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三篇·11.人 品

一三六、不嗔不结嗔,不轻能自净,具正见有慧,则知是贤者。

 

注:人若不嗔怒,心中亦不结执嗔恨,不轻视他人众生,自己之身口意清净无垢,又具正知正见,更有智慧,则此人已是贤者矣。

 

一三七、无嗔自调伏,正命及正知,解脱寂坚住,嗔杀何处生。

 

注:无嗔之人,是能调伏之人,有正直生活、有正知见,而得解脱烦恼,心中寂定,坚住不退。如是,则嗔怒之心,无从生起矣。

 

一三八、智者行不失,有慧戒心寂,犹如阎浮金,谁能责谤彼。

 

注:有智之人,其行为合理,不错不失、有智慧、有戒行、心中寂静。其清净犹如阎浮金,故无人能责骂毁谤智者。

 

一三九、追求未来物,伤悲过去事,故愚人憔悴,如生芦被斩。

 

注:愚人,无有智慧,时常追求所未来之物,又时常伤悲已经过去之事,故面目憔悴,犹活之芦草被斩倒下。

 

一四〇、智人不妄想,不动摇、慧护,摄根、有善友,能尽诸苦际。

 

注:有智之人,不妄想妄求,心念不因为境遇,而动摇不定,以慧守护其身心,又能摄护诸根,又有善友。如是,则能尽苦恼之边际,又能断除众苦也。

 

一四一、爱小悦、大苦,贤者既知已,则不悦诸爱,虽是天之爱。

 

注:诸爱,皆有小小可喜悦之处,但内有极大苦。贤者既知诸爱是极大苦,则先不喜悦之,虽彼爱是天宫中之最极可爱。

 

一四二、不信、知涅槃,断贪、结无隙,能舍诸一切,是名最上人。

 

注:人若能不信他人邪法,而知涅槃之妙乐,断除贪结,及使贪结无隙可再生起,又能舍弃一切世间之法,则可称此人,为最上之人。

 

一四三、调所不应调,应调而不调,弃利任意作,后必礼调者。

 

注:调伏自己,是最善行,但调伏所不应调伏、应调伏而不调伏,则必失去利益,而又纵情任意,将来必甚悔恼,而必礼敬能合理调伏之人。

 

一四四、知内外诸法,净不净人法,人天所供养,越网名牟尼。

 

注:人若能知佛法及世间法,又知净人法及不净人法,则其学问知识,已甚广大,为人及天所共供养。自己能越网,即已能越过诸一切障碍矣。

 

一四五、沙门无外道,诸行无有常,诸佛无动摇,如空中无迹。

 

注:外道亦有自称为沙门者,但除佛教之沙门外,并无其他真正沙门。一切诸行,皆由因缘所成,故不能常住。诸佛已证正等正觉,故心安定,无恐怖动摇,犹如空中,无有足迹。

 

一四六、勤者名禄长,有智而妙作,审后作摄护,住法不放逸。

 

注:勤勉之人,其名誉禄位,必日日增长,若复有智,所作诸事,皆妙好合理,对事对物,详审思虑而后行之,更能摄护六根,住于正法,又住于不放逸法,则此人必能成就矣。

 

一四七、悟于最上法,无求及解脱,如旧屋被焚,不因死而悲。

 

注:人若悟知最上之法,于世间诸法诸事物,皆无所求,已达解脱之境。如所住之旧屋,被火焚尽,另住新屋,则此人临命终时,无有悲伤苦恼,无有恋念爱着也。

 

一四八、智者必离世,不乐住居家,犹如池上雁,能弃足之泥。

 

注:有智之人,知世间多苦,故必离开世间,不乐住家中,弃家而去。犹如在池上之雁鸟,不久住于池,必弃去足上之泥而去。

 

一四九、贤者说身寂、口寂及意寂,无贪具足慧,能舍名牟尼。

 

注:诸贤者皆同说身寂静、口寂静、意寂静之人,无有贪结,又具足智慧,更能弃舍世间诸法,此人可以名为牟尼矣。牟尼,即贤者。

 

一五〇、贤者说身净、口净及意净,无贪具足净,无恶称净人。

 

注:诸贤者,同声称身清净之人、口清净之人、意清净之人,又无贪结,具足清净,更无有恶,故可称为清净之人。

 

一五一、易嗔易结怨,恶意轻视人,妄想用奸计,此人是劣人。

 

