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的四十八个理由

动物的痛苦

 

1.无数的动物由于大量的饲养而被虐待。

2.不杀生是培养慈悲心的第一步。吃肉是很残忍的习惯,为什么呢?希腊作家布鲁达克曾在他写的有关肉食的短文中指出:人类已经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蔬菜水果,之所以吃肉可不是因为有这个需要,而是虚荣心的作祟加上吃腻了这些蔬果,于是开始吃一些不纯净又不方便的食物。儿童读物的作家罗伯·路易斯·史蒂文生也曾指出:同类相食的行为是最令人唾弃的;但对佛教徒和素食者来说,我们就像那些同类相食的食人族一样,因为我们也吃婴儿——只是不是吃自己的小孩。

3.人皆贪生怕死,将心比心,动物何尝不是?

 

素食对人的好处

 

4.素食减轻肠胃负担。

5.约束自己移转肉食欲望,是一种自我要求的品德。

6.肉食性动物有利爪与尖牙可以扑猎及撕咬其他动物,但人类没有。

7.植物性食物从进入胃中到排出体外,只消三、四小时,肉类则至少须十二小时,其滞留体内所分解出的废气,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8.人类不像肉食动物,看到其他动物时就本能地扑杀、撕咬。

9.素食者罹患心血管疾病与癌症的机率较常人低。

10.如果全人类都是素食者,能源危机将是二百六十年后的问题。

11.不可能得狂牛症,减少沙门氏菌、大肠杆菌中毒的机会,防止糖尿病的产生,免疫系统会增强:吃素简直是健康的代名词!

12.吃素的人不寂寞:有许多名人也吃素,如达斯汀·霍夫曼,达文西,爱因斯坦,史怀哲,美国全垒打王汉克·阿伦,前披头士团员保罗·麦卡尼,爱迪生,奥林匹克体操银牌得主凯西·强生,维吉尔、霍里斯、欧维德、福尔特、华格纳、威尔斯、瓦特,以及保罗·纽曼、麦丹娜、林赛·华格纳、西方医学之父希派克·拉提斯……都是吃素一族,想不到吧!

13.肉类蛋白质囤积体内所引起的痛风、关节炎问题在素食者身上很少发生。

14.吃素是未来潮流之一:这点从各国吃素人口逐年增加可看出,美国有1400万的素食者,而英国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人口茹素,而且年龄层有下降的趋势,它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未来吃素可是一件很时髦的事!

15.人体的肠道是身体的二十倍长,与草食动物类似,而与肉食动物迥异。

 

肉食的伤害

 

16.畜牧是破坏森林的最大力量,肉食间接成了破坏地球的杀手。

17.畜牧的排泄物也造成环境污染问题。

18.表土的损耗是历史上许多文明消失的原因。在美国,表土损耗原因中有85%与畜牧业有关。素食不但对你的健康有益,对地球也很有帮助,因为不含肉类的饮食有助于保护天然资源。荤食不但对人类的健康有害,对环境也有相当大的杀伤力。

19.肉食动物的胃酸是人类的二十倍,如此强酸环境才足以消化肉与骨头。

20.养活一个肉食者所需的土地生产力,就能养活二十个素食者。

95%的植物粮食被浪费了!同样的土地,用途不同,养活的人数大相径庭:

种植物——100人

生产牛肉、乳品——30人

养鸡、鸡蛋——12人

养猪——8人

21.世上最强壮的动物也不吃肉:最常听到吃肉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要增强体力,但你可知道世上最强壮的动物却是吃素的,如大象、牛、马、骆驼等。就拿银背大猩猩来说,它的生理构造与人类相近,可是它却比人类强壮多了,它只吃水果与一些植物。我想他们大概不知道许多世界级的运动选手选择吃素来保持体力,如比尔·毕克林——前横越英吉利海峡世界记录保持人,罗伊·希力根——全美健美先生冠军等。

22.如果全人类都是肉食者,石油储量将于十三年内被用尽。

23.养一头牛所需的用水量可使一艘驱逐舰浮起。

24.生产一磅肉需要二千五百加仑水,相当于一个家庭一个月的用水量。

25.当人们指责养殖业者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与能源耗费的危机时,却很少思考到,肉食其实是祸源所在。

26.减少食用50%的肉类、酪和蛋,可降低45%的心脏病发生;若完全不吃这些食品,则可减低90%心脏病发生率。

27.每天都吃肉、乳酪、蛋类和牛奶的男性,得前列腺癌的风险比少吃或不吃这些食物的男性多三十六倍以上。

28.六十五岁以上的肉食女性,平均每年以35%的比率流失骨质;素食者则为18%。

29.肉食女性的母乳遭杀虫剂污染的情形是素食母亲的三十五倍。

30.肉品与制药业者已将喂食抗生素给家畜当作常态性饲养方式,抗药性问题殃及人类。

31.生产一磅牛肉所需的石油,可用来生产四十磅的大豆。

32.动物死前的挣扎会促使体内产生有毒的内分泌,这些毒素对食用者有害。

33.吃惯了动物血肉的人,血液中也带著侵略斗争的个性。

34.为了让人吃一磅动物蛋白质,必须给动物吃二十一磅蛋白质。

35.以美国为例,如果一年少消耗10%的肉类,就可以释放出一千两百万吨谷类给人类食用,这个食物量可以喂饱六千万人。

36.美国肉类食品中以氯处理的碳化氢杀虫剂残余量为55%,蔬果和谷类则在10%以下。

37.半磅牛肉的植物能源可以用来挽救40个在第三世界的儿童。一磅牛肉需要16磅谷类,15磅是动物所消耗,而最后成为了排泄物。

38.透过肉类,我们只不过吸收植物所给我们的10%能源。大量的饲养牲畜需要很多的药品,是为了不让他们生病。我们食用了肉类,同时也吃下那些化学药品。

39.在1986年,牛肉的产量过盛(多了65万公吨),这些过多的牛肉必须由政府来补助,欧洲共同市场的纳税人每年要花五亿美金。

40.在欧洲过多的牛肉都可以最低的价钱卖到第三世界,这样一来会破坏了当地的市场。

41.大量的畜牧生产需要从第三世界用很低的价格,进口大量的黄豆等杂粮。肥料是由欧洲市场自产而以较高的价格来销售。

42.肉食是许多文明病的主要原因:一般人不是吃得太多,就是吃得不对。动物蛋白质是许多过敏的主因,也是其他疾病的原因。有些皮肤病只能用吃素的方法来治疗,南印度和欧美吃素的宗教团体都比肉食者健康。

