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第26期 戒律讲座

觉净

一、戒律在修行中的重要作用

提到戒律,有人会说:在这个社会上,像国家法律、交通规则、学校校规……已经够多了,为什么还要去寺庙求受戒呢?实在是自找麻烦、自我束缚。而且,经论上动不动就会说犯了什么戒会堕落三恶道受苦。这是不是佛陀要发明一套戒律来惩罚众生呢?

其实,佛陀对待每一个众生都是真正的平等、慈悲。佛陀了解到善有乐报,恶有苦报的因果规律,不希望我们因造作恶业而流转生死,堕入恶道。所以佛陀制戒无非是针对众生的贪嗔痴烦恼习气,提醒我们防非止恶,约束我们的身口意,断恶修善,转凡成圣。所以,受持戒律就是帮助我们扫除遮蔽心灵的烦恼尘垢,进而定心一处,破妄证真,引发本自具足的解脱能力。佛陀的教法可以归纳为戒定慧三学,戒就是规矩,守规矩就得禅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而开智慧才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真正目标。所以,戒律在整个修行中起的是保驾护航的作用。因而学习戒律很重要!

二、如法受戒

(一)戒律的简单解释

戒律有三个别名,从梵文音译而来。第一个别名译为“毗尼”,叫做毗奈耶,现在叫做“律”,是指依佛陀的教法,远离种种的恶行灭除过失,可以调伏自身的烦恼,善治身心。第二个别名译为“尸罗”,也可称为“戒”,现代汉语叫做“清凉”,因为通常烦恼被认为是热恼,但是用戒能对治烦恼,得到清凉。第三个别名译为“波罗提木叉”,也可称为“别别解脱”,每持一条戒,都可消一分烦恼,得一分解脱。

所以,知道了戒的三种名称,就可以知道我们受戒的目的是什么。戒律是佛陀给我们的告诫,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佛法能够长久住世,帮助我们调伏内在的烦恼。

戒分为出家戒与在家戒。属于在家信众受持的戒法有:五戒、菩萨戒和八关斋戒。

(二)五戒

五戒,是佛教人士应当守持的五条基本戒律,即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在五戒之中,杀、盗、邪淫、妄语的四戒,均有可悔与不可悔罪;饮酒一戒,若犯均为可悔。前四戒,兼有戒罪与性罪,而饮酒一戒,只有戒罪而无性罪。所以称前四戒为性戒,饮酒戒为遮戒。性戒是在佛法与世法中皆不许的。即使佛不制戒,犯了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欺骗)的行为,造成对他人与社会的危害,就构成犯罪;遮戒是佛陀为弟子们遮止性戒的发生,防犯于未然而定的,所以唯有受了佛教五戒的人不得犯。

(三)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是种出世解脱之因的方便法门。在一日一夜的时间里,除受持五戒,再加上三条戒律: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故往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一斋是指不非时食。共八戒一斋称为“八关斋戒”,实际上它的戒相跟沙弥十戒基本是一致的,就是过出家人一日一夜能够出世解脱的生活。

 

(四)如法受戒的考量标准

怎么算是如法的受戒?要从三方面来考量:第一,弟子要如法。第二,师如法,他没有破戒。第三,仪式是如法的。

通常我们现在求受五戒是在师长面前受。佛住世的时候,可以是佛亲自授。然后佛入灭以后,可以从出家人这边受。未来等佛法灭了之后,还有一种可能性,可以自期,就是自己受。一般我们要在僧团里面受。

关于有人会提到五戒能否重受?如果,四根本戒没有犯不可悔罪,没有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这些逆罪的,未来可以重受。

(五)受戒时的发心

受戒时,我们要有如法的发心。

第一,殷重心。因为戒律在修行中有非常重要的保驾护航的作用。

第二,要发广大心。发上品的心,得上品的戒体。发心不同,得的戒体也不同。上品的心是为了要利益一切众生;中品的发心是为了自己能够出离生死,解脱;下品的发心只是为了当下求得人天福报。

第三,随行心。《涅槃经》中云:戒有二种,一者作者,第二种无作者。是人唯具作戒,不具无作,是故名为戒不具足。随行心就是受戒以后,我们要去持戒.

(六)受戒和只是行善法有什么不同?

有人会说:“我也尽量做到五戒的要求,但是我不受戒。”受戒和只是行善法有什么不同呢?首先受皈依戒,导师为我们证明,我们是在十方三宝面前作出庄严的宣誓和承诺。我们不杀生的对象是法界的一切有情众生。你行善,只是不杀当下的众生,没有在十方所有众生前面都承诺不杀生。所以,这个不一样!受戒后的防护的力量是不一样。受戒后,我内心都会提起,我不要去杀生。行善法的时候,我只是对当下的一个境缘,对某一个众生有可能有这么样一种力量,是不是?但是如果我真正地承诺了,是对所有的众生不杀生。如果你行世间的善法,你只是对某一个众生持的是不杀生,持的是护持它的戒,所以这功德增长是不一样。所以,受戒跟不受戒一样吗?不一样。那要不要受戒啊?要受戒。

(七)守持五戒的功德

 

五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与五常相关。五常是人间的根本,所谓仁、义、礼、智、信。不杀生是仁、不窃盗是义、不邪淫为守礼、不妄语是可信者,饮酒者满口酒话,人多不信,常常败事,故不饮酒的人是智者。五戒俱足,可保人身。五戒若犯,人身不保。人的基本条件具足了,才有可能修行佛法,才能够顺利往生极乐。

持好五戒,是行善的方法,会产生与其相应的功德。以因果规律及业力牵引的原理分析,守戒则得无量福报,背道而驰则感受无量苦果。守持五戒,不仅仅个人身心清净,不受外来众生的侵扰。更有意义的是,认真守持五戒,可以在客观上,给所到之处的一切众生带来平安和快乐。

三、戒之四义

古来大德皆以戒法、戒体、戒行、戒相的四种意义来解释戒字。要学戒,不懂得戒法的话,怎么保护戒体?学习了戒的开、遮、持、犯之后,才会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否则只是空愿而已!而戒之四义,以“戒体”最为重要,是一切止恶修善的内在力量。如果缺乏“戒体”为内涵,则戒律易流于形式化的戒条;如果戒律的精神不实践于行为,则形同虚设,对生活一点也产生不了作用。因此,戒虽分为四科,其精神是一体的。受持戒律,要将这四者充分的发挥,蕴“戒体”于内心,而将“戒行”实践于外,则能庄严仪表,受人爱敬。

(一)戒法

戒法就是佛在世间所制的律法,所宣讲的该做、不该做的内容及要求。若把这些戒法领纳,入于我们的第八识田当中成为善种子就是戒体。领纳戒法时的部分仪节:

1.请师。受三皈五戒,首先要恭请师长(皈依师)来给受。

2.忏悔。忏除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以求身心清净,纳受戒体。
3.问遮难。询问受戒者,今生以来,曾经作过佛法之所不容的大罪过否?实际上如果真正犯不可悔罪,即成遮障,你未来还想要受五戒,那是不可以的,所以称为是遮难。

(二)戒体

受戒以后,将戒法领会并纳受于心后,内心就会产生一种防非止恶的力量,内心中就会生成“戒体”。正受戒体,首先要看是否受了三皈依。按照律规,我们得戒的时候是在三皈依的时候,如果我们前面不受三皈依,单受五戒,那是不能够得戒的。五戒,我们最好尽形寿受持。但是如果受不了,可以“分满受持”,即可以一条一条地受,一分一分地受。但若是出家人,受沙弥戒、比丘戒等,不能一条条戒受的。有发心,才能得戒体。受戒的过程是以得戒体为中心,指导自己言行的是“心”,只有将戒法领纳于心中,才能生“戒体”。所以,戒师以宣说的方式领纳戒法,而此时受戒者要专心致志,不可胡思乱想,否则不容易得戒体。

(三)戒行

戒行就是在领纳戒法与心中生成戒体之后,依照所受之“戒体”修诸善行,止造恶之心,守护身、口、意三业不失的“如法”行为。戒行是由戒体指导完成的,而外人看到的形象就是戒相。戒行显现戒相,戒行依戒相而生

(四)戒相

受戒后,在平时生活中,由原来的为所欲为到现在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显现在外面的形象就是戒相。我们什么时候是持戒,什么时候是犯戒,什么时候犯不可悔罪,什么时候犯可悔罪,要怎么样去对治、忏悔,必须要进行学习,不然的话,就没法真正地行持。一般来说,可以从每一条戒的所对之境,犯戒时内在的心理活动,犯戒时具体采取的行为,以及犯戒最终的完成,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1.不杀生戒

通常我们采取杀生的行为,都是内心当中的贪嗔痴烦恼任何一种烦恼现前,然后想要去杀它。贪嗔痴烦恼,会不会马上现前啊?有的人就会堵那么一口气,而造成过失的行为。所以我们修行的过程,就是对治贪嗔痴的过程。我们的行为产生的时候,对当下的生命现状要有清晰的了解。

(1)杀戒的不可悔罪要具足5缘

不杀生戒,生是有情生命,杀是使用器具、枪、毒药、咒术等,造成对方在当时或者事后,死于凶手之前。这就造成了杀生的行为。杀人以具足五个条件成不可悔罪:一、是人,二、人想,三、杀心,四、兴方便,五、前人命断。