注:人若常喜嗔怒、又易与人结怨、又以恶意轻视他人、更好妄想异想、好用奸计,如是之人,必为下劣之人。

 

一五二、王、净行、商、庶、首陀、高低工,寂静调伏己,皆同入涅槃。

 

注:无论帝王、净行之婆罗门、商人、普通人士、贱种之首陀罗人,乃至高低级之工人等,若能使自己身心寂静,能调伏自己,如是人等,皆能证得涅槃。

 

一五三、贤者阻贼偷,而喜供沙门,贤者更喜乐,沙门常受供。

 

注:贤者,常留心盗贼偷取财物,但对佛弟子沙门,则欢喜供养,而更甚深欢喜者,则因有沙门,时时来受供养。

 

一五四、胜者被结怨,败者大苦恼,能离胜与败,寂静得大乐。

 

注:胜无论任何种胜,如战胜、赌胜、打架胜、竞赛胜、辩论胜等等,胜者皆被结成怨仇;而败者,因败而羞耻苦恼,谋图报仇。故人若能离开胜败,无败无胜,则

此人心中寂静,得大安乐。

 

一五五、净人、不净人,去趣各不同,不净堕地狱,净者往天堂。

 

注:净人与不净人,在生存时,居住处可以相近,但死后之去处,则大大不同。不净之人,堕落地狱,净人则往生天堂,双方之距离及苦乐,大大不同也。

 

一五六、贤者有正智,住戒不着爱,不作恶离爱,离苦逆欲流。

 

注:贤者因为有正智正见、坚住于戒行,不受用执着于爱,又不作诸恶业,更能远离爱与苦。如是,则能逆诸欲流,不被欲流所飘去。

 

一五七、净人施难施,作人所难作,不净人不能,因净法难行。

 

注:净人常行布施,又施他人所难施之性命财产,又作其他诸人所难作之事。此种所施所作,不净之人,皆不能施及不能作者,盖净人之法,为普通人所难依法而行之法也。

 

一五八、不因生而贱,不因生而胜,贱因自己业,最胜亦自业。

 

注:人人皆不因出生之种族姓氏,而成为下贱之人,亦不因出生之种族姓氏,而成为最胜之人。唯有因自己之业,即自己之行为,而变成下贱之人,亦因为自己之业,而变成最胜之人。

 

一五九、证罗汉道已,不怖无贪恼,断去后有趣,此身是后身。

 

注:人既证得阿罗汉道,则心中无有恐怖,无贪心、无烦恼,已断去来生之色身,不必再生,故目前之肉身,乃是最后之肉身也。

 

一六〇、不贪不欺伪,不爱不轻视,不求超世间,应如犀独游。

 

注:人若能断贪断欺伪、断爱着、断轻视他人之心,又无所求,已超越世间,在世间之上,则有如犀牛独游各处。

 

一六一、不应身口意,造作诸恶业,有慧断诸爱,不受无益苦。

 

注:人人不应以身以口以意,于诸世间,造作恶业,应作有慧解之人,能断一切诸爱着之心,不行无利益之苦行,不受无益之苦。

 

一六二、尊敬佛经教,不行醉迷路,减忧、脱轮回,尽一切苦际。

 

注:人人应当尊敬佛所开示教诲,不行醉人胡乱之路、不行迷惑之路,减去悲伤忧虑之念、尽力脱去轮回。如是,则能灭去一切苦,消灭尽苦之边际。

 

一六三、离慢、能坚住,善心、脱一切,处野、不放逸,则能越死城。

 

注:人若舍离骄慢之心,能坚住佛法,无所布畏,心心住于善念,又能解脱世间一切诸法,单独处于山林大野之中,念念不放逸,此人必能超越生死之城。

 

一六四、人不应妄语,不修饰肤颜,自知有慢心,远离暴躁行。

 

注:人人不应妄语,因人人皆不喜闻妄语,又不可修颜面皮肤等外表,使其美丽,又应自知有骄慢之心,必须除去,更必远离暴躁粗野之行为。

 

一六五、人被慢所诱,于行起悲伤,财及财衰毁,不能得禅定。

 

注:人人多被心中之骄慢自大所引诱,而不自知,又往昔时诸“行”,助造作行为,悲伤悼念,更被财产或财产之损失所践毁,此皆因爱惜财产之故。若有此念头,则不得禅定之乐也。

 

一六六、谛实法不害,守护制心者,若有慧无垢,是则为长老。

 