43.世界人口越来越多,廿一世纪会是廿世纪的两倍,肥沃的土地越来越少,如果继续吃肉,粮食一定不够。

44.由于大量的饲养牲畜而产生的排泄物,目前被洒在越来越少的农地上,结果肥料过剩而污染了地下水。

45.地下水已经被硝酸盐污染得很严重,这是排泄物和化学肥料所造成的。在地下水中的硝酸盐会引起癌症、红血球过多的病,而且对儿童很不好。在矿泉水中也发现硝酸盐,表示硝酸盐已深入到很深的地层,而我们现在所饮用的矿泉水则是100年前的。

46.森林的死亡和酸雨的产生,主要是空气污染造成的。排泄物中的阿摩尼亚的蒸发,以畜牧农场及附近的森林损害率最高,荷兰森林的破壤有30%,是大量养殖动物的结果。荷兰畜牧业所产生阿摩尼亚的气体在芬兰北部也被测出。

47.污染的空气一部分是由于排泄物中的氮而产生的。在德国一万平方公尺的土地上就有10公升的氮跟着雨水下来,北海也被污染得很严重,鱼类慢慢的减少,海草越来越多,海水有缺氧的现象,鱼类的寄生虫越来越多。

48.巴西雨林也称为世界的肺,被砍伐越来越严重,只是为了养动物。森林的土地越来越贫乏,每三、四年后就必须找另一块地,而原来的土地则成为荒地。

 

点击返回 《人世间》总011:护生·护心

编辑:慧谷

论佛教的师资法

·以《行事钞》为中心·

释胜心

缘起

 

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这是佛法的正常修学步骤,佛法的教学也是在师弟相摄中得以传承。《行事钞》之《师资相摄篇》的意义正是为此提供了一种标准。

自从藏传佛教典籍《菩提道次第广论》等翻译并受到重视以来,依止善知识被许多学佛者所推崇,尤其是密宗渐热的情况下。由于长期以来,基于佛法常道的修学体系的中断,这个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变得含糊起来。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佛法的教学面临着现代社会前所未有的挑战。

道宣律师所处的历史时代,正值玄奘法师新译完成不久,印度佛教被系统完整介绍到时中国,中国佛教处于辉煌时期。在此背景下,道宣律师所作的《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以其广引经论,采诸家之长而成,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值得我们学习。

 

一、师资相摄法简介

 

师在佛法中有五种,与一般所说的善知识不同,这里说的是得戒和尚与依止阿阇梨,在得戒和尚无法教导弟子时,负责教导弟子的老师称为阿阇梨。对二师的条件,除注重德行外,还以受戒年限为标准,《行事钞》中说“一简年十岁已上;二须具智慧;三能勤教授弟子”。

而弟子,指的是受具足戒后五年以内,一般情况下,依律,受戒后五年内的比丘都需要进行依止。对于五年后戒律的学习仍不合格者需继续依止乃至尽寿。《行事钞》中引《十诵》说:“受戒多岁,不知五法,尽形依止。一不知犯;二不知不犯;三不知轻;四不知重;五不诵广戒通利。”

比丘在五年之后,仍需善知识的指导,只是此时师弟间在佛法中没有了严格的法定约束。《行事钞》中说:“然五岁失依止,约教相而言,据其自行,终须师诲”。

而在此范围内的师弟关系,在佛法中具有类似法律式的效应,只要关系存在,双方都有相应的权利和责任。依止师负责对弟子佛法上的教导、行为上的监护和生活上的关爱与供给。弟子则需依教奉行并在日常生活中承事依止师,不仅如此,弟子日常生活的主要行为,均要禀白依止师,由依止师决定应行与否。《行事钞》中引《律》中说:“唯除大小便,用杨枝,不白”,“ 一切所作皆须白师。唯除礼佛法僧”。这种严格的监护是师资相摄的核心。

由此,可以看出师资相摄的教学范围虽总括三学,如《行事钞》中说“日别三时,教三藏教法。”但其教学核心是戒学。在三学中,戒学是基础,作为比丘,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有相应的戒律作为依据。一方面,戒律的持犯与否不是马上可以知道的,依止师有至少十年的持戒经验,可以通过言传身教与潜移默化给弟子以正确地指导;另一方面戒律的养成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人往往是按照自已的习气来做事,为了养成良好的戒行,也需要依止师的监护。而在正常的佛教教学中(指依教下由闻思修而趣入佛法,别于禅宗等特殊方法),当戒学的修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定慧就可以顺势而正确地开展(详见南传《清净道论》)。对此《行事钞》中谈到依止之意时说:

新受戒者创入佛法,万事无知动便违教,若不假师示导进诱心神,法身慧命将何所托?故律中制:未满五岁;及满五夏愚痴者,令依止有德,使咨承法训匠成己益。

 

二、师资相摄法的特点

 

1.关系的民主性

师弟之间关系是确定在双方互相选择的基础上的,具有自愿、民主的特点。弟子请依止师前需经过观察,对此,《行事钞》中引了许多律和经作为依据,如“《摩得伽》云:凡欲依止人者,当好量宜,能长善法者。”同样,师对弟子也需进行观察,如:“若疑应语小住。六宿观之合意为受。”

当弟子觉得师不合适时或师命其所作不合法合律时,可以呈白师放弃这种关系,对于依止师而言,也是如此。如《行事钞》中说:

《十诵》云:比丘沙弥得和尚知不能增长善法者,应白师言:“持我付嘱某甲比丘。”师应筹量,彼比丘教化弟子何似,其众僧复何似。好者应付之,知不具足更付余师。若和尚不好当舍去。

弟子若欲出外参学时,《行事钞》中说:

若欲游方者,和尚应送。若老病应嘱人,当教云:汝可游方,多有功德,礼诸塔庙,见好徒众,多所见闻,我不老者,亦复欲去等。

但师弟关系的民主作风,并不意味着随意,纵使师有不如法之处,但若能悔,不可舍去。对此《行事钞》中有这样的语句:“若和尚能除贪等三毒,此名醍醐最上最胜,不得离之。”一般而言,可以用下面的四料简进行判别:

和尚有四种:与法不与食应住,与食不与法不应住,法食俱与应住,法食俱不与不应住。不问若昼若夜应舍去,阿阇梨亦尔。

 