一是杀生的对境是人。杀戒以杀人为重,杀旁生异类为轻。

不杀生,对在家信徒的要求是不杀有情众生,包括动物和人类。有情指的是有情识的。不做有情想的情况:第一,像花草不算,它没有情识的,它只是一种反应。但我们也不能无故损害植物。第二,无情作有情想,也不算。明明它是一根绳,但是我看不清楚,认为它是一条蛇,后来把它砍断了。砍断了,认为它是蛇死了,实际上后来了解到它不是有情,那就不算。不杀生,仅仅不自作还不够,还要求我们做到不叫他作或不见杀随喜(见杀随喜即见到杀生不阻止)。

二是知道对方是人。你开始以为对方不是人,看上去像模特的样子,你以为不是人,你一刀子捅过去,人家死掉了。但是你不知道他是人,这样也不算破根本戒。

三是有杀的心。如果是开玩笑,没有杀人的动机,只是想吓唬他而死亡,或者不小心失手将对方打死,这种意外的过失杀人,也不算彻底的犯戒,在忏悔之后就可以恢复。

有杀的心,即思想上认定杀生对境的观念。如果观念已经错乱,比如说神经病人,行为已经不能受思想控制,则不犯根本戒。比如说,如果他本不想杀死刘爷爷,而实际上却杀死了刘爷爷,就事实而言,是实实在在地杀了一个人,但也不算犯根本戒。因为当事人的思想已经发生了错乱,并没有超越这条界线,所以不算彻底的犯戒。另外,如果没有杀人的动机,只是想吓唬他而死亡,或者不小心失手将对方打死,这种意外的过失杀人,也不算彻底的犯戒,在忏悔之后就可以恢复。

四是行为。小乘佛法很重视外在的行为,例如犯杀生戒的判定必须是为了杀死对方,如枪击、殴打,或者其他导致对方死亡的行为。如果只是在内心计划、谋算,却没有付诸行动的话,就不会犯戒。而大乘佛法在这一点上的要求往往要严格得多,仅仅具备内心打算的情况下,也时常会犯戒。内心出现打算杀生的念头就是破戒,但不算彻底的破戒,在忏悔之后就可以恢复。

五是结果,对境是否死亡也是区分是否破戒的标准之一。如果对境是人,没有认错对象,并且具备杀人动机与行为,最后对方断了气而死亡才能算是犯根本戒。如果对境是人,没有认错对象,具备杀人动机与行为,但最终没有死亡,就不算是犯根本戒。

只有同时具备了以上条件,才是究竟的破戒。若五个条件不具足,被杀者虽然死了,亦是可以忏悔的杀罪。打伤、系缚等为方便罪,皆可忏悔。还应该知道,劝赞人死,其人因此而自杀了,也是不可悔罪。持戒者于此应该特别注意。

(2)杀戒的开缘

一是为救多数之人。二是为救三乘圣贤,以慈悲心杀害凶徒,宁自犯戒堕入地狱,而不令此恶人犯五逆罪。三是狂乱心者,即有严重之精神病。

2.偷盗戒

盗戒是我们生活当中最容易犯的。如果是无意间拿起别人的东西,你没有想要占为己有,这个不犯。否则由于贪嗔痴任何一种烦恼的显现,未经允许移动他人的物品,就算。所以我们要在很多细微方面去做防护。哪怕一张纸一支笔。因为这不是你的东西,你拿起来干嘛?通常我们要借别人的东西,你要让别人知道。

不偷盗戒相,偷盗是对于任何一种属于别人的东西,你明明知道是别人的,但是你还是去触碰它,移动了位置而据为己有,就属于偷盗的行为。包括自作或他作,即教别人替自己偷盗,或以权势夺取,或以方法侵占,或借用抵赖不还,或拐骗、贪污、漏税等,皆是偷盗。

(1)犯盗戒的不可悔罪要具足六缘

盗戒具足六缘,即犯盗戒根本罪,成不可悔罪。一是他物。该财物是属于人的,自己无主权。二是他物想。知道该财产是属于他人,不是属于自己的。三是盗心。即由贪烦恼相应,对他人物生起偷盗心,据为己有。不予而取,不论是自己还是别人,生起得到的一种心。四是兴方便,即采取相应的行为。包括自取、教人取、遣使取。五是价值过量。当时印度法律规定是五钱,可以判死刑。六是离本处。即将他人物取移原放处所。

六缘具足的偷盗事,即犯盗戒不可忏悔的根本罪,而失掉戒体了。若六缘不具,盗窃未成,或价值不满数量,或以破坏心而破坏他人财物等,皆是可以忏悔的罪。

(2)盗戒的开源

下面几种情况下你误拿别人东西可以不算犯盗戒。

一是作已想。你误以为这个东西是对方已经给你了,然后你拿走,你没有盗心,是你错认了的情况下。二是己有想。于所取物误认为是自己的。如果是两个一模一样的东西,你把他人物做自己的东西想,然后拿错了,拿走了。三是粪扫想。你以为别人丢掉不要的东西,然后你拿来。四是暂取想。你没有盗心,只是暂时拿来用一下。五是亲厚意想。两个人亲厚,不分彼此,你的东西就是我的东西,我的就是你的,可以随便用,不需要知会的情况下,你拿去也不算犯盗戒。六是若因痴狂心乱、痛恼所缠而取者。

3.邪淫戒

除了夫妇之间的男女关系,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均称为邪淫。

 

(1)犯邪淫的不可悔罪要具足四缘

一是非夫妻。即除合法配偶外其他的有情,或者是跟死尸(死尸指“多半未坏”的)。二是有淫心。即行淫时,心极爱乐,如饥得食,如渴得饮。三是道。通过口道、小便道或者大便道。四是事遂。即造成行淫的事实。男女二根相接相入,如胡麻许,即成重罪不可悔。

2)淫戒的开缘

犯戒均在于心,如无邪淫之心,即不会主动去犯邪淫戒。因此,淫戒也有开缘。一是若为怨家所逼,而不受乐者,不算。二是被别人下了药或灌了酒啊,甚至自己都没有清醒的意识,不算。

(3)夫妇间的限制

邪淫的范围,不惟不得与夫妇以外的男女发生暧昧关系,即使夫妇间,亦有限制:

一是非肢,就指的是除产门以外的其余的肢体部位。这个是对于在家人的邪淫戒,出家人对一切众生都不可以。产门以外的其余部位,通常指的就是大便道或者是口道。二是非处,就是不适当的场所。包括在师长面前,或者塔里,寺庙里,哪怕是你跟妻子发生这样的行为,都是不可以的。三是非时。不适当的时候。如生病或者对方受过斋戒的期限内。四是非量。就是过渡的放纵,不适量。

邪淫戒,本身比较繁琐的,比如不得说粗恶淫欲语,以及种种防微杜渐的细节,一时难以详尽,需要慢慢体会,但愿我们能洁身自好,摄心自重。

4.妄语戒

妄语,是虚妄不实的言语。凡是存心骗人,不论利用何种方法,使得被骗的人领解之时,不管能否达到妄语的目的(如求名闻利养),即成妄语罪。妄语有自妄语、教人妄语、遣使妄语、书面妄语、现相妄语(如默认、暗示、点头、手势)等。

在今天这个通讯工具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肯定会有困惑:五戒之中,不杀、不盗、不邪淫、不饮酒都能做到,要在工作、生活中做到全部是大实话,有时候不大现实。所以,今日来提倡戒除妄语,是绝对必要的。

(1)大妄语的不可悔罪要具足6缘

妄语分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三种。佛教最注重的、必须要禁止的,就是“大妄语”。破根本妄语戒,要具足五个条件。

一是所向是解义的人。即对方是能理解语意的人类。你跟棵树讲话,跟狗讲话,那就是不算。二是人想。认定对方是人,而不是非人或畜生等。三是有欺诳心。蓄意欺骗对方。很多的时候,你明明看见了,你说没看见。然后,知道自己要说和自己见闻觉知不同的,就是贪嗔痴任何一种心行的显现,然后以语言或者行为表达出来。人家问你:有没有看见?你明明看见了。嘴巴里不讲出来,手上面摇一下,也算。四是说大妄语。根本妄语戒首先要算上人法大妄语。上人法是指贤圣所修所证的法。比如,没有得到神通,说自己得到神通了;没有看到佛菩萨来,说自己看到佛菩萨来了。即便修行人有一定的境界,也见到了一些景象,但也不能随便说,说者与听者难以真实领会。五是前人领解。态度明确表达出来,不论自作或叫他做,对方只要是能够领会了,那就是犯了妄语戒。若向聋人、痴人、不解语人、非人及畜生等说,不属不可悔罪。

(2)小妄语

小妄语就是离圣法(就像我没有神通,说有神通,未证言证。没见到佛菩萨来,说见到,说我是佛菩萨的化身,这些称为是圣法)以外,其他的一切妄语。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觉言不觉,不觉言觉;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实有言无,无言实有。这个都是犯小妄语。在佛制戒上面虽然是小妄语,但是自性罪上面,如果伤害众生很大,还是有重罪,还是要受报。