注:人若存心真实不妄,住于佛法,不伤害众生,摄护身口意,又能制伏妄心,是则可名为有慧者、无垢秽者,堪为长老,即堪为有德有年龄之长辈人也。

 

一六七、知老死是苦,知苦人所依,以正智观察,则不喜乐之。

 

注:人若能了知衰老与死亡,是人生之大苦,又知苦,为一般人类所依住,更以正智观察,则能从此不再喜乐世间矣。

 

一六八、断贪嗔执慢,如芥子堕去,如是乃可名,清净婆罗门。

 

注:婆罗门,每自夸为婆罗门种姓,故佛乃为偈曰:人若能断去贪欲、嗔怒、执着、骄慢,则此人即是清净婆罗门,非因父母为婆罗门,儿子即婆罗门也。

 

一六九、无著无所疑,趣不死之益,如是乃可名,清净婆罗门。

 

注:若人无著无碍,又无所疑,一直趣向不死之道,以求其益,则此人可名为清净婆罗门。

 

一七〇、不摄爱有贪,着爱被欲盖,随欲流而去,心轮回生死。

 

注:人若不摄守爱欲,而且不放弃贪欲,又执着于爱欲,此种人已经为欲所盖住,必随欲念之流而去,终于受生死轮回,无有终止之日。

 

一七一、愚人少智慧,劣念被痴盖,如是之愚人,被魔所缚住。

 

注:愚人,已经是愚。所以缺智少慧,有所意念亦皆下劣,又被痴所盖,如此愚人,终必被魔所缚住,不能自主也。

 

一七二、智人具戒行,以慧而乐寂,则已能断恶,不必信他人。

 

注:有智之人,若能修持具足戒律,以慧解之心,而乐于寂静,则其福德之份甚高,已能断一切恶行,对其他外道邪教不信仰矣。

 

一七三、智人求禅定,离爱而乐寂,诸天亦欢喜,此悟解智人。

 

注:有智之人,力求禅定,远离爱欲,而喜乐于寂静。若如是,则诸天众,亦欢喜赞叹,此位已经悟解佛陀教理而有智之人。

 

一七四、脱贪嗔无明,则已坚固住,索缚已断去,无有所著碍。

 

注:若人能脱去贪心、嗔心及无明之心,则已能坚固住于佛法之中,一切世间之绳索,皆已断去,不能束缚,于世间任何地方,皆无著无碍矣。

 

一七五、护心听胜教,已断一切漏,见涅槃之法,寂无漏极灭。

 

注:人若摄护其心,听闻信受,最胜之教,即佛之教,则此人可名为能断去一切烦恼之人,能见涅槃之道,能证得寂静,无有烦恼,达最极之灭,即证涅槃也。

 

一七六、防护、知、六根,游方、住法、直,柔、越漏、离苦,不着所见闻。

 

注:人若能时常防护及觉知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之活动,能出外游方,访师学道,住于佛法,有正直之心,行为柔和,能超越诸烦恼,弃舍世间诸苦,对于世间所见闻,亦不执着,则此人必证道矣。

 

一七七、忿、吝、秽、悭、慢,无惭亦无愧,当知如是人,是下劣之人。

 

注:人若遇事忿怒、吝惜不施、所需皆是污秽事物、悭惜己财、憍慢自夸、无惭耻、无愧悔,则此人,乃下劣之人无疑矣。

 

一七八、不因财而学,不因失财怒,不因贪而忧,不执着于味。

 

注:此偈乃称赞贤人。努力求学,并非欲得财利,亦不因失去财利而忿怒,更不因心中有贪求之念而忧虑,又不执着于一切味,如是则可称为贤人矣。

 

一七九、不执盛衰事,不因境动摇,寂、离恼、无苦,无求、越生老。

 

注:若人不重视世间盛衰之事,盛则随盛,衰则随衰,又不因境况之好坏而心志动摇,如是则可称此人为寂静之人。无有烦恼、无有苦,于诸世间,亦无所求,必能超越生及衰老之苦矣。

 

一八〇、清凉无依着,不执着诸爱,是名婆罗门,寂灭时时乐。

 

注:人若心中清凉、无所依着,又不执着世间诸爱,是则可名清净婆罗门,已能寂灭烦恼,时时大乐。

 

一八一、无我“名色”执,不因“名我”悲,如是之诸人,可称为比丘。

 

注:此偈为佛对比丘而说,谓比丘,若能不执着我所有之名、我所有之色身,对于实在是“无”之名及色,亦不因之而起悲伤之心,如是则已入无我之境,可称为比丘矣。

 