2.相摄的双向性

师资相摄是面向师弟双方的,其内容包括佛法和生活两个方面:

(1)佛法上的互相增益:

在佛法的教学上,不但依止师对弟子有指导的作用,弟子对师父也有督促作用。如《行事钞》中说:

众僧与师作治罚,弟子于中当如法料理,令和尚顺从于僧。设作,令如法不违逆,求除罪。令僧疾与解罪。

若和尚犯僧残,弟子当如法劝化令其发露,己为集僧,作覆藏六夜出罪等……

和尚有疑事,弟子当以法以律如法教除……

若恶见生,弟子教令舍恶见住见……

但师弟关系的民主作风,并不意味着随意,纵使师有不如法之处,但若能悔,不可舍去。一般而言,可以用下面的四料简进行判别:

应软语谏师,应作是不应作是,若和尚不受语者,应舍远去。若依止,师当持衣钵出界一宿还。若和尚能除贪等三毒,此名醍醐最上最胜,不得离之。

(2)生活上的互助

师弟之间的关系除了佛法之外,还有着类似世间父子般的伦理关系。师对弟子应慈护、关爱,并提供衣食之便;弟子则对师以敬爱顺从,照料其生活起居,如洗足、摩背、倒小便等。

 

3.方法的人性化

师资相摄法中,依止师的主要责任之一,就是对弟子负有行为上的监护责任。当弟子所做不如法如律时,依止师应对其进行诃责。在实施诃责之前,依止师应充分考虑到弟子的根性,是本来就缺少惭愧,还是一直都比较谨慎,偶尔误犯;自己的内心是出于慈悲,还是嫌恨;所犯的罪是轻还是重,进行诃责若与否。如《行事钞》中说:

虽犯小罪,情无惭耻理合诃责。若心恒谨摄,脱误而犯,情过可通,量时而用,不必诃止。

凡欲责他,先自量己内心喜怒。若有嫌恨但自抑忍,火从内发先自焚身,若怀慈济又量过轻重。

在具体实施诃责时,先要告诉他错在何处,然后再根据具体的错误进行不同程度的诃责。如《行事钞》中说:

又依诃辞进退,前出其过,使知非法。依过顺诃,心伏从顺。若过浅重诃,罪深轻责。或随愤怒,任纵丑辞。此乃随心处断,未准圣旨。本非相利,师训不成。宜停俗鄙怀,依出道清过,内怀慈育,外现威严,苦言切勒,令其改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道宣律师依律指出了正确的诃责方法,如《行事钞》中说:

一我今诃责汝,汝去(由过极重遣远出去);二莫入我房(得在寺住在外供给);三莫为我作使(容得参承入房);四莫至我所(外事经营不得来师左右;依止师诃改云汝莫依止我);五不与汝语(过最轻小随得侍奉)。

并注意到当时教界的一些流弊,广引经论,极力反对体罚杖责;对妄引经论,指出其错解之处,可谓用心良苦。如《行事钞》中说:

自三世佛教,每诸治罚,但有折伏诃责,本无杖打人法。比见大德众主,内无道分可承,不思无德摄他,专行考楚。或对大众,或复房中,缚束悬首,非分治打。便引《涅盘》三子之喻。此未达圣教,然彼经由住一子地悲,故心无差降,得行此罚。即《涅盘》云:勿杀勿行杖等。此言何指。不知通解,辄妄引文。纵引严师,此乃引喻,不关正文。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之上的,充分的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4.形式的灵活性

在正常情况下,依律,比丘在受戒后五年内的都需要进行依止,对依止之事的要求也很严格,如《行事钞》中引说:

《十诵》,无好师听五六夜,有好师乃至一夜不依止得罪。《摩得伽》:至他所不相谙委。听二三日选择。此律亦尔。

《五百问》云:若不依止饮水食饭坐卧床席,日日犯盗。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可以灵活运用,开许不依止。对此,《行事钞》中提到几种情况:

(1) “守护住处”、“有病”、“看病”、“自有智行,住处无胜己者”时,可以暂时不依止。

(2)“乐静”(即住在阿兰若处)、“饥俭世无食”时,“若恐饿死,当于日日见和尚处住,恐不得者,若五日十五日若二由旬半若至自恣时,一一随缘如上来见和尚”。也就是定期接受教导检查,平时并未在身边依止。

(3)“行道称意所,《五分》:诸比丘各勤修道无人与依止。当于众中上座大德心生依止敬如师法而住”。也就是没有具体依止某人,而是随大家一起接受某人的教导,前提应是可以做到“行道称意”,即能够起到实际的效果。

 

5.教学的实效性

针对当时依止与教学中的误区,指出师资相摄要注重实际效果,为师的条件之一就是“能勤教授弟子”。

对于教诫繁重,无法落实之弊,《行事钞》中说:

今听讲禅斋,初学者并令依止。每日教诫,过成繁重。不行不诵,徒设何益。

对于摄徒过多的情况则指出这样做,根本无法成立真正师资相摄,有名无实,如:

比有大德多人望重,每岁春末受戒者多。一坐之间,人来投请为和尚者,或十、二十,及至下座,独己肃然。此则元无两摄,成师之义略同野马,极而言之,受同阳焰。

 

三、现实的启发意义

 

师资相摄是佛法教学得以展开的最直接的环节,它意味着通过人与人的直接交流来实现佛法在现实中的传递。自释文希于公元1906在扬州天宁寺开办“普通僧学堂”, 随后杨仁山在金陵刻经处创办“祗洹精舍”,中国的僧教育就开始走向以佛学院为中心的模式。虽然,近年来,教界对佛学院式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反思,但比对中国台湾、日本、东南亚等地佛教发展的现状,再看一看藏传佛教近五百年来的历史。显然,佛学院式的教学有其成功之处。应该说,在未来佛学院仍将是僧教育的核心,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办好佛学院,而不是否定其作用。在佛学院中教学得以开展的基本环节仍在师生之间,师资相摄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正常教学系统中的善知识