(3)方便妄语

我们很多的时候是为了利益更多众生,是没有贪嗔痴的,才可以开方便妄语。你明明没吃饭,你到了别人家里,人家已经饭吃完了。人家问你有没有吃饭,你说吃了,算不算贪嗔痴?你当下的心行是属于无记的,是为了帮别人减少麻烦。有时候,你明明知道这个问题,但是你的任何回答都会导致一些纠纷时,你可以采取不回答的办法,不去评判。

作为在家居士,妄语戒其实包括了: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受了五戒的人,皆应随时检点注意,否则动辄犯过,犹不自知。在家居士,最应该注意,不得说出家人的过恶,如其过恶属实,亦不可见人便说。

5.饮酒戒

不饮酒,就是不应该过度的饮用酒类。因为酒会让我们丧失了一些理性,所以有人常常因为饮酒而坏事,或是因为饮酒而荒废了世间的事业,所以这都是我们应该要避免的。所以,饮酒戒,虽然它是不属于性罪所摄,属于遮戒,是可以忏悔的戒。

1)饮酒戒成可悔罪要具足3

一是酒。能醉人的饮料。喝的酒,有酒色、酒香、酒味的,有酒精浓度的,不管是米酒,还是白酒、红酒、鸡尾酒都是不可以的。哪怕就是一滴,你吃到口里去了,不管你醉也好不醉也好,这都是犯了酒戒。酒驾现在确实是很危险的。另外,有的酒不具备酒的颜色、酒的香气、酒的味道,看上去好像饮料,那到底是不是酒?是酒。你不能说这个就是饮料。二是酒想,心知是酒或酒和合的饮料等。不论你自己喝还是叫别人喝酒,都是不可以的。三是入口,入口尝咽即成犯罪。不能一滴入口,如果是喝一滴,那是犯一可悔罪;咽下两口,就犯二可悔的罪。

除了饮用服食,买卖酒品也是不可以的。曾经还有学员分享,他受了三皈五戒以后,意识到自己原来卖酒是暴利行业,就调整了。

(2)饮酒戒的开缘

若饮食中不知有酒而误饮;虽是酒煮之物,已失去酒性,不能醉人;为了治病,在尝试除了药酒之外的方法后,如果医生说必须要靠药酒才能治病,那可以破例,但是不能够单独服用,必须要和药同服;以酒涂疮;狂乱坏心。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一切精神类的药品、毒品等,不是身患疾病而遵医生建议服用,自取服用、吸食者,因此而迷失心智,也属于犯戒的行为,不得不慎。

四:持戒与护持

有人说五戒易持,因为五戒只要求我们做一个有道德而守国法的人;也有人说五戒难持,因为起心动念都会犯戒。五戒,包括八关斋戒等戒律,是佛陀应化在这个世间而制定出来的,戒有开、遮、持、犯,原则性和灵活性兼备。如果没有对人性的深刻把握,是没有办法制定出来的。我们在这个时代要修福,就要增强持戒意识。

1.性罪的四力忏悔

受戒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罪过较小,仍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忏悔,罪过加重。因此,宁可受戒而犯戒悔过,不能不受戒而犯过,因为受戒才有得度的机会,不知戒的精神,则永无成佛的可能。对于四根本戒,我们要誓不违犯,对于其他的,要做法忏,净除戒罪。杀盗淫妄里面有很多的性罪,我们要以四力忏悔。

然后我们对待性罪,怎么样来忏?

第一个是能破力,我们要真诚地对所做之不善生起追悔之心,可以修《八十八佛忏悔文》来忏悔。第二个就是对治现行力,就是修种种善法。有的时候,我们会拍蚊子,实际上我们内心的慈悲心就没有修起来,所以经常要诵诵经啊。然后,观修空性。我们知道我们本来是清净的,或者是诵一些经咒啊,塑造佛像,供养三宝,称佛菩萨名号等。第三,遮止力。就是至诚防护,后不再造。第四,依止力,皈依三宝,发起菩提心。

2.遮罪的忏悔

如果不属于根本罪的怎么来忏悔呢?

第一个是对人忏。在家人叫对人忏,出家人叫对手忏。你可以说“大德一心念,我某某故,犯某某罪,今向大德发露忏悔,更不敢作。愿大德忆念我。”(三说) “大德”,通常指的是出家人。我们也可以对在家人忏悔,主要是对一个能够听懂你的话的人,最好是佛教徒,不是佛教徒也可。关键是从我们内心当中要发露出来。最怕的就是我们犯了戒,藏在内心深处,这个烦恼种就永远停留在那里,烦恼会越来越多。

第二,责心忏。于佛像前对自独白:“我某某故,犯某某罪,犯可悔罪,我今自责心悔过。”

持戒,同学佛一样,是一个生命改造的系统工程。戒是脱离苦海的桥梁、工具,但不是究竟的意义,因为我们内心的烦恼和迷惑,不计其数,不是持了五条戒就能够断除了。所以我们要真正地持好戒,要对三宝要有信心,要有正念,要精进,要具足空性的智慧,而不是自己的小聪明。

3.守护四种律仪

在生活中,我们要守护四种律仪,名为防护,因为“护戒”才能得“戒护”。一是别解脱律仪,就是我们对于戒条的内容要认真地去持守。二是根律仪,就是要管好自己的眼耳鼻舌等根门。三是无漏律仪,就是坚持正当的谋生方式,远离邪命。四是断律仪,就是享用自身物品时,要保持智慧觉照。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真正地能够对治四种犯戒之因。

4.对治四种犯戒之因

一是对治无知。因为我们不去学戒,对戒相的开遮持犯就不清晰,也没法去对照标准来衡量。所以须依靠学习戒律,在心里有清晰的认识。二是对治放逸。分为五个方面:第一,对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时时在内心思维,意念不忘。第二,时时对自己的身口意保持正知觉察,对当下所做所为,能够了了分明。第三,学习教法,反观对照,发现恶行后生起羞耻。第四,被别人呵斥时生起羞愧。第五,因担忧恶行的异熟果报而生起防护的心,由此不敢放逸造恶。三是对治不敬重。主要是对佛和佛所制的戒,及同修内心中生起敬重心。四是对治烦恼炽盛。首先要观察身心,哪种烦恼特别强烈,就要采取相应的一些对治的方法。另外,我们要清楚戒相,然后时时不放逸,用敬重恭敬的心一一地去对治。

持戒的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首先是真实,它远离虚妄心。第二是清净,不被烦恼罪恶所污染。第三点是良善的,它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最好的承诺和祝福。第四点是庄严的,因为你持戒的同时,内心就会非常的清净喜悦。所以戒律不仅仅是五个戒相的内容,戒律的精神是中道的、有节制的、人本的,是以如实和关怀的态度来看待生命,不放纵贪欲和嗔恨,不用无明伤害自己和他人,健康的生活态度带来的是坦然和舒适,再来修行种种善法,必将不断地增上。

 

摘自|《人世间》杂志第26期

返回目录页面

排版|马莉

第13期.《人世间》菩提静修营专刊

13期《人世间》封底

13期《人世间》封面

卷首语

菩提静修营:帮您抓住学佛要领

认识菩提静修营

第一姑苏选佛场

开营典礼

找到尽未来际的幸福

三好营员

闻法要远离三种心态

心里话

佛门生活

简要解释佛门礼仪

启发在家人学佛

三皈五戒

三宝是生命的归宿

让我们一起忆念三宝

皈依共修,法句分享

听闻正法

迈向成佛

课后问答

菩提心戒

千手千眼,大慈大悲

禅修入门

观心的方法

禅修问答

八关斋戒

八戒的殊胜内涵

放生护生

让生命获得自由

西园夜话

在生活中实践佛法

慧灯无尽

用心中的明灯照亮法界

闭营仪式

祝福,希望,欢迎

摆脱错误,重复正确

感恩西园寺

赋别感悟

曲终人散,月上西楼

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到心灵家园

迈入清凉境界

往届菩提静修营精彩回顾

佛法修学要领

在家居士的健康生活

修学菩提心

花絮

用心良苦——弘法部工作人员谈图片展设计

浇灌心灵的种子

逆水行舟─京兆尹推动素食的奋斗史

彦 颖

 

由荤食转素食,对一般人而言只是饮食习惯的改变,就像一个人转身,不算难事。可是一个驰名中外十几年的食品企业要由荤转素,就像大船掉头,所牵涉到的规模就非常庞杂,掌舵者的精准就更为重要,因为它攸关内部和谐、现前营收、经营方向与企业形象……

京兆尹的决策者面对天秤两端的金钱与善业,选择了能够达到“尊重生命”与“保护生态”的素膳经营。接下去的骨牌效应,是他的员工要面对既有概念与新知教育的拔河,股东要面对现前利润与长远理想的抉择。股东和员工不想改变,于是京兆尹的老板尹大为先生面对企业内部共识的拔河与技术的蜕变──长达七年的拔河,前几年硬碰硬的对垒以及近五年的逆水行舟!