一八二、若能断诸着,无有不安心,心中能寂静,是寂者大乐。

 

注:人人若能对于世间诸法,不生执着之心,心中安静,无不安之念,则此人已能寂静,是寂者人,有大乐之生活。

 

一八三、断爱超诸定,非想非非想,最胜禅解脱,永不再退失。

 

注:人若能断除一切诸爱,依非想非非想处定,求最胜禅定之解脱,则此人必能住于非想非非想处定中,永不退失。

 

一八四、无贪嗔之心,具慈不伤害,无有受嫌责,必达最胜处。

 

注:人若无贪心、无嗔心,又具足无量之慈心,不伤害一切众生,亦不受人责嫌,如是之人必达到最胜之处所。

 

一八五、知见二边已,不着中、自慢,此是大丈夫,因能舍世欲。

 

注:人若知苦与乐二边之因及果,亦不着中而自憍慢,此人则是人中大丈夫,因已能舍弃世间诸欲念之故也。

 

一八六、执著「我所”人,不离贪悭惜,圣人见乐法,故能断“我所”。

 

注:人若执著「我所”,认为此财是我所有、此屋是我所有,则永远不能远离贪心、悭心,以及悔惜之心,但圣人能见断“我所”之乐,故能断执著「我所”也。

 

一八七、有子因子悲,有牛因牛悲,有着即有悲,无著即无悲。

 

注:有子之人,有时因子之事而悲,有牛之人,有时因牛而悲。人若有依着,则亦因此依着而悲,若无依着,则亦无悲矣。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经专题·佛经祖语·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一篇·16人品

二八九、贤人,一定会做利益的事。

注:贤人,说是有学问、有智识的人,是行“十善”的人,是有利益现在和利益将来的人,是会利益自己和利益别人的人,是做好事、说好话、想好事的人。贤人所做所说、所想,都是有利益的。

二九〇、具足戒行的贤人,一定跟火一样的光明兴荣。

注:人有四种:一、是学问坏、品行坏。二、是学问坏、品行好。三、学问好、品行坏。四、是学问好、品行好。最后的一种人,就是学问好、品行好的人,一定是人人尊敬,一定是同火一样的光明兴荣。

二九一、贤人,一定不做没有利益的事,只做有利益的事。

注:贤人,是有学问智识的人,要做什么事,都要想到会不会利益自己或他人。如果看不见对自己有利益和对他人有益,他一定不做;又即使对自己的财产有益,但对他人有害,贤人亦不做。

二九二、贤人一定看管六种器官(六根)。

注:愚人,不知人的欢喜和讨厌,都是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器官来的,所以,不看管他,让六种器官,自由做事。看不应该看的、听不应该听的、……想不应该想的,所以,就生出很多的欢喜和讨厌的念头。可是贤人,就会管护这六种器官,不看不应该看的、不听不应该听的、……不想不应该想的,这样,心里就不会热恼,一定会离苦。

二九三、贤人,不表示高低。

注:无论贤人愚人,都活在这世界,同样的,有时得到财产、得到名誉、得到福乐;有时亦失去财产、失去名誉、失去福乐。这些得和失,都是很平常的,可是愚人得到财产、名誉、福乐,便“得意忘形”起来,表示他很高贵;失去财产、名誉、福乐的时候,便伤心起来,表示他很贱低了。可是贤人,就不会这样,得到财产、名誉、福乐时,或失去财产、名誉、福乐时,都是一样的态度,不会表示出高低的情形样子的。

二九四、贤人,有审思的力量。

注:愚人贤人,同样有“眼耳鼻舌身意”,可是愚人,不留心、不审思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是这样的看和听,贤人是和愚人相反的,贤人看到什么东西、听到什么东西,都留心审思,所以他的智慧,亦渐渐增加起来;这种力量,是坚固不动的原则基础。

二九五、善种性的人,是很难找到的。

注:“善种性”,是说很聪明的人,对什么学问,都是容易学好、学得快,这样的人,自然不容易找得到。这善种性,还用到善种性的马、善种性的象、善种性的牛。

二九六、具足德行的人,是很难找到的。

注:人要具足德行,例如具足“知惭知愧”、种种德行,是很难找到的。要做好父亲、好的儿女、好的夫、好的妻、好的教师、好的学生、好的上司、好的下属,都是很难找到的。

二九七、在人类中间,有经过训练(调和)的人,是顶好的。

注:牛、马、象,本来是很粗野蛮横的,可是经过训练之后,却变成能帮忙人类做工的动物。人亦是这样,要经过训练,会做好事、说好话、想好事,就会做一个“有训练的人”。不会生起贪心、气恼、愚痴,自然是一个顶好的人。