由前可知,《行事钞》中的《师资相摄》是以一个出家人在具备了正式的身份(具足戒)之后到完成独立的僧格(可以在戒律的行持上离开师父)为中心的,重在培养戒律的行持。与之相应的依止师则是在正常教学系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善知识,而不一定是有名的大德。在佛法的修学中能够得到名师的指点,是每一人都梦寐以求的理想。希望能够通过明眼人的指点,少走一些弯路,虽是人之常情,却多少含投机取巧的意图。在正常的教学系统中佛法是由闻思修、戒定慧渐次而成。超越了次第,也就缺乏相应的基础。如没有完成戒学的基础,想要进一步达到定学乃至慧学的圆满是不可能的。如果按一定的次第而入,其中并没有什么玄机之处,而高人之指点,也还是建立在完成了相应的基础之后的点睛之笔。

正常教学系统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善知识的价值,就在于帮助学人完成佛法修学中的基础构建,相对汉传佛教而言,藏传和南传佛教由于保留了由闻思修、戒定慧而构成的正常的教学系统,故而能够在今天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

正是由于这种普遍意义上的善知识的存在,才使得在佛法的教学中师弟之间可以进行经常性的交流,从而保证了教学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和督促反馈的方式得以进行,使得教学起到了真正的效果。反之,纵使依止了名师,如果师父很忙,没有时间;或者弟子太多,无暇顾及,师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依止也就失去了意义。

汉传佛教佛学院式的教学,虽有一些不如意之处,但在总体上是朝着建立由闻思修、戒定慧而构成的正常的教学系统而努力,其中的任课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可以建立起合于今天时代的相摄关系,现代教育中的导师与辅导员制度与师资相摄有类似之处,可供借鉴。

 

(2)注重佛教的师范教育

无论是佛法还是世间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共同之处。就世间而言,教育是一门单独的学科,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佛法的教学与之有着相通的一面。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在师资相摄法中存在着的一些基本特点,如民主性、双向性、人性化、灵活性、实效性,这些恰恰都是现代学院式教育所主张的。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也不应该否定学院式的教育,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在学院式教育的优点中去贯彻佛法的教学。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多样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人们见闻觉知的对象都空前地发达,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很难被某种单一的模式所束缚。出家人也是一样,面对着复杂的环境,要保证教学的有效,研究和实践中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技巧必不可少。许多佛学院的老师都有着一定的佛学基础,但仅此还不够。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师范教育,借鉴现代教育学的成果,岂不能更好地成就所谓的“说法善巧”。

佛法是不共世间的,一部分学佛者以此为由,高举着卫教的旗帜,反对佛法对世间善法的善用,以为那样便是对佛法的玷污。殊不知,佛法从来不否认世俗谛的相对缘起,而流传于世间行之有效的规律,必是从某种程度上符合了正确的缘起法。这是应该为我们所用的,世上本无绝对的缘起,缘起就意味着没有绝对。不可以以此为藉口,否定在现实环境中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事实上,对佛法认识上的错误认知是当前汉传佛教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缺乏对传统的有效继承,使得我们在许多问题上都很茫然,要么不知所措,要么抓住一些一知半解的东西当作救命稻草。不能够从全部佛法的角度出发,深入问题的本质去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行事钞》所表现出来的教学特点,多有《律》及《经》为证,佛陀昔日制戒的一大原则,就是依缘起而制戒。戒律的制定往往会因具体的情况而有初制、再制和定制,这其中的变化是因具体的缘起而有,体现的是对当时缘起的的尊重。这些教学特点,今天如果不能把握其实质内涵,仅是简单照抄,或许仅仅会成为一种形式而无法起到相应的作用。所以在现实的缘起中,依照教育本身的规律去探寻更为具体、有效的教学方式才是活水之源。因此,正规的师范教育对师才的培养决非可有可无。

 

(3)以僧团为中心的教学相长

佛法的住持离不开僧团的正常运转,僧团的正常运转所依靠的是戒律。世尊制戒的原因如《摩诃僧祇律》卷1云:“一者摄僧故;二者极摄僧故;三者令僧安乐故;四者折伏无羞人故;五者有惭愧人得安隐住故;六者不信者令得信故;七者已信者增益信故;八者于现法中得漏尽故;九者未生诸漏令不生故;十者正法得久住”。完整的戒律,尤其羯磨制度的执行,只有在僧团中才易完成的。在僧团之中由于有互相督促和互相劝谏的作用,戒律的清净也易于完成。《师资相摄》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而且其重点也在戒学方面。

如前所说,不仅师父对弟子有监督指导的作用,弟子对师父也可有所促进。双方体现的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发展,其结果是促进了师弟双方,使得整体而不仅是个人,都有所增上。通常,谈到依止善知识时,都只注重单方面的遵从,更多的是强调“视师如佛”般的膜拜,而忽视了其中的双向性和民主性。古人说“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忽视了双向性和民主性,其结果,从好的方面说,仅仅有利于弟子的培养,况且还不一定;而对师父而言则缺少了一些发现自己不足,从而进一步提高的机缘。对僧团而言,久而久之,易形成集权和一言堂的倾向,不利于僧团正常健康的发展。

中国的教育思想在近代有一变化,就是认为教育的目的由培养出色的个人,转向注重对社会的改良。僧团也是一个社会群体,从《阿含经》及《律》来看,我们会发现其中早已具备重视僧团的理念,只是在长期的流变中逐渐失去其本色而已。

《师资相摄》的正常开展离不开僧团的健康运转,只有在僧团的正常运转中,才能形成良好的道风,师弟间的教学才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在戒律、教学和僧团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支持的关系。健康的僧团如《行事钞》所言:

界中行者安神进业,若斯御众何事不行,既行正法,何人不奉,岂止僧徒清肃息俗归真,方能扶疏道树,光扬慧日。

 

点击返回 《人世间》总011:护生·护心

编辑:慧谷

把生命当做生命

佚 名

 

有一回,我在一次放生采购的过程中看到很多武昌鱼,它们挤在一个并不特别大的红盆里,里面的水也只淹没了它们一半的身子,它们被摆在最前面供人们选购,也可以说,它们等待着被屠杀。

看着他们在水里艰难的扭动着身躯试图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我想到自己是否应该把它们买下来放生,但是鱼类知识的匮乏让我非常不确定它们是否可以在北方的水域里生长,因此也就没有贸然行事。

我回去之后就开始在网上搜索有关武昌鱼的信息,以便确定自己是否应该放生这类众生。搜索的结果让我非常惊讶。我发现我搜索出来的几十万条信息几乎都在向我展示着一个明显的倾向,那就是:没有人把它当做生命。

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在教导你应该怎么吃它,或者你应该怎么捕捉它,怎么伤害它。没有一条信息告诉我们,它也是生命,应该获得尊重。