这场人数悬殊又为期漫长的拔河中,留着小平头,谦和沉稳的尹大为本来投荤食一票,1998年起他站到素食这一端来,和他同一阵线的看似只有堂上老母,可绳子那一端站的是父亲、其他家族成员以及往昔一起打拼的干部与员工──一群尹大为不舍也不忍伤害的伙伴。

尹大为在对方炮口一致的猛轰下没有松手,一点一滴地把绳子那端的人拖过来。七年过去,有人排斥、抗衡,最后愤然离开,个中的艰辛与坚忍大概只有历经风浪的人才能体会,不过到现在他不但赢得父亲的认同,也依理想做了五年。是什么让尹先生这么大费周折的逆水行舟?说来话长,且让我们细说从头!

 

巧手妙艺  名扬四海

 

略见过世面的台北人听说京兆尹这三个字,脑中浮现的必是雕梁画栋中享受御膳美馔的场景,殊不知京兆尹也是从家庭式的手工副业起跑的。尹先生的祖母是满族人,父亲自小吃过不少北京名菜与御膳小吃。母亲为了满足父亲的味蕾,喜欢研究试做父亲口述的美食,所以尹大为自小也耳濡目染的,培养了辨识美食品质的能耐。学校毕业以后,他就帮着做、帮忙送货,退伍后父亲便集资在台北市永康街旁的丽水街开了京兆尹总号,随着顾客的喜爱,陆续开出多家连锁店。

它吸引了怀旧的老乡和寻奇的老饕,涮羊肉带进关外的饮食文化,桂花酸梅汤和细致的御膳名点令人回味无穷……拥有这么多特色的京兆尹,随着台湾经济起飞而名扬海内外,不少国际知名的航空公司向它订餐,所以在台北近郊它拥有一个中央厨房。

 

接触佛法  悔不净业

 

尹大为自称是个工作狂,十几年日以继夜的专注与投入,带着大家在餐饮业闯出这样一片天。可是自从母亲学佛后,一直担心他做荤食是不净业,希望他的投入要有正确的方向。1996年,顺着母亲的心愿全家移居国外,整个事业暂托亲戚掌管。尹先生秉性淳孝,陪母亲去道场,不过他也带着一堆质问前往理论,诸如:为什么一定要吃素?拜佛有用吗?何不投入社会公益比较实际?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他对佛教的宗旨理念稍有概念,读了佛陀的传记,常被佛陀的慈悲感动落泪,三年后皈依妙莲老和尚。在老和尚的教诲熏陶中,他深悔间接造了那么多杀生残害的业,怀着惭愧忏悔的心,他很想把造业的方向扭过来。

 

四面楚歌  不改其志

 

当他提出转荤为素的构想时,反对声浪差点让他没顶。“素食是小众市场,何必为小部分的顾客砸了国际品牌?”“菜肴的标准要重新建立,太麻烦了!”“风险太大!”尹大为先以渐进而为的方式陆续推出素菜,来减少荤菜,欲达成全面净素的最终目的。但只要素菜推出上市,所有员工、干部、股东背地口径一致的,“千万别让素菜卖得好!”所以,新推出的素食菜肴与食材经常在冰箱里摆到发黄不新鲜,就甭谈口味如何了。干部还发动顾客写意见书,希望他能知难而退。

尽管四面楚歌,尹大为心意已决,屹立不摇,于是自2000年1月17日起工厂与各门店全面做素食。即使主管干部以离职做抗争也难不倒他,笔者在采访当场看到厨房送上新研发的翡翠蒸饺,他浅尝细嚼之后随即告退,到厨房去做沟通与回馈。此外,尹先生还积极研究素食的烹调技术,用天然食材取代肉类的鲜味与嚼劲,所以竟然有客人吃了几次还没察觉他在京兆尹吃的是纯净素膳。

尹先生一边积极教育员工,一边上网搜寻素食相关资讯作教材,还播放“生命的呐喊”等影片让员工体会动物的苦楚,从保健、环保、宗教诸多角度去认识素食。不过言者谆谆,听者邈邈,习惯和理念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反弹的干部继续抗争,加上荤食的老顾客在外作负面宣传,营业额缩了一半。

 

荤食因缘  现世果报

 

屋漏偏逢连夜雨,尹先生全家移居国外的那几年,京兆尹托给亲戚掌管,却爆发了亲戚监守自盗、亏空公款的事件,因帐目与法律责任尚未厘清,亲戚无心公务,以致拖过国税局来函的申诉处理时效,让原本供应航空餐饮可以免税的酸梅汤,却被处以需课征货物税并加上十倍之罚款。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2003年,戚打算卖掉京兆尹的商标,他坚决地挡下来,岂可让别人假“京兆尹”之名,行“屠宰场”之实!不过外界耳语纷纭,径传京兆尹由荤转素经营不善,每况愈下,京兆尹唯一值钱的只剩招牌三个字而已。金钱如毒蛇猛兽,使人迷失,故当时亲戚执意要拍卖京兆尹的商标来图利。

在这风声鹤唳之际又逢SARS的影响,但尹先生照顾员工的心依然不变,为避免公司因周转不灵而祸及员工,他先筹资发给每位同仁资遣费,再以原职原薪继续任用。至于欠税事件,“航空餐饮”原应免税,但因延误了申覆处理时效,以致课税罚款,他一肩扛下,分期缴纳,他认为欠税是欠众生的钱,必须偿还!现本税早已溢缴,应免税而课税,可免税却重罚,虽属无妄,也非其他公司的责任,但未来只要能力所及,仍将随力尽分缴清罚金。

 

洗衣哲学  坚忍负责

 

或许有人会纳闷,尹大为何不干脆换个招牌,重新找一群理念相近的人更好办事?他当然知道“穿着衣服改衣服”困难度高多了,可是他的经营转向不是为了在现有的素食市场分一杯羹,而是希望让原来荤食的顾客觉得素食也可以很好吃,而且和他共事的伙伴能少造杀业。

生死轮回之中,这些人一定和他有很深的因缘,只要他们没有弃他而去,他愿意耐心沟通,盼能改变他们生命的方向。如同他的师父告诉他“把衣服洗干净了,手也就洗干净了。”拖着这群人一起走,世间的看法是“吃力不讨好”,但从因果角度来看,成就别人也就是成就自己。

曾有人想投资邀他到内地开京兆尹,因为大陆吃素人口渐增,需要高格调的素食餐厅让达官贵人也方便吃素,尹先生不否认这个可行性,但“当下最重要的是要把台湾的京兆尹这个根先稳固好,至少我不能做不良的示范,让别人觉得由荤转素的经营会困难重重,不敢跟进,这是我对社会的责任!”

 

利他有成  善行得助

 

背着这个沉重的包袱逆水而上,备感艰辛,自不待言。不过周遭的人也在慢慢转变,他的父亲重病后转趋稳定并接受了素食,也多亏对因果有体会,深知这是荤业所感的果报,现在因“由荤转素”才有远报近受、重报轻受的福气;也知道成就好事必有许多的障碍与考验,方能平淡地接受几年来的风波。一部分员工因为他的带动,体认到素食的利益、宗教的力量,也在其中感受到素食的客人比较温和。

事实上,这几年走下来还有不少扶持的力量。他的师父不但教他怎么调心,还教他怎么做豆腐,甚至有法师亲自下厨教导他素食的制作,并请了国外的素菜名厨来指导他。上海净素餐厅“枣子树”的宋渊博先生和他理念一致,宋先生惺惺相惜,尹先生也非常感恩与赞叹他的慈悲与智慧。

2003年春节桂花酸梅汤入选里仁年节食品,京兆尹成为里仁的厂商,因为理念契合,往后还有不少合作的空间;譬如用里仁非基因有机素料做炸酱,间接支持有机护生态的理念。还有近期里仁推出的“感恩糕”,是由绵细的绿豆仁做成的。

一般传统绿豆糕加了很多猪油,藉助常温下即成凝固的猪油把糕饼成形,此外糖分要高才能久存,但多油多糖不利健康。尹先生研发的绿豆糕,只有在烘炒的锅底淋上薄薄的一层沙拉油以防黏锅,除此之外别无油分,然后用冷藏来达到少糖也可以存放。糕模上刻印的“感恩”两字富含深意,可以一边品尝,一边细思有何值得感恩,至少京兆尹在这一番风波之后,感谢大家支持他们走上护生不杀的事业,也感谢大家更有品味,懂得欣赏健康美食。

 

推广素食  照顾弱势

 

京兆尹十几年前就开始把每天第一笔收入捐给慈济做慈善事业,自今年年初起京兆尹每月举办“我们都是一家人”“真诚关爱”慈善活动,每月提供约五十至六十人次免费“健康护生”之素食餐饮,来感恩回馈!曾免费招待过义光育幼院师生、心路基金会之学员与老师、华兴育幼院师生、北区家扶中心师生与家长以及伯大尼育幼院师生。这群孩子到京兆尹受招待时,从头到尾的兴奋与满意在空中洒下快乐的音符,让员工也感受到助人的欢喜。

最近京兆尹的慈善活动主动出击,把细致的点心与素膳带到不便外出的老人安养院以及社区独居的老人分享。受邀者没有受到任何要求,只是在吃饭前看一段几分钟的短片“我的动物朋友”来联想动物的可爱,间接激荡尊重生命的观念而已。虽然受惠者是较沉默的角落族,欢喜与感恩并未激起社会特别的注意,却更可以看到京兆尹在推广素食,护生以及尊重生命的用心真的是一以贯之,值得我们击节赞赏。