二九八、可依靠的人,是具足大慈悲心的。

注:这一句是“赞佛偈”里的一句话。佛是天性具足大慈悲心的,在做菩萨修行时,已经是救渡许多众生了;到成佛的时候,还说法渡众,一共四十五年,真是一位具足大慈悲,可以依靠者。

二九九、智人,一定会舍掉恶。

注:智人,是有智识的人,他会知道进步的原因、会知道衰落的原因、会知道进步和衰落的原因的方便行为;所以,他会知道恶是不进步的原因,知道恶是衰落的原因,知道不作恶是不衰落的原因。所以,他一定会舍掉恶。

三〇〇、贤人,一定指导所应该指导的道路。

注:贤人,是很明白清楚一切事物的“因”和“果”,所以,要指导他人的时候,一定想到指导以后,是不是得到好的“果”。因为有些人,会把指导的话弄错,而做出错事来,所以,贤人要指导的时候,一定先详细考虑,把应该指导的才去指导;不然的话,有时会变成坏的指导。

三〇一、有智慧的人,不做那些不是自己责任的事。

注:有智慧的人,一定知道该做和不应该做的事;知道那一种是利益自己的事,那一种是利益他人的事。有智慧的人,只是做自己所应该做的事,不做那些不应该做的;亦不舍掉自己的事,去做别人的事。

三〇二、贤人,得到财产,一定资助亲戚。

注:愚人得到财产,便会忘记亲戚,亦忘掉自己。贤人就不会这样做,贤人得到财产,便想到亲戚,看情形资助帮忙亲戚。那些忘记亲戚的人,叫做败灭的人。所以,贤人一定不会忘掉亲戚,又一定帮助亲戚。

三〇三、贤人,有统治群众权力的时候,会给群众许多利益。

注:愚人傻子,有统治群众的权力,可是不会做些利益群众。贤人却和愚人相反,贤人有统治权力的时候,便会做许多利益群众的事。

三〇四、净人,不谈说欲乐。

注:净人,就是清净的人,是身心寂静的人。对于“色声香味触”这些欲乐,已经能看破放下。所以,亦就不谈说到欲乐这一类的事。

三〇五、不说善法的人,不是净人。

注:净人,是清净寂静的人。做事清净寂静,说话亦清净寂静,想事亦清净寂静,又时常说善法的人。所以,不说善法的人,就一定不是净人。

三〇六、净人,喜欢帮助众生。

注:众生,是那些有性命的动物。这些动物,有人喜欢去打杀伤害他,可是清净的人,却喜欢帮助救济这些有性命的动物,无论是人畜禽兽,净人都喜欢帮助救济的。

三〇七、净人,在很远就可能看见到的。

注:净人,是一个好人,就像高山一样,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他。这就是说,净人的名声好,人人都有听到他的名誉,人人都知道他是好人。所以,就像高山一样,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到了。

三〇八、净人的来世,是去住在天堂的。

注:净人,是清净的人、寂静的人、说善法的人、帮助众生的人、是一个好人。所以,净人死后,一定去生在天堂的。

三〇九、净人,一定芳香遍闻。

注:花的芳香,单是随风飘去,但净人的香,是随处遍飘,人人能闻。这香就是净人的名誉、德行,人人乐闻乐见,而且是时时皆香。

三一〇、寂静的人,一定有安乐的生活。

注:人生在世,有很多的麻烦,有时是外面的“色声香味触”的麻烦,有时是内面的贪心、气恼、讨厌、不如意、爱欲的麻烦,这些会使生活不幸福。可是寂静的人,不去染着外面的欲,心里没有那些麻烦的念头。所以,就一定有安乐的生活。

三一一、净人的香,能逆风飘去。

注:净人是一位好人,他的香,就是他的名誉、德行的香,真是处处皆闻,亦会逆风飘去,不像花香一样,只是随风飘去。

三一二、善男女,因为不执着,便会解脱掉(许多痛苦)。

注:善男女,就是好的男人、好的女人。这些人,因为不执着这是“我所有的”,不执着错误的意见,不执着我有权力,不执着我所持的戒和修行,不执著有神通,这样,如果不执着这些,便会解掉脱掉许多烦恼。