当你的刀在它身上割开一道道口子的时候,它并非不痛苦。只是它无法用言语向你表达自己的愤慨而已。但这不代表它已经原谅了你(假如你被一个人割了很多刀,然后在伤口洒上酱油和盐,我想你也不会轻描淡写的说:没关系),越来越多的天灾人祸和各种流行疾病本身就是这些被屠杀的动物们的反击,而我们却还在执迷不悟的继续屠杀。就在二十分钟前,我看到的一条新闻告诉我,韩国又在屠杀数以万计的生命,因为它们感染了禽流感。我不认为这么做可以解决问题,我认为这只会让问题更加严重。

我发现我们中间有个倾向,我们越来越不把其他生命当做生命,也许这么说会遭到你的反对。你会说我很关心其他人,比如我很关心我的老婆。事实上,我们只是把我们生命中和我们有紧密联系的那几个人当做生命,当他们生病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到痛苦。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你不会对一个躺在路边的乞丐更加关心,不会关心他那么躺着是否会着凉。你最多只是扔下一个硬币表示自己是个善良的人。

要我们感受到那些我们很关心的人的痛苦并不困难,我们很容易感受到我们的猫咪今天是不是不舒服。如果它不舒服,我们可能会希望给它加餐,我们可能会买一条活鱼给它吃。这个时候,对你来说,鱼是没有痛苦的。但我不认为那条鱼会赞同你的想法。不然它也不会挺着身子跳来跳去躲避猫的牙齿。对它来说,这是世界末日。它即将被撕咬的体无全肤,这种痛苦我想多数人都没有机会亲自体验,至少在这一生里机会不大,不过对某些人来说,他们很有希望在下辈子赶上。

我们无法感知他人的痛苦,这让我们变得冷漠。我们只关心和我们有着亲密联系的几个人,对于其他人的痛苦,我们视而不见,甚至我们还非常希望看到某些人的痛苦。这样的想法甚至延伸到佛教里,很多佛教徒丝毫不关心其他人的感受,他们丧失了佛教徒最基本的东西,那就是慈悲。

我想我们有必要重新补一下课。我们首先必须知道鱼和猫都是一样的动物,既然那些屠杀猫的行为让你觉得震惊和难以接受,为什么针对鱼的屠杀行为你却无动于衷。你不能告诉我,鱼不会痛苦,或者因为猫咪比较可爱,所以你觉得它的痛苦会大一点。这些都不是可以接受的理由。

我们必须知道的是,所有的众生都是很脆弱的,当刀子割在你手上的时候,产生的剧烈痛苦,同样会出现在鱼的身上。假如我们可以切身体验一下这种感觉,我想我们就会管住自己贪吃的嘴。

也许有人会说,假如我不去吃鱼,我就会缺乏维生素,会变得虚弱。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理由,已经有无数的人向你证明了只要搭配得当,即使一生素食,你也不会缺乏任何东西。而且假如因为你要吃,别人就必须付出生命的话,那么我告诉你:假如我不把你吃了就会营养不良,或者食欲不振,甚至严重到月经不调的程度,你愿意被我放在锅里煮熟吗?假如你不愿意的话,凭什么认为鱼就愿意?你好象没有问过它们的意见。

把生命视为生命,听上去似乎很荒谬,实际上这正是我们应该补充的概念。因为在多数时候,我们并不认为那条待宰的鱼和板凳有任何区别。我们不认为我们是在进行屠杀,这就是我们不把生命视为生命的结果,那就是我们可以随意以自私的理由剥夺他人的生命。

当我们开始把生命当做生命的时候(不止是猫狗),我们也就步入了佛教之门。

 

点击返回 《人世间》总011:护生·护心

编辑:慧谷

戒幢塔院

释成峰

 

戒幢塔院,常来西园的人也不一定知道它的准确位置。

游客关心的是五百罗汉,或是西花园的大斑鼋,这没准会给他们带来好运气。

信徒们则喜欢到大殿礼拜,或者到般若堂听法师开示。

而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矗立在小土堆下,松竹之中。一年四季,花开花谢。春看玉兰开,秋看枫叶红。塔院中依旧平静,平静得出奇。

天气好的时候,偶尔有几只放生的小鸟,会在塔前的石板道上找树籽吃。唧唧喳喳,增添了不少生气。

在西园生活近五年,进塔院的次数不会超过十次。平时,这里铁将军把门,我们只能从外远远望着。

当中最大的塔上,记录着中兴西园的祖师大名——上茂下林律师。

律师讳性祗,兄弟二人,先后祝发,其弟法名性璞。依止金陵古林慧云馨公律祖学习戒律,为古祖座下十二大弟子上首,与句容宝华山三昧和尚为同门兄弟。后奉师命,在姑苏报恩弘扬律学 。

崇祯八年(1635),茂林律师住持西园,阐扬律宗,振兴绝学。四方衲子闻风影从,人数最多时僧众五千余指。自此,戒幢律寺闻名江南。

律师出家后,曾就学于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莲池大师,领受大师的持戒念佛思想颇深。大师提倡戒杀放生,对于律师影响非浅。

及至驻锡西园,确立严持净戒,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做为寺院的家风。又开凿西花园广仁放生池,池东南角人工堆积一假山。山顶置有一亭,额曰“云栖”,不忘当年云栖莲池老人法乳之恩。

茂祖以下,几任方丈,勉力支撑。迨至同光,广慧老人重兴戒幢,身后留塔小华山翠岩寺。

前二任方丈的骨塔在茂祖塔两侧。明开、安上两位长老,历经磨难,坚持信仰。明老我未亲见,与安老却有一面之缘。

94年初夏,侍师圆公上人参加省佛协会议。当时,安老负责主持大会。下午药石,送家师至餐厅,家师招呼一同用餐。

安老一旁开口,“在家居士用餐自己解决。”

我依教奉行,和家师打个招呼,先退出来。

这是和老人的唯一一次见面。

因缘真的不可思议。几年后,我来到安老曾住持的道场,在他发起创办的研究所读书。不过,却无缘再见到他,想来引以为憾。

有段时期,师父们流传着一个故事,讲的绘声绘色。

他们说天气好的晚上,安老会在塔院旁边出现。穿着一件黑色的长大褂,一如他平时那样行走。胆小的师父听了以后,吓得晚上不敢去开水房和浴室。

到弘法部后,有时晚上到办公室读书,回寮时路过塔院,总想看看安老的身影。可是,却始终未能如愿。

有个愿望,到西园后一直埋在心里。希望能在塔院里搭间小屋,遮风避雨足够。

每个清晨,扫清塔院的落叶。

每个黄昏,点燃塔前的蜡烛。

希望自己能守着那些大德,守住内心的那份平静。

 