 

点击返回 《人世间》总011:护生·护心

编辑:慧谷

威仪、沙门法、净行、随顺行

·佛陀的和谐利众思想贯穿始终·

金刚师红

 

作为佛教的真实奉行者,僧团承担了承续圣法、指导民众信仰的重任,所以,在很多佛教经典中,都提到居士应该礼敬僧伽、供养僧伽,特别也提到一点:不得说僧过。这也是现今在某些领域中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

单方面地从这个角度看,好象确实象有些人所以为的,佛陀在这些言教中把僧伽摆到了一个绝对的位置,似乎缺乏平等意识。实际上,我们再细细披览经藏,就会发现,其实佛陀并无意于在他的信仰团体中划分出各种各样不同的阶级,而只不过是通过诸种方便,保证团队的和谐,堪以为世人典范,以利于更好地实行其弘播教法的宗旨。

在僧团内,对僧侣的管理可以说非常严格。

从《四分律藏》,我们看到佛祖在面对僧伽中一些不如法的事情,特别是已经引起了人们对僧伽的讥笑乃至误会,他总是会“无数方便诃责”,加以规范引导。我们会发现佛陀对僧团的教育真可谓事无巨细,鞠躬尽瘁。大至杀盗淫妄的戒止,小至姿态衣食的规范,无不是他教化众生的道场。

每一次佛祖诃责,总是说这个比丘的错误行为“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这“威仪”“沙门法”“净行”“随顺行”,看起来是佛祖判定是与否的四种标准。所以,本文即就此而入手,通过这四个概念的解读,小议佛教戒规中,所体现的佛陀和谐利众的思想。

威仪,泛指言行举止皆庄重合宜,能够知人知时知地,表现得体。当心中失去正念,言行就会于不经意间变得散乱。“知人知时知地”,已经充分表现了威仪与周边环境的密切关系。

沙门行,所谓沙门,是梵语音译,翻译成中文,就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所以,当时马胜菩萨赞叹释迦牟尼佛,就是说“我佛大沙门。”

而净行就是要求自我的清净,从表面来看,顾名思义,净就是清净,但到底怎样方能称之为清净?怎样的心态指导的行为才可以称之为净行?在佛陀成道后首先开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一品《净行品》,对其研读,或可以拓展我们对“净行”二字的解读。

在这一品里,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

“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云何得……”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就嘉奖智首菩萨说:好啊!佛子,您今天提到这样的问题,是为了“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悯世间,利乐天人,”只有这样“善用其心”才可以真正地做到“断一切恶,具足众善”。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个问题上,佛陀在此诃责的“非净行”,与《净行品》中所说的“净行”,两者可以说是可以相互诠释的:戒律(止持部分)是不可为,净行品是应当为,而接下来文殊菩萨为智首菩萨所罗列的一百多个“当愿众生”,虽然所实录的是一个行者一天从早到晚的日常行持,举手投足,洗浴饮食,所见所闻……本来完全只是个人化的行持者的日常生活记录,但是,在《净行品》中,却极为重视这位行者的心行。他把所有的生活态,都转化成了时时念念祈望众生解脱的修持态。所以,从这里来看,所谓“净行”,完全是菩提心的写照,不是枯寂的个人心境,而是非常活泼、利他的,是时时处处安住于为众生解脱的心态。所以,清净之行,实在是与时时处处利他之心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绝非单纯自利,唯求一已安乐的举止。

所以,这里佛陀诃责僧人的错误是“非净行”,也就是说这位行者已经忘失了菩提心,忘失了利益他人之念。这里应该有两个指向的解读,一是这位行者此时执于自我,自我的执著导致了贪嗔痴,其次,就是讨论这位僧人对他的所缘境——众生,包括信徒,忘记了救渡的善心大愿。所谓自我,产生的后果应该就是这样两方面的。

那么,所谓随顺行又作何解呢?

所谓随顺行,“已制当随顺行。是名随顺法”,但这是在戒律已经制定以后的说法,在戒律正在形成、甚至尚未制定的当时,这又是什么意思?

“随”为随从,“顺”,是依顺,都是不违背的意思。以佛经考之,在佛经上有时“随顺”就作为一个双音节词语使用,有的也可以分解使用。以双音节词视之,尽管有《大乘起信论》中专门解言:“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但更多的似是一个无特定含义指向的词语,可以是指向正法,也可以是指向懈怠行等,可以指向法义,也可以是指向众生。即使是《大乘起信论》中的这段阐释,更多的也应该是承上文而言正法,也并非是特定的概念。以两个单音节的词来析解“随顺”,此处即可假义于《普贤十大愿》的第八大愿“常随佛学”,以及第九大愿:“恒顺众生”而解。概而言之,无论作单音节词或双音节词,笔者以为“随顺”一词,都可以做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是指随顺善法,二是指随顺众生。佛陀是觉者,随顺其教义教法,如说而行;众生根有利钝,随顺其根性,以相应其根性的方法导其去恶向善,解脱苦痛。在这个意义而言,随顺众生就等于随顺十方诸佛,随顺诸佛与随顺众生确实不过是一体两面的行相。

从威仪,到沙门法,到净行,到随顺行,从简单的身体规范,到自身的心行要求,再到与众接触过程中的方便善巧,其实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但四者又是相互关联而不可分的,因为威仪也是心行具足的净行之一部分,也是沙门法,也是为了更好地随顺行;沙门法是修行的总则;净行是随顺行的基础;随顺行是净行心念的行为化、外在化。由此我们发现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从佛陀的诃责中,我们发现佛陀和谐利众的精神,始终贯穿着他的整个弘法过程,所谓小、大之异,其实只是偏重不同,对佛法本质表现隐显不同,实质无二。我们习惯上所谓的小乘戒律,其宗旨从来没有偏离过一切为了众生、为了一切众生的修行目标,同样具足大乘的利他菩萨精神。学戒之人千万不可以疏忽。

从这一点,我们看到了佛陀对信众极大的尊重,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佛陀有不得说僧过的教诫,就误以为佛陀重视僧团轻视居士。其实,在佛陀的教法中,众生始终是最被关注的重心。

戒律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僧伽的行为有人讥嫌,所以主动调整僧人的言行举止,这种自我调整充分地体现了佛陀自身的谦逊和对僧伽谦逊的要求。其实有的戒条,在我们今天来看,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个过失,但是,在不失其原则的前提下,佛陀当年还是非常严谨地进行了规范。这里,除了修持的严谨,也体现一种对众生的谦逊和慈悲:僧伽的一切,出发点绝不是自我,而是众生的需要,是引导众生的需要,这既保证了僧团与信众的和谐,也保护了众生的身口意,更为佛法未来的弘扬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试举两例: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六群比丘,跳行入白衣舍,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跳行入室似如鸟雀。”

于是,佛制跳行坐戒;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戏笑入白衣舍,时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戏笑行入白衣舍,如似猕猴。”

于是,佛制戏笑戒。

……

这是微不足道的两个小例子。但足以见得整个戒律形成的过程,无不体现佛陀的清净和念念为众生。佛祖自已,则可以说就是具足威仪、具足沙门法、具足净行、随顺行的典范。

同时,佛陀对众生教育手法的多样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无数方便诃责”:诃,据《说文》解:“大言而怒也。”可见佛祖也并不象人们所理解的,永远都是低眉垂目。在僧团内为了教化,其实也会金刚怒目。有一则相当普及的故事就是讲佛祖教育其亲子罗睺罗时,一脚踢得盆子在屋里到处打转。当然,这无非是一场度众大戏,教育诸多的愚痴众生,却是一个旁证。

金刚怒目乃教令轮相,当然并非真的生气,无损于佛陀细致入微的慈悲。佛陀对戒律极为重视,以前,僧众布萨诵戒都是佛陀亲力而为,但后来这个习惯被打破了。

有一次,诵戒的时间到了,佛陀迟迟不诵。沉默中,时间一点点流逝,阿难再三请问,佛陀都沉默不语,以至过了诵戒时间,最终没有布萨。最后才知道是佛陀悉知悉见,已经知道有人在发露时隐瞒自己的过失,那么,诵戒中如果这位僧侣跟着大众都是一起自答持戒清净,就在本来的过错中再加一条过失:妄语。佛陀为了保护这位弟子的身口意,令他少作业,所以一直沉默。从此,佛陀也不再亲领布萨了。

佛祖在这些种种的事例中,示范了对于有过失的众生——僧侣和信众、非信众应该如何对待?原则就是:以最终极的慈悲与智慧去保护他的身口意,令其少作业。

上一个故事,就是在诃责之后、规范之后的一种处置,但无言的等待之中,仍然洋溢着慈悲。所以在佛祖涅槃之前,阿难四问,有说到佛涅槃后,恶性比丘如何处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说:

“佛告阿难陀:我灭度后,阐陀恶性苾刍应默摈治之。彼被治时若生忧悔起敬仰心,众知改者共施欢喜,如常共语。”