三一三、愚人如果知道自己是愚人,因为这“知道”,而变做一个聪明的人。

注:人如果是痴愚,可是会知自己是痴愚,就会去读书、请教他人,所以,会变成聪明人。可是那些愚人呆子,以为自己是聪明的,那就是最真实的愚人呆子。这愚人呆子,不肯读书、不肯请教别人,所以,终身是愚呆无知。

三一四、愚人,有统治群众的权力的时候,亦不会做些利益给群众。

注:愚人当在有权力、有钱财、有统治权力的时候,亦不会做些利益给群众。相反地,愚人倒是利用权力、钱财,去伤害群众、威吓群众,做那些不应该做的事,使群众不会有幸福,亦不会进步。

三一五、愚人,不应该做领袖。

注:愚人,有时亦就是坏人。这些人,有贪心、有伤害别人的心、有打倒别人的心、有“见坏事是好事”的心、有欺诈的心、有邪淫的心,又喜欢说骗人的话,使双方误会的话。所以,这样的人,是不应该做领袖。领袖,便是一群人的头目。

三一六、愚人努力在找别人的错误过失。

注:愚人,因为是自私的人、无智识的人,时时在找别人的错误,喜欢恶意看别人,可是自己的错误过失,却不注意。所以,亦不会知道自己有什么错误,当然亦不会改变自己的错误,只是拚命找别人的错误。

三一七、不净人,就是在这里,亦没有人看到他。

注:净人,像高山一样,远远的就看见到,不净的人,却不是这样。不净人出生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活着的时候,亦没有人知道。所以,即使在这里,这里的人亦好像没有看见到他一样。

三一八、不净人,一定落地狱。

注:不净人,亦就是坏人,做坏事、说坏话、想坏事、伤害别人、偷盗别人的东西。这些坏事的结果,一定得到坏的报应。死去了,亦就是一定落在地狱。

三一九、无智慧的人,一定指导不应该指导的路。

注:无智慧的人,是一个愚人,这些愚人,大多认为自己是聪明人、有智慧人,时时称赞自己的聪明、说自己的聪明。所以,这些愚人,对我们有什么指导的时候,虽然他是好意的,亦切切不可相信他,因为他所指导的路,一定是不合理的路。

三二〇、无智慧的人,一定做出不合理的事。

注:无智慧的人,大多不知道自己是一个无智慧的人,这种人,时时做出害人又害自己的事、做不应该做的事、做不合自己责任的事、不合时的事、不合地方的事、乱做乱为,只有害了别人和害到自己。

三二一、无智慧的人,一定会破坏自己的利益。

注:无智慧的人,虽然要做一些有利益的事,可是没有智慧,不知道什么是利益和什么是没有利益,只是乱做乱为。结果,倒是破坏了利益。

三二二、无智慧的人,一定会损害自己和别人的利益。

注:一个人,一定有“血亲”和朋友帮助,有智慧的人,亦一定会得亲友的帮助。可是没有智慧的人,只会做愚事、说愚话、想愚事,不知道谁好谁坏,胡乱结交朋友。所以,就一定损害到自己和别人的利益。

三二三、贼众,是世界的灾害。

注:贼众,无论是小偷、窃贼、强盗、劫夺都是世界的灾害:破坏人家的财产、破坏人家的幸福、破坏人类的社会,所以是世界的灾害,人人都讨厌,国家亦要剿除他。佛教戒律里面的“盗戒”,就连有主人的一叶一草,都不可以摘取。

三二四、有好的智识的人,是兴隆的人。

注:智识的种类很多,不能懂得完,只好就自己的环境、责任、地位、职业,去求智识。如果对这各方面,都有好的智识,自然是一个会兴隆成功的人。

三二五、有坏智识的人,是衰落的人。

注:坏的智识,是半懂不懂的人、错误的懂的人、懂不应该懂的人。对自己的环境、责任、地位和职业的智识,亦是这样似懂非懂、懂得错误、所懂又不是所用的。所以,这个人,一定衰落,不会昌隆成功的。