点击返回 《人世间》总011:护生·护心

编辑:慧谷

守护根门

释净智

 

楞严会上,十方如来,异口同声告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净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可见,升华还是堕落,就看我们大家如何使用六根了。

其实,很多修行都是从六根中选择一门深入的,如安般的鼻根法门,观音的耳根法门,参禅的意根法门等,最后“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照了世间诸变化相,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座上是六根的正修,而下座后,六根的守护也很重要,因为它属于座下修的一部分。在南传,守护根门也被叫做根律仪,根律仪清净,别解脱律仪才能长久受持。正如善盖之屋,不为雨漏所侵。若行者只是座上正修时努力,座下“调笑贡高,种种谈哗,心便生欲,心生欲已,便身热心热,身心热已,便舍戒罢道”。

守护根门不仅成就戒,也成就止力和观力。凡夫之人习惯于放逸,行不知行,食不知食,贪嗔之念触缘即发,此即由于没有观照,而恶念生起后,无法遏止,这就是缺乏止力。敏锐而深透的观照力和当断则能断的止恶力都是从守护根门开始的。

《杂阿含经》对守护根门的要求是“见以见为量,闻以闻为量,觉以觉为量,识以识为量”。这话怎么讲?就是说“若眼见适意,可爱念,能长养欲乐,令人缘著之色。彼比丘见已,不喜、不赞叹、不缘、不著、不住。若眼见不适意,不可爱念,顺于苦觉之色。诸比丘见已,不畏、不恶、不嫌、不恚。于彼好色,起眼见已,永不缘著。不好色,起眼见已,永不缘著。内心安住不动,善修解脱,心不懈倦。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

守护根门真正要落实起来并不容易,一是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气太重,二是智慧不够容易产生邪知邪见。尤其是后者,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根、尘、识的关系,也会产生很多问题。

《杂阿含经》有云:“宁以火烧热铜筹以烧其目,令其炽然,不以眼识取于色相,取随形好……宁烧铁锥以钻其耳,不以耳识取其声相,取随声好……宁以利刀断截其鼻,不以鼻识取于香相,取随香好……宁以利刀断截其舌,不以舌识取于味相,取随味好……宁以刚铁利枪以刺其身,不以身识取于触相及随触好。所以者何?以取触相及随触好故,身坏命终,堕恶趣中,如沈铁丸”。此段经文是对守护根门的譬喻,激励行者尽力守护根门,并非劝人自残。有人具精进心却又业障重,误会了佛意,以为守不住根门就干脆断坏六根,一了百了(历史上确有其人)。如《四十二章经》所说“人有患淫情不止,踞斧刃上,以自除其阴。佛谓之曰:若断阴不如断心,心为功曹。若止功曹,从者都息。”否则,即使是剜眼割耳,五根齐断,成为特级残废,也是无益。

断坏六根既不行,守又守不住,那离开尘境总行吧?初修行人因为在五欲红尘中滚打得太久,习染较重,故首先要远离对五官刺激较重的地方,避开诱惑。譬如两国交战,敌方势大,己方内贼未定,故先高挂免战牌,养精蓄锐,等势强再战。但远离只是一时的,人不可能永远地逃避,也不可能完全地逃避。否则修成也只是个在山罗汉,出山即退。《杂阿含经》记载,有外道认为“眼不见色,耳不听声,是名修根”,佛陀反问他道:“盲者是修根否?所以者何?如唯盲者,眼不见色……聋者是修根否?所以者何?如唯聋者,耳不听声。”可见单纯地远离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作法也是错误的。

断根、离尘都不行,那灭绝心识如何呢?如《坛经》中的卧轮禅师偈:对境心不起,能断百思想。如果真的这样修行,那有情众生最后都得变成无情的草木石头了。佛法讲的是正思惟,不是不思惟,是教人智慧,不是教人愚痴。六祖大师立禅法“以无念为宗”不是无念头,而是一切境界,念念不着,是谓无念。初修学人由于不良的串习重,故要先去邪知邪见,不能一开始就无为任运,把佛陀的境界回为己解,结果正知正见还没树立就被一句“不思惟”赶跑了。《杂阿含经》中佛陀教授的次第是灭炽燃前,首先得现见法,如果见色,而不觉知,有无色贪亦不觉知,那根本就是睁眼瞎嘛!

邪知邪见转六根成六贼,自劫家宝,自断善根。正知正见,化六识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普渡众生。我们要断除邪知邪见,树立正知正见,而不是正邪一刀切。《杂阿含经》中舍利弗说 “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于中间,若轭若系軮者,是彼系缚……如是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中间欲贪,是其系也”。可见修行不是断根,不是断尘,也不是断心,而是要斩断那系缚根尘的东西——欲贪等不善法。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那还不够,俗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譬如伐树,不能仅是摘花弄叶,要直截根源,根断则其自灭也。贪嗔等恶不善法从何而生?从妄想颠倒生。《杂阿含经》说得好:“于此眼耳鼻舌身意触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作如是如实知见者,不起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脱,是名六触入处,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欲不复生。”可见要能真正地守护好根门,还必须对无我等法生起胜解,由正见增上,才能自发地守护六根,从而心厌、离欲,以至于解脱。

正如《楞严经》所云:“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

 

点击返回 《人世间》总011:护生·护心

编辑:慧谷

陈兵教授最新专著《佛教心理学》

引子

1.时代的呼唤

2.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会合

3.新的综合性学科的建立

风雷激荡的二十世纪不仅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也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整体的心灵结构,当人们从几千年来田园诗般平静、安适的梦境中被现代文明隆隆的机器声惊醒时,心灵的异化促使人们积极的追寻抚慰之道,由此促进了二十世纪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人们生活在经济成长迅速、科技文明发达、物质富裕的现代,精神食粮却相对的匮乏。当身心受到外在环境种种的压力,或挫折伤害,无法调适克服时,心理则易生病,产生苦闷、燥郁。