默摈回避了激烈的诤讼,给了恶性比丘精神性的惩戒,保证了僧团的相对安定和各自的修行,充分体现了佛陀的大智慧、大慈悲。我们一般只注意佛说“默摈治之”,而忽略“彼被治时若生忧悔起敬仰心。众知改者共施欢喜如常共语”——佛陀的警诫中饱含着宽容与期待!佛陀在第一次的不诵戒,其实已经曾经实行“默摈治之”的方法。而佛法传至东土,丛林生活有了“迁单”规约,常住如果违犯重大规矩,寺方可依规定驱逐,这一制度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实践佛陀的精神宗旨,确实是值得探讨的。

我们读律藏,从戒律的源起就可以发现,过程中的人,哪怕是专事修行的修行人,一样会因其根性不同,修行有缓急,有先进后学……这是人之常情,佛陀为我们示范了包容,这是佛教慈悲精神的体现。所以,因为看到个别僧侣有不当的行为,就卒然因事废人,对这个僧侣失去尊重,甚至进而否定整个僧团,都不足取。《法华经》有常不轻菩萨:“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当作佛。”正是说明目标的既定,甚至与佛一念之缘,都终有成就的一天,所以,一切众生,纵使是有过众生,亦应有别样的一份尊重,这是佛陀给我们的示范,其根据就是“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所以,佛祖的切切悲心,充分地体现在他极终善性的理念:保护自己的身口意:消除诸大烦恼;保护众生的身口意,尽最大的可能性随顺众生的根性,令生欢喜,令其清净,远离诸恶。这证明了佛法的精神核心是为众生而存在。与众生的和谐以及彼此尊重,是教法得以展开的基础。他在经中说在家人不得批评僧人,但并非对出家人护短,而是对僧伽更加严加约束。信众的维护、僧人的自律和威仪、沙门法、净行、随顺行的实践,双方相辅相成,佛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引领众生离怖趋乐,解决生命问题。

 

点击返回 《人世间》总011:护生·护心

编辑:慧谷

藉素食减少苦难

麦特·保尔访谈  绿林 译

 

问:你觉得什么是推广严格素食活动和传播资讯的最好方式?

麦特·保尔:任何能将要传达的讯息传递出去,而且让人们可以在事后自己慢慢消化这些资讯的方式都是好的。我们并不希望只是说得让那些肉食者哑口无言。就如戴尔卡内基在他的书《怎样交朋友和影响别人》里讲的:赢得一场辩论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开始辩论。

我们提供的资讯必须强烈到可以克服旧习惯、朋友的认同压力、不方便等等的阻力。并且不能有任何让人觉得可疑的地方。只要有一句话让人觉得是为了宣传而编造的,就会成为他们接受素食主义的心理障碍。

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大家只停止吃肉一阵子。我们希望人们可以一直留在素食者的阵营。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办法,从提供诚实的营养资讯,到解决便利性的问题等等,尽一切努力帮助人们坚持吃素。

 

问:你觉得目前的素食推广和动物权利运动是在往前走还是在开倒车?

麦特·保尔: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很难在这样有限的时间里谈论这个问题而不做一些简化和归类。

在某种程度来说,我们可以将素食推广运动和动物权利运动分开来看。大约在6年前我接受访问谈素食推广的时候曾说:我并不感觉到有个素食推广“运动”的存在,很多组织都只是停留在原地。现在我觉得是有个素食推广“运动”了。

但不幸的是,与此同时,常常有素食者互相批评吃素吃得不够纯粹的情形。素食者的聚会常沦为生食者和成分清单主义者(那些热衷于从看上去是严格素食的产品中寻找动物成分的人)互相竞争的场所。甚至还有一些严格素食者把其他类型的素食者当作“敌人”。

动物权利及动物解放运动的发展看来更为有趣。当然我无法绝对肯定,但是在我看来,动物解放运动人士已经开始意识到在美国被杀死的动物中99%都是作为我们的盘中餐。工厂化农业养殖的陆地动物每年增加的数量都要大于为实验、为皮草、以及在动物收容所中被杀死的所有动物的总和。

虽然如此的天文数字让人麻木,而且保护农场动物也必须面对更为复杂的问题。愈来愈多的动物运动人士了解到农场动物遭受的苦难——特别是禽类及猪儿——完全不亚于任何其它动物的痛苦。我相信2001—2002年将被认为是美国的动物权利运动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农场动物的转折点。辛格教授的“动物权利2002大会”上的发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问:你觉得素食主义现在更为人接受了吗?

麦特·保尔: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对的。我想现在吃素的年轻人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但是长期吃素的总人数却没什么变化。虽然素食的种类愈来愈多,也愈来愈方便,但看起来好像做一个主流社会的中年素食者非常困难(虽然不是不可能)。人们不是转回去吃肉就是把自己边缘化。幸运的是,“素食者颠峰”(美国一素食组织)的成员涵括了各个年龄层,而这些人都致力于用正面且具建设性的方法来减少苦难。

 

问:谈谈未来的展望。

麦特·保尔:我想恐怕在近期内情况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些自视清高的严格素食者继续在“不纯”的人们面前维护他们的素食宗教和道德优越感。所谓“不纯”,就是任何一个没有他们那么“严格素”的人。

例如最近有人对我说:“我认为你是个叛徒。你的理论和辩解很可笑。你自认为是素食主义的拥护者,却没少批评素食主义。你攻击一些真正有勇气做事的动物权利运动份子,是因为你自己没有勇气。我们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要为自己一生的作为而被审判的,到时我会为你感到悲哀。”

另一方面,所有那些无私的致力减少动物苦难的人们都在鼓舞我。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动物解放不会因尖叫或喊口号就能大功告成。

 

问:你相信有一天所有人都会吃全素吗?

麦特·保尔:有一天人类看待杀害动物,就像我们现在看待奴隶制度一样。综合伦理、经济因素和技术手段会促使这一天早日到来。至于什么时候,我不想冒险去猜。看看那么多预言未来的失败例子,让我觉得有谦虚的必要。

 

问:“素食者颠峰”最近有什么成果呢?

麦特·保尔:我觉得我们新编的《全素入门指南》极好地说明了,什么样的严格素食主义可以超越一小群人而被大众接受。

下一版的《为什么要吃全素》绝对会是一个更好的宣传工具。有些严格素食者可能会不喜欢我们把一些段落删去了。但是从广告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把每一样有利于严格素食的资料都放进一个小册子里去,会造成混淆和不易阅读。

 

问:和一个第一次接触到严格素食的人讨论的时候,你通常用什么样的论点?

麦特·保尔:别和他争论。提供资讯,并且要诚实和谦卑。读读戴尔·卡耐基的《怎样交朋友和影响别人》。

 

问:在向别人推广素食的时候,哪些是你认为应该避免的?

麦特·保尔:别自以为是正义的化身。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人对什么问题都有答案。

 

问:有任何吃肉的理由吗?

麦特·保尔:肉并不是问题的根源。肉并不是“邪恶”、“错误”或“毒药”。

同样的,严格素食主义并不是涅槃。它本身并没什么好,而只是众多工具中的一员,被用来减少苦难。重点是,最后成了肉食的那些动物的苦难。

 

问:最后,你对那些宣导素食的人还有什么其它建议吗?

麦特·保尔:作个快乐而谦虚的人。让你的人生成为一个别人想学习、想了解、有兴趣的榜样。

 

点击返回 《人世间》总011:护生·护心

编辑:慧谷

行走的曼陀罗花

兰 若

 

喉与舌战斗,情与火缠绵。如果能启程,能在启程后不掉队,那得有怎样的毅力和决断之心啊。而我只是凡夫,在生命的历程里,疑问、困顿、退思、向往。

这是更加羞愧的内心。

因为那隐藏的诗句和从来不曾实现的爱。

而我要写下这些文字,为自己和她们作证。

我们的呼喊与细语,我们的安宁和恐惧,我们的告解和救赎,就发生在书写的当下。我写的人物不具体,不特指,但不模糊,每个人都可以对号入座,当然,也可以付之一笑。设若过了百年,这人世间已经没了我们的任何存在过的踪迹,我们曾经苦苦追求的,为之魂牵梦萦的都应验了一切有为之法,皆如光露泡影,那么,哪怕有一个挣扎的泅渡者拾荒般地与这些心灵邂逅,我的羞愧,就得到了拯救。

十月份就要来临了,在这个月份里,有我的生日。我的朋友都知道,自从幼年时期生日会上经历了厄运后,我再不过生日。十月,也有父亲的生日。要是在老家,该过个大寿了。而我们都不提。是迷信吧,或是忌讳?应该都是。但如果你郑重其事地对待这一天,而这一天却都肆虐而来,你还能不汲取教训么?父亲平生很少过生日。有两次,让他刻骨铭心。一次,妹妹死。一次,我昏厥住院。他劳作终日,和母亲在包饺子。然后人仰马翻地去面对命运。这阴影成了我们全家的秘密。我们不可以象很多平常人一样,享受他们认为平常的幸福,对于我们家来说,唯有小心翼翼,不张狂放浪,才能躲过噩梦般的命运。

是的。我们都是胆小鬼。我们被各自的父母抛在这个人世后,对生命敬畏,对死亡恐惧,不敢挥霍情感,不能奢侈度日。我们如履薄冰、悄无声息地在这人间行走,怕被什么人认出来,成为无辜的牺牲品。又仿佛是社会底层的穷苦人,到了年根能尝到一点点蜂蜜,每个人抿一点,就满足,就惊喜,就更加地不敢声张。

