大影响。虽然它没有全部取代传统的教育形式,但它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及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二十世纪是一个充满战争的世纪,是人类充满苦难的世纪。中越两国人民都曾经在战争与苦难中承受了煎熬。二十世纪末,世界虽然仍不平静,但我们终于看到了新世纪的和平曙光。在和平环境里,科技的高度发展使世界面临着新的更为深刻的危机,这些危机主要来自于被我们人类所破坏的环境。同时科技时代也给佛教弘法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佛教界在僧才培养的方向、形式和目的等方面就必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步并与之相适应。

关于佛教与社会适应性问题,我有两句话概括。第一句是“以不变应万变”。意思是,任凭社会不断发展,佛教的基本教义和核心思想不可变;第二句话是“以万变应万变”,意思是佛教要与社会同步发展,要在慈悲济世、弘法利生的精神指引下,以圆融的做法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利益社会。

我想,这也应当成为制定佛教教育方针的总原则。我们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而进行佛教教育改革,而佛教教育改革的结果会使新一代佛教人才更好的为现代社会服务。这是一种承前启后,相辅相成的关系,其意义不言而喻。

世界的未来充满挑战与机遇,其中人类的和平与进步,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仍是佛教徒关注的主题,我们希望未来一代佛教栋梁能与全人类共同承担起上述重大的使命。我们寄托希望于佛教教育。在未来的几天里,两国的佛教教育家们会就佛教教育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我相信这次会议取得的成果将会对两国佛教教育事业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我也希望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使中越两国佛教界的合作、交流和友谊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点击返回《人世间》2002.1 :佛教教育 目录

排版|正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