三二六、喜欢善法的人,是兴隆的人。

注:善法,就是佛法和戒律,亦就是佛所说的法。喜欢这善法的人,一定得到现世的幸福和来世的幸福。所以,是一位兴隆的人、增上的人。

三二七、讨厌善法的人,是衰退的人。

注:不喜欢善法的人、讨厌善法的人,当然不做善事、不说善话、不想善事;亦当然是在做恶事、说恶话、想恶事,亦当然是一个衰退的人。因为做恶事的,一定得到恶的结果。

三二八、资助别人的人,一定受到资助。

注:资助,是说财产和力量的资助,人能受到别人的资助,是因为从前有资助过别人,现在才有人资助。人是相互资助的。所以,我们应该时时资助别人,别人才会时时来资助我们。

三二九、礼敬别人的人,一定受人礼敬。

注:礼敬,一共有身礼敬,是跪、顶礼、拜、鞠躬、问讯、合掌等等;语礼敬,是说话谦恭有礼;心礼敬,是心里敬仰。有礼敬别人的人,亦一定有人礼敬他,因为一个好人,才懂得礼敬别人;别人亦因为他是个好人,而礼敬他。

三三〇、供养别人的人,一定受到供养。

注:供养有二种,一种是财物供养,一种是修持供养。财物供养,是香花、烛、用物的供养。修持供养,是照他的教训去做。供养别人的人,自然是一个好人,好人自然会有别人来供养。不懂得供养别人的人,亦就自然的没有人供养。

三三一、礼拜别人的人,一定受到礼拜的回答。

注:礼拜人,自然得到回答。应该礼拜的人,有地位高、学问好、年龄长。这些人,他受到礼拜,他就一定回答的。

三三二、多闻的人,有很好的审思。

注:多闻的人,亦就是有学问的人。这人有五个条件,就是多听、记住听的话、会诵出来、用心去想、用思想去研究。因为他这样的用心,所以,就会学得成功,做一个有审思的人、有学问、有智识的人。

三三三、有很多的亲戚,就会做出很多的利益。

注:亲戚意义非常广大,包括自己的血亲和母亲、妻子的亲属。这些有亲戚关系的人,都是比较亲近亲爱,若患难的时候,大家都来帮忙救护;在做工的时候,大众亦来帮忙做工。所以,有很多的亲戚,就会做很多的利益来。

三三四、亲密的亲戚,是最好的亲戚。

注:亲戚如果是各人各住在很远的地方,很难见面谈话,很少见面谈话。有的虽然是亲戚,可是双方还不曾见过面亦有的。所以,如果知道那一个人是亲戚,就应该时常去会面谈话,使双方亲密起来,这样,才能做出利益来。

三三五、单是自己一个人吃东西,不会有快乐。

注:单单自己在吃东西,实在不会有趣味、有快乐。这些独吃的人,是一个自私的人、悭吝的人,只求自己吃饱,不关心自己父母、妻子、朋友;他自己只是肚子饱,心里不会饱,亦就是心里不快乐、没有趣味。他亦不知道如果大家一同吃,是一件快乐的事。

三三六、在这世界里,没有一个不会被人责备的。

注:责备和称赞,是相反的,亦是这世界的二样情感。众生都是被情感缚住着的,人人都喜欢给别人称赞,人人都不喜欢给人责备。可是人人都会给别人责备,亦会被人称赞。所以,贤人对于这二样事都能看破,愚人就不会看破,时时因为有人的称赞就欢喜,有人责备就气恼。其实,人人都是有人责备的。

三三七、柔弱的人,被人轻视。

注:人的性情,要刚柔恰到好处,太刚不好,太柔亦不好。柔弱自然更不好,因为一柔弱,什么事亦都柔弱,读书亦柔弱,做事、做工、做生活亦柔弱,学道修行亦柔弱。这样就一定被人轻视,因为,这人永远不能成功的。

三三八、强硬的人,会被别人结怨。

注:做人太强硬,便会有人不满意,要结怨、要报仇,因为人人都喜欢柔和的礼貌、温存的说话、温柔的性情。所以,一个人如果行为强硬、说话粗硬、做出不合作的态度,就会被人讨厌,虽然有大权力、有大能力,亦终会被人怨恨结仇,别人想要对他报复。

三三九、爱上以后,就时常说得过份。

注:无论是男子爱上女人,或者女人爱上男子,父母亲爱上儿女,就时常把所爱的说得过份。例如,小聪明说是大聪明、小漂亮说是大漂亮,这是很不好的。

三四〇、在气恼时,就时常说得过份。

注:人在气恼以后,就时常说得过份,小错误说是大错误。小坏事说是大坏事。有时,明明是有,却说是无;明明是无,却说是有。我们在听一个气恼的人说话的时候,不要相信他,因为他在气恼,会说得过份。