佛教心理学指出一切痛苦的根源,昭示生命的意义价值,引导人们认识心中的秘密,抛弃内心的贪、嗔、痴,防范心理疾病的产生,帮助人类建立健全的身心,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心理学的主流思潮,广泛吸取东方文化的智慧,并多方展现佛教的思想特色。其中,佛教心理学的诞生标志着东西方文明在探索人类心灵奥秘方面的交流与融合。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佛教心理学必然更能因应时代的需求,为现代人类解决更多心理的问题,造福社会。

当代著名佛教研究学者、四川大学陈兵教授即将出版的新著《佛教心理学》堪称目前佛教心理学研究领域内的最新力作,这也标志着这门新的综合性学科的建立。

 

 1.作者简介

陈兵教授是我国著名佛学家。1945年生于甘肃武山,196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后,在新疆工作10年。1978年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宗教系攻读道教专业,导师任继愈。毕业后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工作。  1987年调入四川大学,现任四川大学宗教所教授、研究员、博导,兼任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河北禅学研究所副所长、四川省文史馆馆员、闽南佛学院、西藏大学兼职教授、成都市政协常委。

现主持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近现代中国佛教》(已完成)、《佛教心理学》,正在指导佛教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9名,并从事佛教心理学的研究。他主张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出发,应时契机,在弘扬佛法中提升人类文明的精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佛教自身的建设。其著述合计近4000万字,个人著作发行10万册以上,获得海峡两岸学术界、佛教界的好评。

 

  2.内容简介

本书从现代心理学和佛法的双重视角,对古今中外各系佛教思想的核心——有关心灵的学说,作了一番现代整合,忠实地浓缩了佛法的精华,作出使现代人容易明白的诠释。既有深刻的理论论证,又有治理自心、完善人格,乃至明心见性,获得大智慧、大安乐、大自在的具体技术。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学术力作,是佛教心理学的最佳教科书,是学佛修行的必要辅导,为心理学工作者提供了精深博大的参照体系,为广大爱好佛学和心理学的读者提供了学习佛法的方便。

点击返回 《人世间》总011:护生·护心

编辑:慧谷

佛教与环境保护

释恒强

 

古人说:“世上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中土佛教一直以来,就与名山胜景联系在一起,人们往往把绿荫环绕、清净庄严的寺院当作人间一方净土。佛教自古以来就有亲近自然、注重生态的优良传统,如戒杀护生、不损草木、雨季安居、依山林住等,这正是佛教本有的生态环保思想。

但是,人类由于愚痴和贪欲,自认为是“万物之灵”,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随意盲目地过度开发。如今,我们的家园已经是满目疮痍、不堪负荷了。臭氧层空洞越来越大,森林植被日益减少,水土流失逐年加剧,水和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正是因为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滥杀无辜,才使种种不幸接踵而来。正当人们为“人定胜天”得意洋洋时,大自然的报复已经降临:气候异常,天降酸雨,地起沙尘暴,旱涝灾害连年不断,城市用水频频告急,以前不曾有过的疾病瘟疫也相继出现,那刚刚过去、肆虐南北、余孽犹存的非典依然让我们心有余悸。面对这生死存亡的威胁,难道我们还要对大自然屡屡敲响的警钟充耳不闻吗?

现在,该是我们深刻反省的时候了,该是我们痛改前非的时候了,该是我们亡羊补牢的时候了。为了我们的健康幸福,为了人类的子孙后代,我们应该深信缘起因果,净化心灵,戒杀护生,少欲知足,勤俭节约,拯救生态,保护环境。这就需要我们从个人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尽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首先深明缘起。佛教环保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缘起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世间万物决不是自存独立的。人与动植物,社会与自然,有情与无情,都是因缘和合、相互依存的。没有清净的水源,我们会干渴而死;没有释放氧气的绿色植物,我们会窒息而死;没有稳定平衡的食物链,我们会饥饿而死。人类生存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也正是佛教所说的“依正不二”。

其次净化心灵。《杂阿含经》中说:“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人的欲望多,造业就多,所受的苦报就多。因为贪欲,人与人争,不惜违法犯罪;国与国争,不惜发动战争;人与自然争,不惜自掘坟墓。又由于一些利益集团的操纵,甚至有一些国家整个变成掠夺和杀戮的机器,不惜动用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对局部地区乃至全世界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所以经中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就是说,当今社会环保的根本是净化人心,扫除人们的贪嗔痴三毒。我们要高举和平与持续发展的大旗,建设一个没有暴力、没有战争的文明社会,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平相处,平衡发展,共荣共存。

第三,戒杀护生,提倡素食。许多为贪欲所蒙蔽的人,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和口腹之欲,对动物几乎到了无所不杀、无所不吃、竭泽而渔的地步。大富翁把玩一件象牙雕像时,就有一头大象葬身野外;贵妇人穿上一件裘皮大衣时,就有20多只狐狸被人生刮活剥;服务员端上一碗鱼翅时,就有一条鲨鱼遭人屠杀;送货员搬上一箱熊胆粉时,就有上千头熊被剖腹抽胆。古德说:“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正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互相残杀食啖,冤冤相报,无有了期。大智的佛陀告诉我们,“大地众生,皆有佛性”,“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又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互为父母,我们又怎么忍心对他们生刮活剥、剖腹抽胆呢?所以,我们要发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戒杀护生,提倡素食,与有情众生和睦相处。

第四,保护草木,植树造林。佛陀在经典中教诲弟子不得任意砍伐树木,如《毗尼母经》中佛陀说:“有五种树不得斫:一菩提树,二神树,三路中大树,四尸陀林中树,五尼拘陀树。”又在同一经中,佛陀提倡植树:“若比丘为三宝种三种树:一者果树,二者花树,三者叶树,此但有福无过。”种植花果树木,能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给人清凉,供人花果,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第五,提倡信徒文明进香。礼佛烧香,不在多少,贵在虔诚恭敬,心到佛菩萨自然就知道。然而许多信众不知道这个理,以为烧香越多越好,生怕佛菩萨不知道,整把整把地烧,弄得寺院烟熏火燎,既污染环境,又容易造成火灾。因此各寺院应大力提倡文明进香,劝导信众每次烧一支或三支香即可。同时也可提倡向佛菩萨献花供果,换一种清洁、卫生、美观、实用的礼佛供佛方式。