我曾经在《历史上的今天》查过自己的生日。那一天,没有任何值得记录的人或事。别的日子,或前或后,都满满当当一大篇。而这一日,却出奇地空白。后来在一个杂志上看到,这一天,西方人说,是曼陀罗花盛开的日子。在希腊神话当中,她表示不可预知的爱与死亡。魅惑、果实有毒,香味却奇异,并不好闻。因为通灵,所以在西方的宗教当中很被重视。也入药,说中国的神医华佗给人开刀时,制的麻醉剂里,有她。但用药过度,就象吸毒,会死的。

啊,是了。这是刀尖上的蜂蜜,香甜,却蕴涵危险。

若分寸把握得当,那么是救命的良药;若过度,则性命攸关。

这仿佛影射了人生的很多事情。万事得到圆满,正因心无执著;而那因地、方法和用量都出了问题的,忧患自会涌现。

然后看到另一个说法——

佛经里常有曼陀罗花出现。她也称作曼殊沙华,一般是佛在讲法前,天雨繁花。那就是曼陀罗。曼陀罗花白色而有妙香,花大,见之者能适意,故也译作适意花。介绍里说,“曼陀罗”是梵语音译,藏语称“吉廓”,即坛城。曼陀罗有多层含义,它作为象征宇宙世界结构的本源,是应用很广泛的供品之一,也是变化多样的本尊神及众神聚集居处模型缩影。供奉曼陀罗的意义是用世间最珍贵的宝物盛满三千世界奉献给佛、法、僧三宝。

在佛教中,曼陀罗却是这样地令人欢喜。我若附会地妄想,那么,我们这些人间行走的孩子们,应该都曾在那了彻世事的觉者座前停留过吧。否则,为什么在无数的经历里,除了身体的成长外,这颗心还这样地需要智慧的引导?

我曾问过母亲,为什么我们家的人不能过生日?

她想了好久,说,因为老天要尤其提醒我们这几个人,不要过于重视跟你自己相关的那一天。每一天都是好日子,都要快乐,光明,感恩。因为我们执著得厉害,分别得厉害,所以尤其需要来敲打。

哪一天生的并不重要。若天干地支的计数人为地差了一天,那么你的生命之花也会是曼陀罗。生日、姓名、籍贯,乃至等等,为了交流方便,它们被赋予假名。假名,只是人为命名,并非真相啊。我看这朵曼陀罗花,却是为了表法的。那是我们泅渡时的船。到了彼岸,这个船,乃至假名,统统要粉碎在虚空里。

所以,我要写了。这就开始。如果你不在岸上,那么,请来做我的同伴。

让我们一起划过寒冷的冰河,看见灯,看见温暖。

 

(此为作者新书《曼陀罗的舞蹈》自序,题目为编辑所加)

 

点击返回 《人世间》总011:护生·护心

编辑:慧谷

妈妈——上帝的孩子,我的佛

余远璐

 

每次在街头看到满脸沧桑、一脸倦容的中年农村妇女,我都会想到我亲爱的妈妈,内心也会随之涌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是后悔?是自责?是同情?是心疼?或是别的什么?说不清!只知道妈妈这一生真的不易,这一生过得好苦。

妈妈已经走过了她人生的48个春秋,可是,这48年里,妈妈从没真正为自己活过一天……

妈妈出生在一个饿殍遍地的年头——1959年,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二年。那个时代也是重男轻女的时代,很多出生在农村的女婴,还未及向人世间发出微弱的一声,就被父母扔进了床头的马桶。是的,大人们都已无法自保了,谁愿意抚养一个将来“没有用”、“没有指望”的女娃?命苦但也命硬的妈妈居然就在这样的年代里活了下来,这真是母亲此生最大的幸运!直至现在,想起来仍然悲喜参杂,又怎能不感谢姥姥和姥爷的慈悲?!

妈妈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子,在她之前有两个哥哥,之后又有三个弟弟。诗人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妈妈很小的时候,就过上了海子向往的“喂马,劈柴”的生活,只是她没有机会“周游世界”,更无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除了喂马、劈柴,妈妈还要洗衣、刷锅、照看弟弟,实实在在地实践了海子的“关心粮食和蔬菜”的愿望。每天,妈妈要在自己的兄弟放学回家之前,把一家人的饭菜全部准备好。在如是忙忙碌碌、辛苦劳作中,妈妈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而她的兄弟们却是在学校的琅琅读书声中度过了童年。她仁慈的父母给了她生命,却无奈剥夺了她受教育的权利。我曾经问妈妈:“所有的舅舅都读过书,只有你没上过一天的学,你恨姥姥和姥爷吗?”妈妈说:“那个时候都是这样。”简单一句,把自己遭受的所有不公都归结到那个时代,却没有对自己的父母有半句怨言!

当把自己最小的弟弟送进学校大门的时候,妈妈已经20岁了,也就是说,她在娘家的使命完成了!

从此她成了我们余家的媳妇,成了爸爸的妻子,后来又成了我和哥哥的妈妈!从女儿和姐妹变成了妻子和母亲,对于妈妈而言,只是身份和生活环境的转换,生活依然如故:依旧是洗衣、做饭、喂牲口、照看孩子。后来,爸爸成了村里的民办教师,每天都围着孩子们转,地里的庄稼自然无暇顾及,就这样,所有的家务和地里的农活都压在了妈妈一个人肩上。所以,妈妈的生活压力和付出远远超过了当时农村一个强壮的男人。

那时爸爸虽然每月有18元的工资,但所有的工资都要等到年底一次性发放。年底发工资时,乡里又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来克扣老师们的工资,最终大家拿到手的钱还不到自己应得工资的一半。因此,光靠爸爸的工资不足以养活全家。于是妈妈又养了猪、羊、鸡、鸭,还有很多的兔子。现在想想,妈妈真是拼了命呵!那个年代,不拼命,就无法活命。猪和羊喂上一年就可以卖钱了,鸡、鸭下的蛋也可以卖钱,而兔子长大了,兔子的毛也可以卖钱的。我记得,兔子最多的时候有近两百只,这么多兔子食用的草全是妈妈每天一把一把从地里薅来的。妈妈每天都是在天黑后很久的时候,才背着山一样高的草筐回家。回到家,放下筐立刻又要准备全家的晚饭,顺便还要喂猪、喂羊、喂鸡、喂鸭,直到很晚很晚,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躺到床上,第二天天还没亮,又早早起床做饭……小时候我真的不懂事,不知道妈妈的辛苦,经常哭着、喊着抱怨妈妈没做自己想吃的饭菜,有一次还摔门跑出家门,以绝食的方式来向妈妈表达抗议。现在想想好后悔、好恨自己——我曾经以多么残忍的方式折磨过妈妈啊!

初中的时候,我离家到县城读书。那时候学校条件很差,没有寄宿学校,所有的学生都要自己在校外租房子,还要自己烧饭。正是从那时,我开始了完全独立的生活,很小自己就能洗衣、做饭,有很强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尽管如此,妈妈对我还是放心不下,总是隔三差五地到县城来看我,还给我带来很多她和爸爸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后来,为了改善家里的现状,妈妈带着哥哥、嫂子去湖南弹起了棉花。妈妈在湖南期间,仍然放心不下我,经常夜里梦到我瘦了,病了,被人劫了,打架了……一梦醒来,妈妈一定要往我的房东家打电话。先是小心翼翼地询问我有没有钱了,然后再问有没有瘦下来,有没有生病。最后,妈妈才会说,她又梦到我怎么怎么样了,并且嘱咐我不要舍不得花钱,一定要吃好穿暖!

天下的母亲呵!在她看来,自己再苦,也不能苦自己的孩子。自己再省俭着,也要不忍自己的孩子省俭。

我在县城上学期间,接到过妈妈无数的电话,每个电话都是在询问我有没有钱、有没有瘦下来,却没有一次问到过我考了多少分,成绩上升了还是下降了。妈妈只在乎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而不在意孩子是否将来一定要考上大学,一定要前途无量、飞黄腾达!

妈妈在她41岁的时候就当上了奶奶。她从女儿过渡到妈妈只用了20年,从妈妈过渡到奶奶也同样只用了20年。每次角色的转换并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小时候妈妈是为父母兄弟而活,后来为着丈夫儿子而活,现在,又为孙子孙女而活。我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能真正为自己活着!

现在,妈妈已经48岁。妈妈是个基督徒,信仰基督已经有30多个年头了。那时候我还小,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会信仰基督教。也许在现实生活中妈妈遭受的苦难太多了,却又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来改变生活、改变命运,所以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给了上帝。妈妈很虔诚,每天晚上她都要跪在地上祷告。对于上帝,妈妈很少为自己企求什么,她的祷告永远是为了家人。小时候,看到妈妈祷告时嘴里念念有词的样子很滑稽,因此常常嘲笑她,有时还用教科书上唯物论的观点来反驳她,告诉她,她的行为是迷信,她的上帝是不存在的!每当这时,妈妈总是诚惶诚恐地跪下来向上帝道歉。她请求上帝:小孩子年幼无知,希望仁慈的上帝不要降罪于这个口无遮掩的顽童!当时看到妈妈这样,感觉她很愚昧、很迂腐、很可笑,长大以后,才发现自己那时是多么任性,对妈妈是多么残忍!