三四一、想要取得利益,可是不会方便取得,一定会困难。

注:人如果想要得到利益,例如取得学问、智识、财产、地位、名誉、安乐,如果没有方便的法子,自然一定很难得到。因为单单是依靠气力、说话和出力,是不能得到的!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方便的法子,才不会困难。

三四二、正直的人,不说不符合事实的话。

注:心里正直或者不正直,是不会看见到的,但是听他说话,就会知道。正直的人,一定不说不合事实的话,他一定照事实直说,照真实的事去说。听的人,自然知道正确的事实。不正直的人,不会这样直说,他要骗人,不照事实说,听他相信他,是有害的。

三四三、正直的人,那样说就那样做。

注:每个人,最好的是所说的话,人人会相信;所做的事,人人会喜欢。说话,是一种艺术,是高深的学识。正直的人,他所说的,他一定那样做,他答应,便是答应,不会反覆。所以,人人会相信他的话,亦就喜欢他。

三四四、世界上,很少人因为惭愧而不作恶。

注:惭,是对作恶有羞耻的念头;愧,是对作恶有恐怕的念头。如果有人不敢违反良好风俗、不敢违反良好的道德、不敢作恶,这人就是因为惭傀而不作恶,在世界上,是很少有的。因为有许多不作恶,是因为没有机会、找不到合伙的人,才不作恶的。

三四五、诗人,是一切偈颂的寄托。

注:偈颂,亦就是诗词。偈颂会流传下来,是因为有好多诗人把那些有意义事情,编成诗词,使容易读诵记忆,流传开来。所以诗人是众宝的一种。

三四六、父母,是对儿子有“四无量心”的人。

注:“四无量心”,就是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慈,如希望儿子得到福乐;悲,是帮忙儿子脱苦;喜是欢喜儿子所欢喜的;舍是对儿子的变更,没有过度的悲喜。这“四无量心”,亦包括说是保护儿子的人。

三四七、父母是儿子的第一个教师。

注:父母,是儿子的第一位教师。从教儿子吃喝、坐站、跑路、穿衣服、说话和一切生活常识、风俗人情,都是父母教的。等到入学校读书,那位老师,不是第一个教师。

三四八、父母,是儿子所应该礼拜的。

注:自从儿子一出生,父母就好好的保护养育,亦很爱惜,所以,儿子就应该礼拜父母。有一些儿子,对父母不礼拜,那是很少数的不孝儿子。一般人,对父母都是很恭敬礼拜的。

三四九、女人,是净行的污秽。

注:人,有男有女的分别。修持清净行为的人,如果对这个,不小心保护,女人就会变成净行的污秽。就是说,净行变成肮脏了。

三五〇、女人,是价值最高的东西。

注:在古代,人可以拿来卖,跟牛羊猪马一样的买卖,这其中,价值最高的是人。

三五一、聪明的妻子,一定尊敬丈夫和尊敬一切应该尊敬的人。

注:夫妻同居,要有幸福,一定要有同样的思想、互相敬重。傻呆的妻,不懂得敬重丈夫,可是聪明的妻,却懂得尊敬丈夫,亦懂得敬重丈夫所敬重的一切人。

三五二、丈夫,是妻的领导人。

注:这领导,是在四种领导里的一种,就是:旗是车的领导、烟是火的领导、皇帝是国土的领导、夫是妻的领导。

三五三、服从丈夫的妻,是最好的妻。

注:妻当然要服从丈夫。

三五四、服从父母的儿子,是最好的儿子。

注:语意已经明白了。服从父母的儿子,自然不会乱作乱为,不会做坏事。因为父母都很爱惜儿子,不会教坏儿子的。

三五五、儿子,是一切人所依靠的。

注:有儿子的,都要依靠儿子。大多数人都有儿子,所以,儿子,亦可说是一切人的所依靠;可是这儿子,是说好的儿子。

三五六、不侵害别人的人,应该会兴盛。

注:不侵害别人的人,是难得的好人,所以,应该会使自己兴盛、会使家庭兴盛、会使社会国家兴盛。

三五七、有善的人,应该保住自己的善。

注:这里的善,是说有善的行为、善的说话、善的念头。这些善,自己应该保住,不要使他失落去。因为善是难得到的,如果得到了,就不应该任他失落去的。

三五八、应该预防那些还没有到来的灾害。

注:灾害,有些是天灾,像火灾、水灾、风灾一类;有些是盗贼偷窃;有些是疾病;亦有些是自己做出来的。这些灾害,一些是可以事前预防的,就应该事前预防。有一句成语说:“有备无患”,就是这个意思。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