第六,勤俭节约,减少生活污染。因为科技进步,现代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同时,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造成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如一次性生活用品,虽然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便利,但又使我们自己陷入白色垃圾的包围之中。而且一次性用品并不能真正保证我们的卫生健康,许多产品卫生指标达不到,质量又差,很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为了减少生活污染,我们要勤俭理财,不互相攀比,不挥霍浪费,不求大求全,应当节省,充分利用有限的生活资源。

诸佛菩萨和先贤大德在人居环境保护方面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如佛陀在过去世中为鹿王时,为一母鹿舍身就义,国王因此感动,专门划定动物保护区,禁止猎杀。经中有睒子菩萨,他不乱扔废物,怕污染了大地;他每讲一句话,怕惊醒了大地;他每走一步路,怕踩痛了大地。他是这样小心翼翼地呵护环境。又如唐代泗州开元寺的明远法师,为防治淮水与泗水的泛滥,种植树木好几万株,使泗州一带免除水患。东都洛阳道遇法师,眼见黄河龙门天险常有水患,于是劝导两岸民众出钱出力,兴建水利工程,将这自古以来的水患彻底消除。在当今,台湾法鼓山的圣严法师积极发动心灵、礼仪、生活、自然等“四环运动”,而被人们美誉为“环保和尚”。又如证严上人的“预约人间净土”和昭慧法师的“生命关怀协会”,为人间佛教的环保运动掀起一阵又一阵的热潮。

六祖慧能大师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我们为了弘扬圣教、住持正法、庄严国土,就应当走出寺门,以无我和慈悲的菩萨精神,积极加入到人居环保的活动当中,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建设人间净土前赴后继。

 

点击返回 《人世间》总011:护生·护心

 

 

 

太虚大师论佛教与道德

一、进德修道

 

谈到进德修道,则对于现前的师长以及古昔的圣贤,都有恭敬亲近的需要。由是而观察到圣中之圣的佛,觉得唯有他能以究竟圆满的教法教授我们。我们不但要去礼拜,同时要依佛的教法去信、解、行、证。不然,难于超越生死苦海的厄难,人面兽心的样子也不易变化了!所以,要进德修道,便须依佛而学,走上学佛的道路,因为佛是圣中之圣啊!怎么知道佛是圣中之圣呢?我们要知道:佛原是人类中的一人,不是另外的什么怪异,不过是我们最完全的模范——人天师而已。“佛”是梵语,此云觉者。为什么称他为觉者?难道我们没有觉吗?不错,我们也有觉,但不是常觉,不是普遍觉。例如:我们生死在人间,生不知从何而来,死不知向何处去;对于世事,也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有许多错误颠倒,邪见丛生。佛呢,他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究竟觉悟的大觉者!假若你要了解人生真义,免除人生道上的危险,应找这条道儿走,这就是要依佛的教法请明师指教去修行——归依三宝。依佛的法而行住坐卧不离,才有出离生死苦海之一日!

——摘自《学佛先从做人起》

 

二、人生道德之十善与五常

 

佛教的人生道德的标准,便是十善。十善从消极的方面说:一、不残酷杀害生命,二、不偷盗他人的财物,三、不邪淫别人的妻女;这是从身体行为动作上说的。还有在口头上、言语上的,则有四种:一、不说谎话,二、不绮语,三、不两边搬嘴播弄是非,四、不恶口骂人。在意识上,则有三种:一、不起非分的贪求,要达到一种目的,必须择正当的手段与方法;二、对一切人和一切事不起嗔恨心,其反面即是慈悲和平;三、对于一切学问,须以广大的智慧求充分的了解,不局于一隅,自作愚痴。这是从消极边说,若从积极边说,则此十善即是仁、义、礼、信、智的五常:不残杀即仁爱;不偷盗即义利;不邪淫即是礼;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的四种即是信;意识上的不贪、不嗔、不痴的三种就是智。可知佛教的十善道德,就是儒家的五伦道德,而且是更加周密详尽的。

——摘自《佛学之人生道德》

三、转凡小旧道德成菩萨新道德

 

初学发菩提心修法有二门:一、观恩深的亲母陷在极重痛苦中,对治向来为己的心使转为舍身忘命以“急救母苦”的心。练习惯后,完全没有为己的心了,再观一切众生都是“受苦的亲母”。将为母的心进展成普为一切众生的心,这是从情意转变的一种修法。二、观旧来所为的自己,但是从他众缘合集的假相上所立的假名,丝毫没有实在,所有的唯是从其他各方集合的众缘,无自为他,以他(一切众生)为自,于是唯以博施济众为事。这是从理智转变的一种修法。从此发起大菩提心,便转凡小旧道德成菩萨新道德了。

为己,则他自俱绝,厌他(一切众生)弃绝,遗世而独往,以至自亦绝灭(涅槃)。为众,则自他俱益,导他同化,具德而圆明,以至身土融净(法界)。

——摘自《转凡小旧道德成菩萨新道德》

四、道德基础的确立

 

道德基础巩固起来,要有一种最圆满学说,能立能破,方能使人类必需的道德原理成功,开扬不可磨灭的真理。在佛法中,可以提出很简单的二种观念:一、众缘主伴之互成:无论什么万事万物,有为主的主因,有为伴的助缘。如这张木桌,木为主因,再加人工等等助缘,有众缘互相的关系,才成此一桌。宇宙间真很复杂,有各各主因之主,有各各助缘之伴,成为事事物物一种东西。以及一个人也如此,需要许多相关系的助缘:如呼吸空气、水土、阳光等,都是助人生存的要素,你若把这普遍的众缘破坏了,结果自己非灭亡不可。由此看来,非为公去私不可,这是普遍的原理,宇宙的大法。要为公,便不可互相欺骗,各人勤俭,若如此做去,方有办法。第二、唯识因果之相续:凡人经过许多行为,都蓄为心中习惯,若是一种不好的业,一定结不好的果。各人反省内心一下,就知道了。有时良心发现,想将一种不好的行为改变,但习惯已成,一时难改。个人如此,而社会国民心理亦然;恶风气既成,虽有一二贤者,亦难挽回。近来的人做事,只问目的不问手段,为罪恶之大源;以为只要达到目的,虽杀人放火而不顾。大部分人,都是如此!若明白佛法,不种善因,不得善果,要实现其良好之理想,必须建立人生道德的基础,当下就成为良好的行动,将世界邪说之风扫尽无余,方能建设道德文化。这种文化,才不是纸上空谈的文化!

——《如何建立国民的道德标准》

 

排版|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