我要离家读大学的前夕,妈妈帮我收拾完行李后,递给我一本《圣经》,她要我带上,但没说为什么。我也没问,因为我知道,妈妈是想让她的上帝来保佑她的儿子!我把那本《圣经》放在自己行李箱的最上面,我告诉妈妈:一定会好好看这本《圣经》的。

2007年的寒假回家时,我突然病倒了,在大年初一的夜里病倒的。当时大概是凌晨两点钟,我突然全身疼痛难忍,然后发现自己瘫痪了。当时把妈妈吓坏了,惊慌失措地把我搂起来,可我根本坐不住,于是她又把我放下。我躺在床上,妈妈跪在床下,用一只手紧握着我的手,另一只手抚摩着我的头,开始不停地对上帝祷告。她先是向上帝忏悔,说自己最近对上帝的信仰有所减退,是她在仁慈的上帝面前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希望所有的惩罚都让她自己来承担,不要降罪到儿子的身上……我躺在床上听妈妈的祷告,听得泪流满面!当时我想,如果我能健康地活下去,我将来一定要给妈妈一个安逸幸福的晚年;如果我注定要一辈子就这么躺着的话,我一定会尽早结束自己的生命,谁会忍心拖累这样一位可怜的母亲!

妈妈是基督徒,可她的儿子却背着她偷偷地信仰了佛教,我一直不敢让妈妈知道我是佛教徒。我这么做不是怕妈妈反对,而是怕妈妈担心,因为她一直认为我随她信仰了基督,我和她一样都是上帝的孩子,而上帝的孩子背叛了上帝是会遭受报应,会受到很严重的惩罚。如果妈妈知道自己的儿子背叛了上帝,她一定会坐卧不宁,因为她怕自己的儿子遭到报应、受到惩罚!

曾经有人对我说:“你是佛教徒,你母亲是基督徒,你是被安排到你母亲身边感化你母亲的菩萨!”我讨厌对方这么说。虽然我不信仰基督,但我爱我的妈妈,我妈妈是上帝的孩子,所以我也爱妈妈的上帝,同样尊重妈妈的上帝。

我也没有资格去感化我的妈妈,因为妈妈是我的佛!

 

点击返回 《人世间》总011:护生·护心

编辑:慧谷

为报四众恩,当发菩提心

无锡·肖凡

 

今年初,曾受朋友之托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在我将要完成此愿的时候,心中曾生起两个愿望:一是由于过去皈依和受戒时,对其意义认识不深刻,常有违背戒行之事,因此希望能有机会,使自己的心身再次接受佛菩萨慈悲的洗礼,重新皈依和受戒,并誓不再犯;二是由于发现自己虽学佛多年,但仍不得其门而入,因此希望在学佛的过程中能够实时接受大德的指点,指明前进的方向。没想到,这两个愿望都在此次菩提静修营中不经意地实现了。此次西园静修,我接受了菩提心戒,同时感慕佛菩萨慈悲,得到了菩提心的深刻教诲,犹如黑夜里海面上漂泊的一叶孤舟,突然于眼前现出一座灯塔一般,为我及时校正了航向。《地藏菩萨本愿经》云,“所求遂意”、“多遇圣因”,真实不虚。依此也可证明,此次菩提心静修因缘殊胜,功德无量。

回顾自己过去的坎坷学佛路,感慨良多,尤其父亲的亡故,犹如心中掀起了一场惊涛骇浪。父亲似乎在以他的亡故来向我诠释一个个真理,一切执著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的把戏而已;人总是要死的,永远不可能有不腐的肉身,无论富贵与贫贱,终将有那么一天,殊途同归。

感恩西园寺,感恩济法师,感恩佛菩萨,经过无始劫来的时间和空间的跨越,大家在西园寺相会了,犹如二千多年前的祇园法会,缘分不可思议啊!感恩西园寺,感恩济法师,感恩佛菩萨,短暂的四五天时间,澄清了我多年学佛的迷惘,为我找到了一条今生乃至累生累世修行的光明大道!“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菩提心是成佛之不共因”,我愿与狡猾造作的凡夫心决裂,壮士断腕般,将自己的一切信、愿、行与佛菩萨看齐,不断培植和强化自己的殊胜心念,不断“临摹”,不断调整,直至自己的心念与佛菩萨无二无别。世间之苦,难以堪忍,无不是由于无明所致。有感于此,我在佛前发愿,我愿于今生破除无明,见证本来,请让我早日拥有大雄、大力、大慈悲,为了我的父亲和母亲,为了天下千千万万的父亲和母亲,为了三涂六道一切受苦的众生,为了正法世间永驻,为了弥陀之愿在每个人的心中生起,我将不停的努力,直至生生世世……

 

点击返回 《人世间》总011:护生·护心

编辑:慧谷

家里养了两只鸡

思 本

 

我很喜欢动物,小的时候,家里都养鸡、鸭子什么的,拔草切草,做食喂食,真是田园风光般的日子。

现在的孩子缺少了这一种自然的经历,为了小女儿能够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就买了两只小鸡娃,做了个大鸡笼子,女儿给他们都起了名字,就算做宠物了吧。

养了后,发现还有诸多的好处:

可以培养爱心:我们一般人都希望得到爱,而很难生发出爱人的心。学菩萨行,修慈悲心,首先要学习如何没有索取地爱人,爱众生。一开始从人这里比较难,你很难爱一个陌生人,你的竞争者,或是骂你的人。倒是可以从爱小鸡开始,为她们做饭,做鸡笼,每天放他们出来散步,而没有想要什么回报,既不想吃他的肉,也并不盼着她们下蛋。不俗了,心里就能感受到美。

可以领悟佛法:小鸡白天吃食玩耍,晚上,天黑了,自己就“咕咕咕”地回到窝里,安逸地睡觉了;似乎并不像我们一样,一定要找点什么去磨磨时间,烦恼一大堆,临睡还要用书催眠,要不就来两片药,这一点应该向他们学习啊!

还有,鸡喜欢出来,可是,我们不能把它们总放在外面,没有人在时要关起来,是因为怕猫什么的咬他们。对于我们,戒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佛说戒,也是让我们更安全,随顺了,就能够得到真正的安逸,健康和快乐……等等,很多。

当然,任何事都是一体两面的,染净都来自我们的内心。养宠物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说,借此消磨时间,把心寄托在不可靠的动物身上等等,所谓“玩物丧志”,也是有可能的,一切取决于我们的心态。

后来……后来,我真的不想说了。

你说得对,后来是必然的,也就没必要多说了,但是,也许你猜对了一半,结局肯定是死了,可不是我吃了,而是一只是狐狸还是黄鼠狼什么的给祸害了。想起来,还是很揪心的。

其实,我们的鸡养了两年多了,有时候放出来走走,东吃吃草,西扒扒地的,每天都很快乐的样子。我觉得,他们比我们人活得开心。

在还是毛茸茸的鸡娃的时候,女儿就很喜欢,经常蹲着看半天。我对她说:“他们长大了就会变成Hen或Rooster什么的。”她听了坚决反对,说:“我觉得,他们长大了应该变成鸟的!”晕!我说给太太听,她笑晕了。也难怪,小鸡的样子,应该更像鸟的。

半年后,我常和女儿说鸡要下蛋了。所以,每天从幼儿园回来后,她都要扒头看看那个上面的下蛋窝。

有一天,接女儿回家,她一看,圆圆的一个鸡蛋亮亮的摆在那里,她惊喜的嘴张成了O型。这一天,她来回开冰箱的门,看不够地看,拿在手里,小心地摸来摸去,大概对她的感觉是很突兀的。因为,以前,鸡蛋都是超市里买来的嘛。哥哥很坏,偏要煮来吃,她坚决地捍卫着。朋友来了,也逗妹妹。平时,小女儿还是挺大方的,别人要什么,一般会给的,至少会share(分享)。但是,这位阿姨说:“想要这个鸡蛋可以吗?”结果,看到她一脸的尴尬而又怎么也想不出对策的窘态,大家都哄堂大笑起来,而她受不住这刺激,哭了。因为,这一只,不是一只普通的鸡蛋。

后来……

本来是不想说的,因为,那一晚不知发生了什么。儿子的窗子靠近后院,据他说模模糊糊地听到些嘈杂声,没有在意。可是,早上起来,觉得分外安静,安静得不寻常。于是,到后院一看,看到了一地鸡毛,顶网被撕破,两只鸡瘫瘫地横躺在地上,血溅了一网。居然,没有了头。

我赶紧把女儿赶了回去,她怔怔地想了半天。我想,她也许第一次看到了这残酷的现实吧。后来,我们就把他们给埋了,女儿在小土堆上放了一朵花,妈妈插了一只香,毕竟也是在一起有两年多了。

后来,我就把搭起来的窝都拆了,草慢慢地长了回来,好像一切都不曾发生过的一般。

后来,有一天,我送女儿上幼儿园,trick(故意逗)她,说:“Launa,你忘了喂鸡了。”她一愣,接着就笑了,我们一直向那树底下原来窝的地方望去,那里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留下……

 

点击返回 《人世间》总011:护生·护心

编辑:慧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